王 野,邢春来,苏文龙,张洪涛,张啸环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自2008年中药经典名方写入《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到2016年《中医药法》明确经典名方研发法律地位,2017年简化注册征求意见稿发布,到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该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受政策的趋使经典名方的研究开发也不断深入。目前经典名方的研发已进入以中药处方为对象的具体研究开发阶段[1]。在经典名方研发过程中,要完成方义衍化、药味用量、药材基源、药材炮制、煎煮方法、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处方药材的“遵古”炮制是经典名方研发过程中重要的关键的环节。
本文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第73号处方“升陷汤”[2]中桔梗药材的炮制研究为例,秉承“遵古”炮制的宗旨,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提出经典名方中药材炮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升陷汤”出自清·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3],方中所用桔梗为生品,没有标注炮制要求。基于这种情况,既要考虑“遵古”炮制,又要实现传统制法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化,成为药材选用的关键问题。
1.1 古代炮制方法考证 桔梗药用最早始于《神农本草经》,炮制首见《雷公炮炙论》,在净、切制方面首次出现了“去芦、去须根、切细”的记载;其后炮制方法逐渐增多,出现了加热炮制和各种辅料制。在净、切制方面,总结历代记载的方法,有去苗、去头(芦)、去皮、剉碎、剉成大块、细切、切作小块、薄切、切碎等记载。历代本草中关于桔梗净制、切制的方法整理总结[4-16]。见表1。
1.2 现代炮制方法汇总 桔梗现代临床多以生品入药。对历版《中国药典》《全国炮制规范》[17]和各地方炮制规范收录的桔梗饮片炮制方法进行收集、归纳、总结。见表2。
表1 桔梗净制、切制历史沿革
表2 桔梗全国各地炮制方法与规范情况汇总
石俊英等[18]采用HPLC法对桔梗不同部位的皂苔D含量进行研究,发现桔梗不同部位皂苷D的含量依次为:韧皮部>根上段>根中段>根下段>木部>芦头>栓皮;韧皮部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最高(0.44%),栓皮含量极少(0.03%)。罗明华等[19]在“中江桔梗产地加工一体化工艺研究”中,桔梗净制除去“根茎(芦头)、细根、刮皮”,且与药典炮制方法比较,4种成分总黄铜、总多糖、总皂苷、桔梗皂苷D的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均高于药典炮制方法,且有显著性差异。LEE B J等[20-21]对比不同的干燥方法对桔梗中皂苷及矿物质含量的影响,发现日晒和热风干燥法测得的矿物质、游离糖和皂苷含量高于冷冻干燥法,说明这2种比较适宜。可见药材部位选取与制备工艺对药材质量有较大影响。
2.1 净制 桔梗古代应用,早期提出了“去苗”“去须根”“去芦”的要求[4-5];明、清时期出现了“刮去浮皮”的记载[16]。现代桔梗药材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2]明确指出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可知合格的桔梗药材已经不存在“苗”和“须根”。只需考虑是否“去芦”与“去皮”。故应做桔梗“去皮”与“不去皮”,“去芦”与“不去芦”的差异性研究。
2.2 水处理软化 随着人口增多,社会的发展,原有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出现了人工大面积种植,进而形成了现在的中药材道地产区。为了便于采收、贮藏、运输和销售,需要在产地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形成中药材(个子货)。中药饮片厂或中成药生产厂家再根据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
2.3 切制
2.3.1 片型选择 “升陷汤”出自清·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据考证明代生药已经完全进入饮片时代,流行至今。现代桔梗饮片从历代《药典》《全国炮制规范》及21个省市炮制规范中,桔梗均以“片”的类型存在,故方中桔梗药材在炮制成饮片时采用的饮片类型为“片”。
2.3.2 规格选择 古代文献在桔梗切制描述上有“细剉、细切、薄切、切作小块、切、剉作大块”[4,6,9-11]等记载,无从考证饮片具体规格;现代桔梗饮片规格,历版《中国药典》及天津等8个省市炮制规范为“厚片”;《全国炮制规范》及北京等10个省市为“薄片”;辽宁只提“片”。
在研究时桔梗饮片规格做“厚片”和“薄片”两种考虑,考察薄片和厚片的出膏率、煎出物中质量相关指标性成分的差异,根据试验研究结果确定饮片规格。
2.3.3 切制工艺 将软化后的药材手工切制或用适宜的切药机进行切制。考查切制时是否顺利,有无滞刀、切碎(润制不透或水分分布不均)、压扁(伤水)等情况。切制出的饮片,片型是否均匀、整齐,片面是否光滑,有无碎片、裂片、连刀片、有无原形长梗等情况,进一步佐证软化工艺时间及吸水率的参数选择,同时也要考察切药设备的型号、运行状态及生产能力等。
2.3.4 饮片干燥 桔梗饮片干燥环节既要考察干燥方式,即自然干燥(晒干或阴干)与人工干燥,又要考察干燥条件,如不同的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对饮片质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跟踪指标,确定最佳干燥方式和具体工艺参数。就桔梗而言,以饮片外观性状、含水量、干燥所需时间及饮片有效成分含量等为评价指标,确定最后的干燥方法及工艺条件。同时通过计算成品收率,进一步佐证软化与切制工艺条件的选择。
通过净制、软化、切制及干燥等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得出各工艺技术参数,确定桔梗药材“遵古”炮制方法与工艺。用不同批次的桔梗药材对炮制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验证,检验炮制方法与工艺技术参数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实验室设备与工业化生产不同,投药量少,故不能照搬实验室的工艺技术参数。从实验到工业化生产,还要磨合,需进行工艺放大实验及中试生产。工艺放大试验,样品量一般为研究量的10倍左右。用不同产区、不同批次的桔梗药材进行工艺放大试验,投药量一般达1~1.5 kg,进一步验证炮制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放大试验可行后再进行中试生产。
中试生产要与具有合格资质的饮片生产单位进行合作研究,投药量一般达10~50 kg,需要经过3批中试生产,得到比较稳定的工艺技术参数后,才可进行大生产,实现传统制法向现代生产工艺的转化。
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研究要求开展药材、饮片及“标准煎液”的质量概貌研究,综合考虑“药材—饮片—标准煎液”的相关性,确定该饮片的关键质量属性,由此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定科学合理的饮片质量标准[1]。
就桔梗药材而言,应该用中试生产的桔梗饮片,结合前面工艺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相关数据,参考《中国药典》《日本药局方》及国际上与中草药质量相关的规定或标准,并依据桔梗药材的法定标准对桔梗饮片的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桔梗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见图1。
图1 桔梗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桔梗药材净制,是否“去芦”,《药典》没有要求,即可带芦入药;是否“去皮”,《药典》规定“趁鲜去皮或不去皮”,故市场上的桔梗药材有去皮的,也有不去皮的。在经典名方研发中,应对是否“去芦”,是否“去皮”进行对比研究,并作相应规定。考虑古法制剂与现代制剂的区别,应对桔梗饮片规格“厚度”进行研究,并作相应规定。
首批公布的100首经典名方,涉及药物161种,其中127种药材在处方中均未注明加工炮制方法,一般理解为生饮片投药。这些药物的使用,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净制切制入药,一样要考虑处方所处年代用药习惯和要求及在加工处理时对处方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力争将处方药材炮制成与古代医籍原方记载保持一致且符合现代应用标准的饮片[23]。本研究依据国家对经典名方研发的相关规定,以“升陷汤”中桔梗药材的炮制研究为例,遵循“遵古”炮制的原则,尝试提出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材炮制研究的思路及药材炮制试验研究的工艺程序,以期为经典名方中药材选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