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吴茱萸、黄连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经验
——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2020-02-13 12:09顾成娟吴学敏
吉林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吴茱萸运化黄连

顾成娟,吴学敏,王 涵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仝小林院士传承工作室,广东 深圳 518000)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1],以嗳气、恶心、反酸、烧灼痛、腹部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在诸多慢性胃炎中居于首位[3]。目前现代医学认为,CSG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物理刺激、药物、免疫等因素相关,治疗上以抑酸护胃、促动力为主,若有Hp感染则联合抗生素,但治疗效果欠佳,长期西药治疗难以坚持、患者依从性差。该疾病易复发,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仝小林院士常用黄芪、吴茱萸、黄连三味小方治疗虚寒型CSG,效如桴鼓。仝小林院士认为,现代脾胃病,多寒热错杂。长期贪凉饮冷或素体脾胃虚弱是主要病因,脾胃阳气受损,中焦虚寒,脾虚则运化失常,易壅滞积热。吴茱萸味辛,黄连苦寒,辛开苦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偏寒者加黄芪补脾气。黄芪为合并消瘦、脏器下垂者的靶药,常用剂量为15~45 g,吴茱萸温脾阳,常用剂量为6~15 g。胃热加用黄连,仝小林院士使用黄连清胃热时很少使用大剂量,常用剂量为3~9 g,如胃热较重,可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湿盛加生薏米健脾除湿,如湿更甚,见舌苔白厚腻,加茯苓、生白术利脾湿。

1 中焦虚寒是核心病机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贪凉饮冷者增多。长期贪凉饮冷,导致脾胃阳气受损,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气机阻滞。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多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病位多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仝小林院士认为,其发病多与脾胃升降功能有关。《临证指南医案》曰:“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要紧。”就脾胃而言,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则脾胃纳运正常,反则出现病态。《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曰:“夫脾者,足太阴之经……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阳、胃阳,其腹痛性质表现为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遇寒或劳累后加重,其余症状多以脾胃失于健运、寒证和阳气鼓动无力为辨证特点。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之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损伤脾阳,中焦阳气不足,无法正常输布水谷精微,发为本病。中焦虚寒是核心,脾胃阳气受损,脾虚则运化失常,易壅滞积热,故辨治虚寒型CSG仍需要注意是否出现积热,这也是黄芪、吴茱萸配伍黄连的关键所在。

2 辛开苦降,通补得当

仝小林院士认为,脾胃功能不好,胃动力减弱,脾虚则运化失常,易壅滞积热,辛开苦降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李东垣论治脾胃尤为重视脾之清阳的升发,意在“行气通降,以通为补”;叶天士指出“阳腑之阳,非通不阖”,故采用温通中阳之法。伤及脾胃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至中焦虚寒,而气机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温煦和鼓动。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则肝失疏泄、条达,肝气郁结阻滞,故宜予“通补”之法,助其升降,温煦阳气,升清降浊,调畅气机。脾胃久病,中气虚损,清阳下陷,浊阴上逆。患者面色萎黄少华,精神不振,气短懒言,不耐寒热,纳呆,消化不良,时有胃脘胀满隐痛,大便溏薄或干结,舌色淡而体瘦小,苔白腻或厚腐,脉弱而蹇涩,此时当以黄芪、人参、炒白术、当归等药补中益气。

3 三味小方灵活应变

仝小林院士认为,吴茱萸味辛温脾阳,黄连苦寒泻胃火,辛开苦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偏寒者加黄芪补脾气,黄芪为消瘦、脏器下垂者的靶药。虚寒型CSG久易化热,虚寒为本,积热为标,标本可同时兼顾,需要厘清疾病病机和寒热偏盛,方能有效。

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的虚寒型胃病。现代药理学研究[4]结果表明,黄芪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应激功能,促进机体代谢,为补气佳品。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5]表明,吴茱萸具有抗炎镇痛、抑菌等作用,并能抗消化性溃疡,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亦有吴茱萸、制黄连用于舒肝和胃止呕。现代药理学研究[6]表明,黄连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可能与其缓解胃部症状、治疗CSG有关。

吴茱萸、黄连为左金丸,方载《丹溪心法·火六》,原方作用以“泻肝火”为主,专治肝经火旺、横逆犯胃之证。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君药。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为佐使,二药一主一辅,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总方以偏寒性为主,主治肝火犯胃,症见嘈杂吞酸,脘痞嗳气,胃脘灼痛等症,是治疗消化系统证属肝气犯胃的要方之一。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茱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开苦降。仝小林院士认为,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剂量为6:1)和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剂量为1:6)分别用于因热而返酸和因寒而返酸者。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多用于胃脘返酸者,可根据病机寒热之不同调整黄连、吴茱萸用量,若肝热犯胃,则黄连:吴茱萸为6:1,若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则黄连:吴茱萸为1:6。

4 合理剂量为疗效关键

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黄芪的剂量范围为9~30 g,吴茱萸有小毒,剂量范围为2~5 g,黄连剂量范围为2~5 g[7]。黄芪常用剂量为15~45 g。王青等[8]通过黄芪的临床用量范围为10~240 g,发挥其补中益气的功效时用量为20~100 g,可见黄芪用量范围较大,可根据不同的功效合理调整剂量。吴茱萸有小毒,温脾阳常用剂量为6~9 g。张鹏等[9]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吴茱萸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临床用量范围为1~10 g,但是吴茱萸可引起肝功能中ALT、AST等指标异常,使用时需要监测肝功能[10]。黄连苦寒,单纯治疗脾胃疾病时常用剂量为3~9 g,如合并糖尿病用量范围为15~45 g。王海霞等[11]搜集近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黄连临床用量范围1~120 g,如胃热较重,则加大黄连用量同时可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

5 验案举隅

刘某,女,67岁,2017年11月6日初诊。主诉:间断口渴、消瘦10年,间断胃痛胃胀2年。患者10年前因口渴、消瘦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诊为2型糖尿病,开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期间上症间断发作,3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现用诺和灵50 R,早10 U,晚12 U,自诉血糖控制尚可,糖化血红蛋白7%~8%。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部隐痛,胃胀,至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刻下症见:消瘦,胃痛不适,胃胀,返酸烧心,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黄,脉沉弱,舌下络脉增粗。发病初期身高:165 cm,体质量:75 kg,BMI:27.5 kg/m2。就诊时身高:165 cm,体质量:55 kg,BMI:20.2 kg/m2;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脾瘅;胃痛。中医辨证:中焦虚寒,寒热错杂。治法:辛开苦降,清肝和胃。处方:小建中汤合左金丸加减。黄芪15 g,白芍9 g,川桂枝9 g,黄连3 g,吴茱萸9 g,清半夏15 g,干姜15 g,枳实15 g,炒白术30 g 。患者服药14剂后复诊,自觉胃痛、胃胀减轻50%,服药28剂,胃痛、胃胀完全消失,返酸烧心减轻90%,自觉手足有温感,后门诊随诊胃部症状少有发作。

按:患者患有糖尿病,发病初期形体肥胖,饮食不节,中焦脾胃运化失常,久则化热,发为脾瘅。脾胃阳气受损,中焦虚寒,寒热错杂。胃失温养为主,故见胃痛胃胀;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则返酸烧心,中焦气机壅滞,气滞不舒,血行不畅,故见舌下络脉增粗。方中黄芪、桂枝、白芍等为黄芪建中汤之意,温健中阳,加枳实、炒白术增强胃动力。清半夏、干姜合黄连,辛开苦降,转动气机,枳实、炒白术增强胃肠动力。全方针对核心病机和刻下症状,补中益气,辛开苦降,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吴茱萸运化黄连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
吴茱萸脐敷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