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玲?张艳飞?弓锋辉
摘要: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利用点圆、将军饮马等数学模型解决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教师中考复课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模型;解决;压轴题
2018年陕西中考数学第25题压轴题很好地运用了“点到圆上点,共线有最短(长)”这一点圆模型和“先固定,再放开”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中考复课有许多启示。
一、真题展示:
问题提出:(1)如图①,在△ABC中,∠A=120°,AB= AC=5,则△ABC的外接圆半径R的值为___________。
问题探究:(2)如图②,⊙O的半径为13,弦AB=24,M是AB的中点,P是⊙O上一动点,求PM的最大值。
问题解决:(3)如图③所示,AB、AC、BC是某新区的三条规划路,其中:AB= 6km,AC=3km,∠BAC=60°,BC所对圆心角为60°.管委会想在BC路边建物资总站点P,在AB、AC路辺建物资分站点E、F.即,分別在BC、线段AB和AC上选取点P、E、F.因职工毎天都要将物资在各站点间按P→E→F→P的路径运输,故规划道路PE、EF和FP.为了快捷和节约成本使得线段PE、EF、FP之和最短,试求PE+ EF+FP的最小值.(道路的距离、路宽忽略不计)。
二、思路分析:
第一小题:
思路1:垂径定理。作△ABC的外接圆⊙O,OA是∠BAC的平分线,故∠OAC=∠BAC=60°,连接OC,则OC=OA,故等腰△OAC是正三角形。可得半径OA=OC=AC=5.
思路2:正弦定理。由顶角是120°角的等腰三角形三边之比是1:1:知BC=AC=5,再利用正弦定理的变形:R=可得R===5.
第二小题:思路:OM+OP≥PM,由“点圆模型”可知当O、P、M三点共线时,PM最小,此时PM⊥AB并过O,PM=PO+OM=5+13=18.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OB+OA≥AB,当且仅当B,O,A三点共线时,OB+OA=AB.即当B,O,A三点共线时,AB取最大值为OB+OA=AB.
第三小题:
求三条线段和的最小值一般解题策略是先做轴对称变换,再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用两边之和大于等于第三边(共线时取等号)。
原理:作两次对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据此,本题可以假设BC上一点P点即为所求点,固定P点分别作出点P关于AB、AC的对称点P'、P''连接P' P'',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PP'、PE,PF,PP'',由对称性可知PE=P' E,FP=FP'',AP'=A P=A P'',∠P'A P''= 2∠BAC =120°,PE +EF+FP=P' E+EF+FP'' ≥P' P''=AP',即当P'、E、F、P''共线时,P' P''即为最短距离,其长度取决于AP'即A P的长度。
由第(2)问知,作出BC的圆心O,连接AO,与BC交于P,P点即为使得PA最短的点,PE+EF+FP≥AP=3-9,所以PE+EF+FP的最小值为(3-9)km.
点评:本题命题者巧妙将所求三角形一个顶点放在特定圆心角的圆弧上,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难点是:P在圆弧上何处能使三角形周长最短?找到点P位置后如何说明三角形周长最小?
综上,教师在复习时不能只讲一个大概过程,要着力解决压轴题教学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问题,对于真题答案中诸如:“将军饮马”问题中,为什么做轴对称后拉直线段长为最短距离?这一类复杂问题的当堂能进行证明或解释,打消学生心头疑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增儒,《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中学教研(数学),2004.7第28页。
作者简介:董清玲(1975.9)女,汉族,陕西省宝鸡市,学历,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一级教师,数学教育,宝鸡市清姜路中学。
张艳飞(1975.4)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本科,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一级教师,数学教育,宝鸡市姜城中学。
弓锋辉(1974.2)男,汉族,陕西省宝鸡市,本科,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高级教师,数学教育,宝鸡市渭滨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