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望 顾艾节 夏 伟 翁 超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499)
张 娟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414)
水稻生长发育离不开氮、磷、钾等必需营养元素;同时,合理施肥不仅能使水稻均衡吸收营养,还能节省肥料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更能保证水稻产量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为继续推进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工作,改善水稻施肥结构,笔者于2019年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开展了水稻缺素试验,以期为水稻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设在奉贤区青村镇惠群蔬菜合作社内进行,前茬作物为卷心菜,卷心菜收割后放水泡田,在水稻机插后设立小区,按照测土配方试验要求,各小区面积为20 m2。
供试水稻品种为“松早香1号”,栽培方式为机插秧,机插时间为5月14日,每667 m2栽插4.8万株。于5月17日施基肥,5月24日施第1次分蘖肥,6月4日施第2次分蘖肥,6月26日施平衡肥,9月12日收获。
供试肥料为42%“申花”牌BB肥(含氮24%、磷8%、钾10%)、尿素(含氮46%)、过磷酸钙(含磷12%)和硫酸钾(含钾50%)。
试验设5个处理:(1)不施肥处理、(2)缺氮处理、(3)缺磷处理、(4)缺钾处理、(5)常规施肥处理(按奉贤区水稻栽培技术意见施肥),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具体肥料运筹见表1。小区间筑田埂隔开,单灌单排,各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均保持一致。
表1 不同处理的肥料运筹
水稻生长期间,定点定期调查各小区的苗情动态;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因子;收割时,各处理小区单独收割称量,计算实收产量。
由表2可知,各处理的高峰苗均出现在7月3日,其中高峰苗数最多的是常规施肥处理,每667 m2高峰苗数为27.5万苗,其次为缺磷处理和缺钾处理,且缺氮处理和不施肥处理的高峰苗数相差不大,不施肥处理的高峰苗数最少;从株高来看,7月3日常规施肥处理的株高最高,为64.8 cm,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从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来看,不施肥处理和缺氮处理表现相近,均表现为有效穗数较少、成穗率较高,常规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每667 m2为23.2万穗,但该处理的成穗率最低,仅84.4%。以上结果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化肥对水稻分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缺氮易导致小分蘖早衰和消亡。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苗情动态的影响
由表3可知,常规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每667 m2为23.2万穗,而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分别为87.34%和24.53 g。从实际产量来看,常规施肥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每667 m2为555.97 kg,不施肥处理和缺氮处理的实际产量较低,每667 m2分别为497.84 kg和509.58 kg。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常规施肥处理的产值最高,扣除肥料成本后,净收益也为最高,每667 m2净收益为3 193.07元,比不施肥处理每667 m2净增收206.03元,增幅为6.90%;缺氮处理比不施肥处理每667 m2净增收23.33元,增幅为0.78%;缺磷处理比不施肥处理每667 m2净增收47.11元,增幅为1.58%;缺钾处理比无肥处理每667 m2净增收153.73元,增幅为5.15%。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以施用水稻BB肥的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表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通过差值法计算,氮肥利用率为28.31%,氮肥农学效率为2.62,磷肥农学效率为9.35,钾肥农学效率为3.75,常规施肥的肥料农学效率为2.33。可见在水稻一生中每667 m2总用化肥纯量为24.90 kg的情况下,由于前茬蔬菜的施肥量较高,导致肥料的农学效率总体偏低,因此,后期水稻生产中可适当减少施肥量,具体施用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11.7%、净收益增加6.90%,比缺钾处理产量增加2.8%、净收益增加1.67%。在水稻一生每667 m2总化肥纯量为24.90 kg的情况下,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农学效率为2.62,磷肥农学效率为9.35,钾肥农学效率为3.75,可见在奉贤区推广42%BB肥多年后,氮、磷、钾肥农学效率有所降低(尤其是前茬蔬菜地),下一步应适当调整肥料投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