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及其推进路径*

2020-02-11 14:07刘艳玲虞满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理念

刘艳玲,虞满华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三全育人”方针的提出,说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应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反映出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高要求、高标准,另一方面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课程思政就是实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既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和学科藩篱,又着眼于“大思政”格局,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重要讲话指引下,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始对思政教学进行改革,同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逐渐将过去单一依靠“思政课程”转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时发力。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政教育领域也开始迎来属于他们的新时代。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立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之后,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格外重视,发表了一系列讲话。2018年教育部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本科教育的思路,转变教学理念。四个月之后,教育部做出关于新的人才培养的报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渐开启了他们的全新时代。由于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教育部在上海市教育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将单一的“思政课程”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的大思政格局。那么,何谓课程思政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本质内涵大都一致。所谓“课程思政”,除了思政课外,提炼其他所有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3]课程思政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思政”指的是以课程为主渠道,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且更加强调在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高校中,不仅要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承担立德树人的重担,而且应该强调所有课程老师来共同肩负这一责任,共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广义的课程思政就是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的时代新人,形成全社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4]

课程思政的特点十分明确。旨在突出“思想教育驱动,专业课程育人”,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着力构建“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来发挥学科优势,将思政课程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共同发挥作用。这一新举措有效地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的区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关注,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被学者提出,并不断地进行研究。而思政课程却不同于此,思政课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范围和教育主体都有所限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二者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但两者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性质不同。思政课程是一种名词性表述,而“课程思政”虽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却具有动词性的意义,意为在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第二,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侧重于“思政”二字,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重心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课程思政”则以“课程”为重心,且这里的课程指的并非传统意义的课程,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的教学模式。第三,“课程思政”是对课程内容和育人功能的升级重构。“课程思政”是以非思政课程为载体,却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履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对课程内容、内涵和体系的全面升级。“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是基础,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强化,二者相辅相成,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都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意蕴。有利于增强教育者的“三全”育人意识,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功效,提升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效应。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新型人才有深远的价值追求。

(一)增强“三全”育人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全面全面实行,有利于增强教育者实施“三全育人”的方针。“课程思政”建设的着眼点在“课程”二字,如若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则难以将“三全育人”理念贯彻落实。

新时代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通过对课程进行深入构思,将思政元素注入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德育元素,构筑“课程思政共同体”,使二者共同发力,一起开创新时代课程思政新局面。制定一系列全程育人体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让专业课内含思政课韵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无缝对接,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大融合局面,从而也增强教育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同时也指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四个领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是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的前提条件,内在的彰显新时代教师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回归性。新时代教师必须明确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教育理念,将“三全育人”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形成以知识传授为支撑环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环节,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环节,节节贯通、齐头并进地推进“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链条。

(二)推进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功效

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自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它不仅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学习,而且对高校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可以使高校教师与学生双向成长,协同共进。通过在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上进行有效融合,深入进行贯通与引导,积极有效地发挥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功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转向为“大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任务,各高校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点,充分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挥棒”的统领和核心作用,内在的体现了课程思政理念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虽然概念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理念和功效,始终肩负着立德树人及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而课程思政在理念的构建上,更加注重系统性架构,避免知识传播的零碎化、片面化;同时在教学功效上,创新育人的方式方法,拓展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高校教师通过座谈、研讨,推进教学改革,提炼各类课程之中所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进行高度的契合、融合,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功效发挥到极致。因此,新时代构建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增强三全育人的模式效应,综合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号召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建设。

(三)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效应

课程思政其本质并非是将各门课程都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把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中的文化内涵融于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之中的引领力度,凸显价值使命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力度、规格及效应。新时代高校不仅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而且也注重人才培养的规格,将思政课程理念转向课程思政理念,这凸显着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在要义。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高校培养高规格人才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始终将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作为科学理论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思想呼唤新作为,新作为引领新担当,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制定了更加科学的培养规划。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的使命与担当,而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指明了新时代青年的重大职责,也为课程思政的理念奠定了基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传授可以在信息化平台就可以获得,但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传统而经典的教学方式,依然经久不衰,甚至依然是当前知识传输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与人才培养地内在需求二者有机结合。新时代,课程思政强调人才培养的效用化,将思想层面的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避免走入体制化教育、应试教育的困境,也避免一部分人对大学教育作狭隘化、简单化理解,以此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学相长、合拍共鸣。因而,高校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改善学生内在的教育运行系统,既增强专业文化知识,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人文情怀,有效地回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任务与时代需求。

三、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

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在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积极地开展教学工作改革,都在逐渐地将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方向,以实现“大思政”的格局。但是,高校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校课程思政的践行路径,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二者协同发力,共同开创新时代“大思政”的辉煌局面。

(一)完善机制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把握住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感不够,也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并没有真正地投入精力。由于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新提出的理念,部分高校尚不熟悉内在的核心要义,对于课程建设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当前的重点工作,应完善机制建设。

高校在强调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之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奖惩体系,顺势而为,深入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充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对思政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走出传统的思政教学困境,创新教学方式,形成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其次,课程思政的建设应满足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找到学生求知心理需求与知识资源整合二者之间的契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造更高的平台。再次,高校应在制度层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思政课老师而言,开拓思政教学的新领域,创新课程教学的新举措,着力加强品德修养,锻造政治素质,增强教育主导者自身的教学能力,使受众教育主体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与高度。最后,高校应对思政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在具体执行层面上鼓励各科教师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三全育人的机制建设,增强课程教学的内在价值,实现传统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相生相长、合拍共鸣。

(二)提升责任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需要教育者加强思政素养,提升责任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有益成果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和矛盾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接受规律,有机地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将思想与行为二者实现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避免以往思政教育的言之无物和单纯说教。同时也应该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钻研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本专业领域的思政要素,提高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交叉运用的能力,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使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二者实现有机契合。

(三)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合力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使命。高校在深入发展课程思政方面,应致力于素质提升,强化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不移、业务水平卓尔不群、育人技能精益求精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对全体教师提出要求。意味着思政课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马院教师队伍单方面的力量,而应该整合课内外优质师资资源,组建关于课程建设的专题小组,吸纳各专业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讨,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的方案实施。

一方面可以凝聚各方力量为课程思政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偕行。但是,思政课老师在传授思政课中责任重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牵头工作,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思想交流与精神共鸣,达到同频共振的效用,共创思政课的辉煌,使思政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最大的效力。

(四)致力内涵建设,建立创新机制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与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深度融合,需要逐步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束缚,致力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明确课程思政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引领地位,不断整合教学资源,明确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创新机制。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机制,明确育人导向,强化育人功能,增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以确实提升思政课的内涵与质量。加强思政课建设,高校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旗帜鲜明讲好每一节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将思政课的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共同发挥作用。创新课程思政理念,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使专业课富含思政课的味道,使思政课富有专业色彩,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激发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效用发挥到最大。学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时刻牢记将思政元素有机的注入专业课之中,打造具有亲和力与思想引领力的专业教育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重任,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相长,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的学科,制定具体的学科建设方案,规划学科的发展目标。引进优秀人员,优化资源配备,促进科研建设,增强经费投入,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增强思政课的底蕴,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