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翔
(闽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过程,形式和内容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是说服大学生认同、遵从教育目标的过程[1]99。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说”而“不服”。针对这一问题,为实现“说”“服”并济,重点对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及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于说服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传统教育学的观点,将其限定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即教育者通过解释说明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将受教育者错误的意识、态度、行动转化为正确的意识、态度、行动。另一种观点则体现出了一定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思路,将“说服”定义成:教育主体运用讲道理、摆事实等方法,利用形式多样的传播载体,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科学理论与教育客体相联系,并将这种教育转化成一种意识行动的实践方法[2]139。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是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意义符号的方式呈现给教育对象,以此激发并调动起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并使其意识、态度、行动发生变化的活动过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主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多方参与的社会群体[3]44。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宣传党和国家主体意志的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内的思想政治教师,而是应该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群体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主体当中。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以政治信息为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行为,其传播的言语信号与非言语信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目的是通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形成传播信息、传播媒介的互动,让双方进行信息交换与交流传播,以此让教育对象接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意图。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具有明显的交互式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双方需要具有进行教育传播或交流的意向,这是进行说服传播的前提,涉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有说服教育对象的意向或行为,这一点只涉及教育者,但决定了传播说服的目的,是界定教育传播活动性质的主要方面。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是教育对象的自主判断与自主决定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全过程,教育对象自主地接受或拒绝教育者的信息,自愿地做出或不做出教育者所期待的态度或行为变化。由此可见,在说服传播的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行为完全是自主意识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不仅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功能,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间的相互协作机制,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过程的整体功能和动态化规律。下面将从吸引机制、行为引导、沟通反馈、交互协同这四项来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
吸引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运作机制的关键,主要包括设置议程及诱因这两方面的内容。议程设置指的是大众媒介对某些问题进行加大报道或突出报道时,会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4]1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传播形式,教育信息的选取与教育信息的强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过程中,设置议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框架,将马克思理论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和基点,将主题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外化和扩展。第二,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过程性考核,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在中长期的时间内形成的综合性、宏观的教育效果作为评判标准。第三,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引导角色。通过引导角色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说服传播偏离设定主题,而引导角色的选择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具体活动进行选择[3]142。
而所谓的诱因是指,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人需要,组织为之提供的效用。只有当个人的诱因得到满足,个人才会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组织也才能维护和发展。诱因作为个体的主观需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诱因与个人需求关联越强烈,其作用越明显;二是诱因的价值取决于个人需要标准的主观价值[3]144。正是基于诱因的两个特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服传播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肯定、自我满足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诱因”,以此维持和提高学生对于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归属感。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机制中的行为引导机制,需要通过多层次引导,学生行动外化来实现。具体表现为:第一,借助意见领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由于意见领袖一般与被影响者来自同一群体,并且意见领袖的意见也更容易得到被影响者的认同。因此,要善于利用意见领袖的传播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第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认知一致性的行动外化。认知一致性是指人们的行为会受到认知的驱动,使行为趋同于态度、信念、知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机制中,要利用认知一致性的行为特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从而转变学生的原有态度与认知,并利用学生认知的转变来引导其行为的转变,实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一致性。第三,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实现效果的行为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所形成的效果可能仅是暂时性的正向行为,为了强化效果的行为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的各部门、家庭、社会都要明确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优化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沟通与反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核心环节。通过有效的沟通反馈,管理者、教育传播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彼此间达成一致,这是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群体互动形成组织动力。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直接的合作比个人努力更为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中的沟通反馈,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中各群体,特别是学生群体,都能有效地开展交流反馈,激发起学生群体的组织动力。二是利用及时反馈把握教育培养方向。双向的反馈方式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单向性的说服模式,克服了自上而下的思想理论灌输的弊端,动态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向。
实现有效的交互协同,通过各传播要素之间的互相匹配来达成说服传播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运作机制的保证。需求动机、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是教育传播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的互相匹配程度决定了教育传播的整体效果。对此,一是要保证三大要素组合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应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宣教思路,将课堂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准确、恰当的教育传播载体来呈现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对三大要素进行立体化的组合呈现,即通过丰富的媒介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展现。为了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传播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另一方面也应借助于传播媒介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需要高校内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通过社会合力构建综合、开放的教育说服体系。第一,发挥社会合力整合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以共同的文化观念争取学生的积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要主动搭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桥梁,把优秀的社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并将两者的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相结合,构建起统一性的文化价值导向,获取学生的积极认同。第二,发挥社会合力培养意见领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通过提供信息、发表观点来对别人施加影响,能够有效巩固和扩大传播效果。高校青年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并不一定是高校教师等正式组织成员,因此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原有框架,发挥社会合力向外筛选和培养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践行者,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规模,向一般学生有效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学生需求为核心进行说服传播,强调将传播的重点放在传播接受者身上,从而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效果,这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前提条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一直有着“大锅饭”的倾向,对所有学生不加区分地进行教育传播,这就限制了传播效果的有效发挥。因此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方式。对于学生需求的准确把握,需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对青年学生的文化层次进行深入了解。对学生需求的准确把握不能停留于对学生浅层兴趣的了解,而是要对学生的文化层次进行了解、分析,让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行为获得学生对于深层文化需求的认同。二是要深刻把握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兴奋点。依靠强制性手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行为,由于无法真正获得学生对于传播内容的持续关注,因此只可能获得非常有限的宣传效果,而能真正吸引学生持久而深入关注的传播内容,是学生文化需求兴奋点的外在体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必须要深刻把握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兴奋点,结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兴奋点开展说服传播,使其获得学生的共鸣与长久认可。三是创造学生的价值需求。通过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教师能够通过说服传播让学生获得其需要的学习内容,并通过互动与交流向学生进行价值导向教育,实现学生价值需求的共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传播者的说服能力和传播力越强,所传播的教育内容越完整,接受者也越能接受传播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传播效果也就更为有效。提升传播者说服能力和传播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外围传播者的共同努力。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提高信息解读能力。在信息共享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获取信息方面并没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为此,教师要及时转变心态,一方面有意识地扩大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另一方面,相比于提升信息获取能力,教师更要重视信息解读能力的提升。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提高对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能力。第二,要实现非正式传播者说服能力和传播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外的传播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的责任,根据本身的工作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及各类校园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对个人的生活技能产生教化作用,而且能够对个人的思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对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营造适合高校思政教育说服传播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弘扬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极为有效的引导效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需求和特点,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的塑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大众媒体推出具有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的节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例如,《信·中国》,以50多封共产党员的书信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建党以来的发展,让观众感受到共产主义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开讲啦》通过邀请青年榜样分享对于青春、奋斗等人生主题的感悟,让青年人与榜样进行真实、平等的交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二是制作展现民族特色与地方风貌的文化产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其精神品味。纪录片《源味中国》,以美食展现中国文化,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获得情感的共鸣,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柔性教育,而且需要社会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刚性管理。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和高校由于缺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运行管理制度,导致教育说服传播工作的实效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需要通过构筑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管理制度来进行保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全过程,即传播活动的开展、监督、评估、保障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来保障进行。为此,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领导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制度、传播者队伍管理制度、经费和物质保障制度,以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有效运行。其次,推行文明公约、市场经营规范、行业准则的制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融入到人们的实际工作规范当中,进而有效提升人们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说服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研究与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说服传播”从一般性的教育方法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从教育效果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及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但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实际工作来看,仅仅围绕课堂与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远远不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