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2-11 14:07姚燕平詹红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区块政治思想

姚燕平,詹红燕

(1.闽江学院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党的优良工作传统,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取得胜利硕果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之后引发人类社会重大变革的一项技术,即将深刻改变人类思维逻辑、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命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守正创新,紧跟时代变化发展潮流,积极运用区块链新技术探索育人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更加契合大学生思想动态、精神特点和认知习惯的方式方法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区块链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赋能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的新型应用模式[2]。简而言之,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不可篡改性、集体共享性且公开透明性的分布式记录账本。目前,区块链脱离了纯货币的形态,已经涉及到教育、金融、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其进行更系统性的把握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挖掘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赋能,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不可篡改的记录形态,助力学生思想动态的溯源管理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其他物品。人的思想意识是人言行举止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其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把脉和引领人的思想意识。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性的记录形态,可为学生因知识结构、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产生了思想意识的变化和发展“存证”,无法撤销也无法更改,使得学生的思想动态过程更加具有可溯源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于客观真实的资料数据解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精神世界提供技术支持。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线,学生不是工业产品。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境界、精神世界和心理特点,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波动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及时明确学生的处境、诉求和目的,精准把脉和纾解学生的思想迷惑点和生活困难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更加具象的突破口和更高的针对性,依据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分析为学生打造符合其特殊性的思想引领计划,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集体共享的储存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教育领域的改革已经步入探索深水区,平等共享、协同育人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探索实现的重要命题。区块链技术集体共享的储存方式能够在技术手段上实现信息平等共享机制的构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以平等共享的形式有效整合使用,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资源交流和置换,拓展育人渠道、途径、时空,打破地区、校际、校内各部门和各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互通的壁垒,改变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形势,实现育人主体从“单”走向“全”、过程由“分”走向“合”、空间上由“点”走向“体”,建立协同育人体系,助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同时,这也使得学生拥有更大自由选择的权利,去选择更加契合自身精神特点、心理需求和人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当然,这不是意味着削弱教师在学生思想意识的“形塑”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主导地位,而恰恰相反,在教育资源实现更加合理化、更强流动性的有效配置下,更加凸显出教师作为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规划“引路人”“指路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公开透明的共识机制,促进主体间信任关系的构建

教育主体间信任关系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就要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倾听学生心声,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就成为了关键点。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两者间构建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互联网实现“人人”“时时”“地地”无缝衔接,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由“单向性传输”步入“多向网状传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空间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受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信息影响最深的群体。他们熟悉各式各样的新时髦的“网言网语”、错综复杂的“新鲜事物”。一旦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与他们实现“同频共振”,就极易与学生之间存在“话语裂谷”,出现“代际鸿沟”,从而产生“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的共识机制,可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相互认知、认同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撑和技术平台,加强两者之间的良效互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信任关系的构建,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两者真正成为知心朋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区块链技术的现实困境

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现实挑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研究相对匮乏

区块链技术从概念构想到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其价值赋能不断体现在产业革新、经济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2016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与某企业共同启动区块链合作项目,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并于同年9月开设了区块链相关课程,是国内第一所大学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的高校。但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输入“区块链”可以查找到8344篇期刊文章,输入“高校+区块链”可以查到508篇期刊文章,输入“区块链+思想政治教育”仅有2篇期刊文章。现在,也仅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进行区块链学术及产业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可见,高校领域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理论与运用研究为数不多。区块链技术本身即新技术、新产业,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抢占创新制高点,要做好区块链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区块链技术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很大一部分高校工作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理论研究也大多仅是停留在浅表的概念层面。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主要以产业界为主,高校、研究机构等参与程度不高,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尚未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样,区块链技术也尚未被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法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在技术与思想引导方面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二)技术运用:壁垒有待破除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3]可见,科技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高校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最为关键的是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服务器,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中的服务器概念,区块链中的任何服务器都可以共享整条区块链的数据。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块链资源数据库中,主要集合学生的思想动态资源、学习资源、管理资源等,每个学校管理系统可以实时共享、跟踪学生的“数据画像”。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属于“旁观者”的状态,缺乏类似的设施与平台,也未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与维护。区块链技术对于服务器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高校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共识、密码、分布式通信与存储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对区块链技术运用人才的培养,并对区块链数据库资源进行管理与维护。

(三)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区块链技术在全球兴起的时间较为短暂,而且我国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晚,国内目前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区块链作为架构性的创新技术,对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巨大,要求从事者掌握涉及计算机技术、P2P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在高校领域,掌握区块链技术的高级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区块链技术正处于风口浪尖,其不可篡改、集体共享、公开透明等特点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学生不当的言论如何进行监控、把关的问题,如果缺乏终端服务器的约束,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亟需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管理应用。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不少教育工作者会存在“本领恐慌”的困境,在观念以及能力上无法适应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在客观因素,由于自身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繁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无富余的精力和时间全面掌握区块链技术;另一方面在主观因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无运用网络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缺乏学习和尝试利用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高校领域在区块链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融合等方面建立的人才培育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和健全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配套的人才激励、评价、分配机制,这给区块链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带来巨大挑战。

三、区块链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理路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并以其特定的传播机制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乃至行为习惯[4]。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研究必不可少且无可替换的工作关键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举措。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势必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因势而谋:占领理论创新制高点

因势而谋,就是要基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态势进行谋划。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正以其特有功能和特征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同时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理念,拓宽了新渠道。目前,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较多,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较少。思想理论是人行为活动的先导。以区块链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思想理论引领。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深化对“区块链+”的认知,强化对区块链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地把握区块链技术的变化发展态势,积极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契合点,深刻剖析区块链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矛盾点。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运用新技术的队伍,针对区块链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行和操作中的规范与引导。只有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才能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维度中能够走在理论前沿,占据理论创新制高点。

(二)应势而动:主动抢占思想新空间

应势而动,就是要根据时代变化与发展形势而做出行动。习近平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5]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一个传递思想文化的新阵地。思想文化阵地,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就会传播和泛滥。舆论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去主导,背离主流价值的思想就要抢占。当前,我国思想意识领域的斗争依然是十分严峻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的图谋从未停歇,他们把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一是要坚持思想价值引领为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新技术的运用并不是教育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要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贯穿于运用新技术的全过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二是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新技术和传统育人渠道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要深入探索与师生的认知习惯、精神需求、成长规律相“匹配”“合拍”的育人新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思想传播方式转变为网状分布、即时交流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用性、交互性和协作性,主动占领思想新空间,优塑育人新阵地。

(三)顺势而为:把握技术发展新规律

顺势而为,就是指要善于发现事物变化发展背后所蕴藏的规律,根据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有所为,进行改善与创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踪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发展规律。”[6]互联网作为最大的变量,互联网传播技术革命带来了“百年未遇之大变故”,传媒领域和整个社会都因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而产生深刻的变化。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把握区块链新技术发展规律,利用区块链新技术深入挖掘和剖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要,探寻如何科学和有效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将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相结合,始终把握大学生成长的时代特点、阶段特征和个性表现,不断改进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铸魂立心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猜你喜欢
区块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