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宁,孟翠艳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13)
[作者简介]卫宁(1981-),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研究;孟翠艳(1984-),女,河北玉田人,硕士,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新时期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对象在物质、精神、实践方面拥有更多的获得感[1]。然而,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使教育对象产生获得感的现实情况来看,实际结果并不理想,还存在着诸多不足[2]。由此可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结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策略十分必要。
教育对象要想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或过程后产生获得感,基本前提是教育对象要切切实实地参与到实际学习中。获得感的产生是基于教育对象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实际收获,离开了主体的参与,教育对象就不会获得任何收获,也就不可能产生获得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获得感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仅依靠在外部的观看、观察而产生,更不是施教者的授予,而是教育对象通过亲自体验和感受获得的,是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结果[3]。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容体现为教育对象内在需要的满足程度,其基本属性为内容实在。这种内容实在,指的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发生,具体来说,指的是教育对象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满足、主观精神改变以及实践能力提高[4]。
首先,在客观物质方面,表现为教育对象通过思想政治学习,使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道德、法律标准,促进了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5]。
其次,在主观精神方面,表现为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对象的主观精神领域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即: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错误变为正确;自身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由低级变为高级;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由贫乏变为丰富;自身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由简单变为复杂;自身的感知能力、认识水平由感性变为理性等等。
最后,在实践能力方面,表现为教育对象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由薄弱变坚实,由原来漫无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变为以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指导开展社会实践,等等。
从过程和结果的角度考虑,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视为教学和学习的结果。结果和过程密切联系,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过程运行状况是否流畅、是否稳定,也直接导致了最终结果的优劣程度。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是否顺利、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否良好、教师对相关知识讲解的是否透彻、学生对重点难点掌握的是否全面等等都对最终的获得感产生直接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中的共同获得,既包括教育对象的共同获得,也包括施教者和教育对象的共同获得。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单个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而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开展的共同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不应仅关注单个教育对象的获得感,而应关注所有教育对象的获得感。只有所有教育对象均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感,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具有实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育对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而是施教者和教育对象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的。不仅教育对象可以产生获得感,施教者也同样可以产生获得感。施教者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在使教育对象知识得到增加、品德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物质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后,因得到能够满足其生存的基本客观物质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人的生存需求是第一需求,只有生存所需的客观物质得到满足,产生了物质获得感,人才有可能去追求其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其他的获得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质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中最为基本的获得感,是其他获得感的基础。从社会整体来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基本价值观念满足了社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使社会化生产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从社会个体来说,符合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进行培养。通过对社会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基本价值观念达到了从事社会化生产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能够顺利地参与到生产活动之中。
精神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或过程后,因精神世界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人们的内在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精神获得感是更高层次的获得感,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首先,构建精神世界所产生的获得感。对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首要应该做的就是使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体系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建构,让他们形成最初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认知。在概念和认知构建的过程中或者过程后,教育对象的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精神世界得到了收获,进而获得精神世界建构的获得感。
其次,认同精神世界所产生的获得感。在获得了基本概念和认知以后,教育对象需要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辨别,以最终确定是接受还是拒绝、是认同还是否定。只有教育对象认同了这些基本概念和认知,它们才会真正内化为教育对象自身的价值观念,并成为他们判断客观世界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标准和依据。对概念和认知接受、认同、内化的过程,也是精神世界获得的过程,同样能够产生精神获得感。
最后,享受精神世界所产生的获得感。和构建、认同精神世界能够产生获得感一样,享受精神世界同样能够产生获得感。享受精神世界是建立在对精神世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与构建、认同精神世界相比,它是对精神世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把握。解读和把握的层次越深,对精神世界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刻,就越能够体会和享受其中的精妙,相应产生的获得感也就越多。
实践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按照通过思想政治学习而具备的思想价值体系指导实践活动,因实践方式的转变、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获得的主观体验。实践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对象主观思想的外在反映,是实践获得感产生的直接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教育让教育对象习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开展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践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获得感通常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行为获得感,另一种是习惯获得感。行为获得感的所获所感由行为而产生,这种行为是人的有动机、有目的的行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反复锻炼而掌握。它与精神获得感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因精神获得感而产生,也可以不因其而产生,会出现主观精神和实践行动相脱节、不一致的情况。习惯获得感的所获所感也是由行为而产生,但是这种行为缺少人的主观动机性和目的性,是人在下意识的情况下的自觉行为,是教育对象按照自身已具备的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观的习惯性行为。它与精神获得感关系密切,直接因精神获得感而产生,表现为外在的实践行为和主观精神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教育对象之所以能够通过学习产生获得感,是因为其存在着基于自身实际的内在需求,内在需求在满足的同时,获得感也随即产生。因此,要想提升教育对象的获得感,必须充分地关注和掌握他们的内在需求。
首先,以教育对象个体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教育对象个体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如果与内在需求相脱离,就会导致教育供给与内在需求的错配,必定不会产生积极反馈和良好效果。
其次,分析教育对象内在需求,分重点、有主次地满足需求。每个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对整体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归纳以及分析,分重点、有主次地进行满足。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课堂、网络等形式的有针对性的调查,也可以通过收集教育对象日常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诉求信息,经过整理和归纳,分析出存在于整体教育对象中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求,分重点、有主次地进行满足。
最后,要关注教育对象个体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考虑教育对象个体的接受能力因素,要区分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接受能力,要区分同一教育对象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能力,要将对教育对象内在需求的满足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控制在其接受能力范围以内。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了施教者向教育对象讲授、传输的各种思想政治知识,是教育对象内在需求满足的来源。改进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程度,就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加工和讲授,增加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认可度。
首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一方面,教育内容要想使人信服,要始终坚持向教育对象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为教育对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要具有逻辑性。要求教育内容不仅单独模块内容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易于理解,而且模块内容之间要衔接合理、过渡顺畅。
其次,要注重教育内容与现实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想让教育对象信服与认可,就必须能够回应、消除教育对象的困惑,就必须能够解释、解决种种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要注重与现实实际相结合,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相结合,要将回应和解决大多数教育对象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此外,要定时更新教育内容实例,做到教育实例与社会发展同步,始终保持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施教者向教育对象教授思想政治知识时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技巧。新时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显露出方法单一、实践性差等多种弊端,亟需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
首先,多样化教育方法。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学习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对比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正确、正向理论知识的同时,配合错误、反面的知识与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教育对象发现异同、感受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将多媒体、移动网络、微课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让教育对象通过观看图片、影像等新型教学资料以开阔知识视野、拓宽知识广度等等。与此同时,在施教时应注意教育对象个体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根据教育对象的学习特征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
其次,紧密结合实践开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对象具备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并以其指导实践活动,因此,紧密结合实践、增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各教育单位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性教育。例如,教育单位可以与本地历史博物馆开展合作,为教育对象举办专题革命历史展览,通过观看具有历史意义的馆藏文物,让教育对象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教育对象举办改革开放建设成果展览,通过观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让教育对象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更加坚信不疑,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对象学习结果的最终判定。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就是要让评价标准和方式更具科学性、合理性,能够恰当、正确地反映出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所得所获。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方式,有助于施教者了解教育对象产生获得感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施教者判断自身采取的教学方法对提升获得感是否有效。
首先,科学、合理的评价,关键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从多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第一,在理论知识方面,应以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为标准,对教育对象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第二,在主观反映方面,分别需要考察教育对象的理论认同和理论坚持两个部分。对于理论认同部分,应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情感态度为标准,对教育对象对理论内容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进行评价;对于理论坚持部分,应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信念意志为标准,对教育对象对正确价值观念的遵守和保持程度进行评价。第三,在社会实践方面,应以是否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为标准,对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做出评价。通过在知识、情感、信念、实践方面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实现了对教育对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考察,更能反映出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学习的实际情况。
其次,在建立全方位评价标准体系的同时,也要考虑采取更多、更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选择、确定、增加或者减少,要充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方式要具有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特征较强,与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关联度较高,新的教育内容、新的教育实施方式会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评价方式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不断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既要能够使施教者了解教育对象的获得感的产生情况,也要能够使教育对象思考和总结在学习中的所得与所感。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与教学实效关系密切,它的产生是基于教育对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源于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以教育对象的实实在在的获得为前提条件。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获得感作为优化现实教学、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以教育对象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和理念。新时期,新的时代特色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使命,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培育高标准政治素质人才为使命,以提升教育对象获得感为目标,从内在需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和方式等多方面着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