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君,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作为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之一的恽代英,在青年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求索和抉择,是五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探索科学信仰的一个典型缩影。青年恽代英很早就立下振兴中华的理想,他同大多数先进青年一样,始终抱定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在执着追求科学真理和信仰的过程中,经历了对各种“主义”的对比和实践,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信仰的“光明之灯”,并致力于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化的特色。探讨青年恽代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历史轨迹,有助于深入了解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青年恽代英科学信仰形成的曲折历程,同时对于认识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知识阶层的信仰源流,认识20世纪中国人思想信仰的转变都有一定意义。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范畴,统摄和支配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其本身具有境界高低之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客观现实世界正确反映,并符合未来理想社会客观发展方向的崇高学说和理论。而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转折时期,对于包括恽代英在内的广大忧国忧民的先进知识分子而言,他和同时代的李大钊、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一样,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
青年恽代英从小接受的是良好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又深受近代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英勇抗争西方列强的影响,尤其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思想冲击,在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之前,恽代英在少年时代就孕育了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恽代英出生于湖北省武昌一个世代书香人家,从小入家塾学习,进入新式学堂之后,读的也都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幼年时期,恽代英的母亲就经常给他讲“岳母刺字”的故事,在他的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学时期,恽代英更是在母亲规定的家教原则下,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先后读完《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战国策》等家藏古代典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恽代英。此外,他尤其爱读梁启超的著作《饮冰室文集》,也特别崇敬矢志变法的爱国人士谭嗣同,他为变法赴汤蹈火的爱国献身精神,对促进恽代英决心救国救民、改造民族和国家的雄伟抱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催发作用。可见,少年时期的恽代英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和思想教育,使他萌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恽代英在随父母在鄂西北重镇老河口的自学期间,正是辛亥革命爆发期间,虽然身处鄂西北小镇,但心系国家,目睹国家满目疮痍的悲惨境地,恽代英开始用实际行动,迈出了爱国救国道路的第一步。恽代英被辛亥革命的革命精神所激励,毅然决然剪掉头上的辫子,并投稿《群报》,评价和赞颂这场推翻封建清朝统治的伟大革命。
1913年夏,恽代英以优异成绩考进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这一求学时期是恽代英从一名爱国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恽代英已经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爱国主义者,而是在爱国主义坚定基础上,寻求指导救国真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民主主义者。在求学期间,恽代英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熏陶,在西方资产阶级武器库中寻求救亡图强的各种思想和主张,通过撰写文章和参加实践活动,逐步成长为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国人的封建愚昧思想开始觉醒,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开始席卷中华大地。在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传播科学民主思想方面,他发表的《新无神论》《怀疑论》等文章中,对宗教的天神信仰和学者的圣贤信仰提出质疑,公开“主张无神者”,并对学者盲目信仰圣贤之说而展开批判,鲜明提出“所谓圣者又不一,则吾安从而折衷之”[1]23的质问,表明圣人之言并非都是正确的,不可笃信圣贤之说而不敢怀疑。在世界观、认识论、人生观方面,恽代英不仅提出“物质必为实在”“以太一元论”唯物主义思想,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而且阐述了经验与智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恽代英的人生观不同于封建传统的“天命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君权神授”思想进行抨击,确立了初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幸福观、荣辱观、生死观,为恽代英后来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现实实际相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此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追寻信仰的文化运动。”[2]因为这一时期的恽代英已经从中国传统信仰中脱离出来,《无神论》《新无神论》等一系列论文的发表,他已经开始对于科学信仰已经有了新的求索。
恽代英不仅在思想理论中汲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精华,同时,他善于把这些进步民主思想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1917年,恽代英创办了武汉地区第一个进步团体——互助社,这也是全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这一团体的成立标志着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以社团组织的形式,探索新的拯救国家的大团体,这也为后来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五四时期,中国一些进步小社团、小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等团体无不是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新的理想社会和救国真理的向往和追求。这个团体的成立,也是恽代英将革命抱负付诸革命行动的第一步,正是他怀着积极向上的决心,促进了武汉地区进步团体的蓬勃发展。作为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的“互助社”,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和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推动下的必然产物,这个团体以巩固交谊、偏重娱乐,体育锻炼和道德修养,而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但却突破了以往中国知识分子个人道德、信仰的自我修养,重视向群体道德、信仰的转化。这也为后来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终生捍卫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信仰,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来说,科学民主思想与社会政治信念的结合,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思想、政治的向导,并不是自发、天生的。处于这一时代背景的恽代英也不例外。
1918年,恽代英从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后,在中华大学附中部担任教务主任一职,在工作期间,恽代英始终不忘报效国家和社会,“立志终身教育事业”,因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唯一切实的工具。这一时期恽代英的思想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范畴。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他对中国教育问题和人民群众问题的思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必然产物。当时,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探索都相继失败,迫切呼唤新的革命理论和新的革命领导阶级的诞生。恽代英作为武汉地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怀着爱国热情投身到爱国运动中,在实际的革命运动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方面,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他从崇尚英雄、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少数优秀人物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进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认为“平民思潮,断不可遏”[3]62,为后来确立并深刻阐发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社会团体成立方面,他自称最大的觉悟是“应觉我们是中国唯一可靠的救星”[4]632。他已从之前互助社等小团体的成立中,认识到救国需要联合的力量,通过扩张团体可以扩大善势力,他希望全国能产生拯救国家的大团体,与恶势力作斗争。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方面,恽代英经过教育实践和社团组织的教训中,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具体路径从当初的“立品救国”“教育救国”逐步认识到这一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开始从中国社会具体条件中寻找答案。但是在真理寻求的过程中,他对信仰的认识还处于探索时期,当时所论及的“信仰”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并没有完全区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并没有完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价值。这具体表现在改造社会的具体途径方面,试图通过新村运动和工读互助团改造旧社会。同时,他认为社会改造的主要手段在改良不在革命,反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必要性。1920年利群书社的创立,是恽代英企图“通过创办一个独立的事业”,并且“实现一部分的共产主义,试办近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团体”[4]678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可以说,这一成立组织探索新村的主张在当时的进步青年的思想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也正是以恽代英为代表的武昌先进青年对未来理想社会在实践上的具体体现。“五四”进步知识分子们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性跨越是在一系列小团体社会改造实践的失败经历中完成的。正如在毛泽东1919年12月1日发表的《学生之工作》一文中大谈“新村主义”的畅想,并在1920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村主义,倡导湖南自治运动,并成立文化书社。新村运动的失败,使得这些早期知识分子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化,逐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在宣师的任职生活期间,是恽代英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关键期。恽代英没有停止探索科学真理的脚步,为了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正确道路,1920年秋天,他来到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在执教期间,他特别注意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除此以外,他非常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尤其注重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强调青年学生立志到农村去,到田间去。恽代英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一书,该著作为恽代英思想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陈独秀、刘仁静、沈泽民等同志诤友的批评帮助下,恽代英的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斗争实践的方式上,他深刻认识到避免革命的手段,企图通过“共同生活”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道路只是空想,终于彻底抛弃了空想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救国思想方面,他从最初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立品救国”到资产阶级的“教育救国”,再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救国”的转变。在1921年7月,恽代英在湖北黄冈组织成立了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明确承认阶级斗争,拥护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以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目的。这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革命团体的成立表明恽代英已经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初步的马克思主义者。此时的恽代英,在实践斗争和理论选择与比较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理解,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阶段。
青年恽代英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方面,而是力求将马克思主义诉诸于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宏阔背景下,五四大革命时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第一个维度。通过理论照观现实,恽代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中国化的特色,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阶段。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初步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将马克思主义与五四大革命时期革命实践相结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10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恽代英来到四川沪县川南师范学校,开始投入到了信仰实践的具体行动中。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思想转变,恽代英指出了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危害性,使其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仰组织形成方面,1922年5月5日,在恽代英的领导和组织下,在马克思诞辰日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著作,并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这种正确的历史观指导自身与青年学生。他强调青年的历史责任在于改造旧社会。改造社会需要创造历史,但必须要根据历史进化的必要条件去创造历史。随后又发展沪州社会主义青年团,通过党团组织的形式发展进步青年,发展革命力量。1923年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并以“代英”“但一”等笔名发表论文和通信,通过与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思潮、国民党右派、“改组派”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坚决论战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并指导革命青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党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而早期共产党人对于党的理论建设探索,还不够明确。可以说,正是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主义”的需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和政党成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恽代英是较早关注政党建设的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6]175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政党的信仰,实现无产阶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恽代英认为打倒国内军阀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需要“一个很大、很有纪律的革命团体”,通过组建革命党,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理论建设。在1923年《革命与党》中,他指出,国民革命不能顺利推进的原因在于,一是“无正确的革命主张”,二是“无伟大的革命结合”。为完成破坏事业和建设事业,必须要“有组织的群众”和“有伟大的为主义结合的党”。[7]300他将革命党和“主义”结合,认为通过主义上信仰相同而结合的革命党是中国革命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路径。同时他指出:“主义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东西,人每每因为一种革命的主义能解决自己与社会的痛苦,不惜牺牲一切为主义奋斗。”[8]144强调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进步青年投身革命的精神作用。通过“以主义造党”“以党造国”,可以说是恽代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充分表现。也正是在对“主义”的明晰和坚定中,才找到了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科学指导思想。
恽代英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他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启发工农群众思想觉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工农群众所掌握,并通过中国工农运动的实践所传播。他指出,“主义”革命运动与工农阶级密不可分,“主义”必须得解决工农群众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问题,才能为民众所信服。“民众决不会为一个空洞的理想或主义奋斗的”,如果“不根据民众实际生活研究宣传主义,不能号召革命运动”[2]101。他深入工农群众生活,1921年,他亲自带学生入泾县南陵和黄山山区做调查研究,深入农村生活,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一段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21925年,恽代英领导中国工人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恽代英,始终战斗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通过写文章、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等方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他短暂而丰富的一生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都离不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起,从没有动摇过,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身及周围青年学生,指导革命斗争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李良明所说“完全可以说,他(恽代英)的论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10]476
总的来说,青年恽代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传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下,并在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之际,经过他自觉主动的理性比较和实践探求后,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化特色的科学信仰。我们重温青年恽代英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发展轨迹和世界观的选择,不仅是要铭记像恽代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们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复兴而奉献一生的光辉典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11]而且对于加强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正是在对中共早期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探索中,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