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荟,黄洪雷,徐玉祺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对文化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张“名片”。在新时代,大学生在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在遭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作为前沿阵地的高校,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同时,要抓住新媒体带来的优势,将新媒体的优势耦合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之中,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水平。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乎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权是否安全[1]。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将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新媒体相结合,理性分析两者结合的优势,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需要
善于做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新时期都没有改变。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人民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进入新时期后,习近平再谈意识形态工作时,要求我们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固本工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传入中国,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使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利用网络新媒体融入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高校作为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输人才的重要场地,其意识形态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高校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动向,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建设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需要。
1.2坚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需要
习近平就加强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发表了众多讲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主张和新策略,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当前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中最活跃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媒体的发展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比较便捷的渠道,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其利必有其弊。一方面,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现实平台,高校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形式发挥理论引导的的优势,对聚集在互联网上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从而缩短了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提高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网络上一些非主流思想的传播在封闭的校园里容易形成了大面积辐射,对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所谓的“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想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习近平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要使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天朗气清,使互联网可管可控,符合人民利益。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主要力量,良好的网络空间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网络环境。因此高校工作者在内涵建设和办学治理中要牢固树立“三位一体”的思维,要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导地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借助大数据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做到课堂教学、网络引导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这不仅是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1.3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意识形态队伍是从事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工作的群体[3],意识形态队伍之间要相互配合,互相学习,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和价值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3]。高校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意识形态建设和其他领域又有所不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任务都很繁重,而这个重任最终是要落到全体教师身上。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处的形势使得我们面临着各方面的的压力,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造成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控制力下降,阻碍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前进的步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尽管数量达到要求,但整体质量不高,有专家,但缺少大师级别的人,整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4]。总体来看,我国哲学社会领域队伍总体的素质还需提高,队伍本身的质量有待加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求学之人必有师,所谓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种好的教育,一种好的教育离不开一个好的队伍。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人才的顺利进行,也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以专门家的标准提升素质、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1]。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单独的媒介,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拥有麦克风,各种社会思潮踊跃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中坚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是当今时代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
据第44次我国互联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5]。当今新媒体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两微一端”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然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向高校渗入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工作。加上高校学生自身政治信仰的缺失,这些挑战给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2.1国际背景:文化综合实力的竞争
文化冷战是一种无形的战争,往往是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传播思想文化等方式,颠覆国家政权,瓦解社会主义阵营[6]。20世纪80至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冷战颠覆苏联政权,以和平非暴力的形势掀起一场“颜色革命”。现在,他们把目标转向中国,在众多意识形态领域中,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最薄弱的领域,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通过非暴力的形式策动街头政治,打着“为自由而战”的幌子,企图对现状和生活不满的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干扰,向他们灌输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想,而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力量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些资本主义势力企图通过青年大学生这个政治“变量”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最深的就是互联网,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7]。我们在肯定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西强我弱”的局面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存在,“西攻我防”的特点依然突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步伐,一方面,他们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的利益,借助一些热门网站鼓吹西方“普世价值”打破封建的等级关系,实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后,使得“普世价值”的谎言不攻自破,证明了“普世价值”根本就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新媒体散布各种不利于共产党的言论,歪曲历史,鼓吹“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等,更甚于利用大学生群体制造震惊世界的香港暴动,这些暴动的实质是思想领域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大学生被美国牵头集资公司所影响,企图破坏祖国统一和香港的繁荣稳定。西方国家推行的网络文化冷战,使得部分学生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偏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所以说现在网络中的高校学生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对“目标地区”进行意识渗透的主要人群,如何正确引导、管理网络新媒体,防止“颜色革命”是不少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2.2国内形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较为薄弱
意识形态阵地是指意识形态存在的具体的场所、领域,是国家实施思想治理、巩固思想基础的重要依托[8]。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键是要强化大学生阵地意识,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日趋激烈,当前高校虽然可以及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前进的正确方向,但随着科技的创新、网络的发展,国内外综合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还稍显薄弱。第一,理论基础不够与时俱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部分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重心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他们采用传统开会、座谈、记笔记等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这种“填鸭式”的传输方式有一定的命令性和政治性特征,学生大都是充当“接收器”和“储存器”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知出现脱节,现实价值需求不能满足,因而缺乏对网络意识形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建好阵地,还要守好,防御好。高校现有的舆情监测系统还有待更好的完善,在面临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意识形态阵地的薄弱,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3大学生自身:存在主体政治信仰缺失问题
政治信仰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思维,是在政治和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一种政治观念的认同。所谓主体政治信仰缺失,是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体系不适应其生存的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政治信仰体系的状态。信仰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也体现在实践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亦是如此。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生逢其时,责任重大。青年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复杂的网络环境造成部分学生出现迷失自我、主体政治信仰的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价值观不够成熟。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大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西方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而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中最广泛和最活跃的参与者,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容易受到网络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间谍事件就是大学生价值观薄弱的体现,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平时生活中爱好娱乐、交友但家庭情况难以“支撑”,境外间谍组织正是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和需求,通过聊天工具、招聘网站等远程方式寻求策反目标,提供直接资助或者以提供招聘岗位为由收取政治资料,造成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爱国主义信仰的缺失。第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升华到实践这一层面。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真理才有它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应该在实践中去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和合理性,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表面认识并不能让他们真正领悟高校意识形态的涵义,反而会造成他们政治信仰的缺失,增加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伟大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高校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探索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3.1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关键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强化思想意识,把控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总领作用[1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筑牢根基。首先,巩固理论根基,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高校各级党组织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的固本强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党对高校的全面工作,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提高党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其次,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术、进头脑,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最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保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意识,更要懂得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校培养人才系统,建立高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点所在,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更是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正确的导向,方向正确,效果事半功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过程就像是盖房子的过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就是地基,地基稳,“房子”才能屹立不倒。
3.2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指意识形态中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那一部分,包括环境建设、网络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又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场文化战争、是一场关于人思想上的斗争,不能采取暴力手段,要用讲理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学生宣扬主流意识形态,这仅仅靠高校的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完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主阵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而党管教育就是办理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要求,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自然要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好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这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可避免的问题,政治性需要学术性来支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性离不开政治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走什么样的路,举什么样的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坚定了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12]。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正面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和策略,是基于复杂现实的一种积极反应,是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部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高校阵地建设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才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更加巩固、更有活力。
3.3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当今的社会形势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西方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的缺口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是网络最主要的使用者,目前正处在心理学上所称的“狂风暴雨”期,正在从“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在这个时期,他们不幼稚,但也不成熟;不依赖,但也不独立,渴望被社会接纳,但现实生活中,容易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致使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的学生希望在网络上寻求自我认同,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要让他们学会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会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理性对待网络热点事件。从以下方面体现:第一,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习近平指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优化网络风险”[13]。这为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也为高校网络法制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网络立法落后其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法的权威性。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像《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秩序的有序运行,而当前高校学生是网络环境中最活跃的群体,相关网络法规的完善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二,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习近平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3]。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必要环节。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永葆生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健康的网络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与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息息相关,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向纵深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法制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断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是新时代重要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方式都发生了改变,高校要遵循环境的变化,因时而异,在新时代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理直气壮的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努力办好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