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刚,王凤丽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2.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变动性、民族性的观念形态。传播是文化的生命力,是其核心的基因,而文化传播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历史上掀起四次文化传播热潮,塑造了东方文化,构建了东亚文化圈。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其对外传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传播主体过于单一,主要以中国政府、中国文化机构和中国民众为主,较少借助于他国民众,制约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因此,拓展新的文化传播主体,借助他国民众传播文化,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应运而生。
文化对外传播是指主体基于一定的目的,运用相关媒介,将民族文化传播到其他民族的过程,包含主体、客体、中介、内容与效果五要素。来华留学生相比较其他主体在与客体关系、运用媒介和传播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主要以政府和文化机构为主,运用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依据国家需要向其他国家传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的需要,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传播,制约了文化传播的效果。来华留学生了解本国民众,能够结合本国民众特点采用适合的媒介与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能够极大程度上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排斥,推动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构建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传播的优势具体如下:
1.从主体角度,来华留学生以本国居民身份出现,更易被本国居民接受,他们的立场、观点被认为更加的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削减了因为主体身份造成的文化传播障碍。
2.从客体角度,来华留学生社会交往面较大,影响的群体较多,能够契合国外民众的诉求,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同时,也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客体均衡性,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由精英阶层向普通民众转移,不断扩大直接受众,将中华文化直接呈现给各国民众。
3.从传播媒介角度,来华留学生既可以采取官方的形式展示中华文化,也可以著书立说,访谈、学术讲座等民间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将大众传媒和民间媒介有机结合,实现官方和民间的有机结合。
4.从传播内容角度,来华留学生与文化传播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思维方式,能够以外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审视中华文化,从细微之处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分析中华文化,而这被认为是客观的,实现中华文化在传播内容上的平衡。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来华留学生地区集中,数量小而分散。来华留学生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以韩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而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的西欧、北美相对较少,生源地的不均衡引起了来华留学生覆盖面相对较小问题,进而束缚了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占本国人口比重小,只是本国人口中的极少的一部分,他们的知名度、影响力都有限,缺乏话语权。这些不足,直接制约着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有限。中华文化自成体系,独立于西方文化,对于外来者学习难度特别大,同时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教育现象。这就造成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有限,中华文化的认识局限于物质文化、艺术文化等有限几个领域,而且往往只了解其表,不能领悟深层次的内涵,达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就无法真正诠释中华文化,甚至会误读中华文化,致使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这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1.从国内角度,一方面,“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区域内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了新的“丝路文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跨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华文明与沿岸国家文明的交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沿岸国家普通群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快速发展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大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和合作网络。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快速发展,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推动来华留学生参与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之中。
2.从国际角度,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文化也渐渐呈现全球化趋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景象。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中华文化以悠久的历史,自成体系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国家都将汉语作为必修语言,纷纷与中国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外国家间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加,法国中国年文化活动、俄罗斯中国年文化活动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如绘画、书法、民乐、戏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春节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盛宴,春节联欢晚会走进千千万万个异国家庭成为节日大餐。留学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成为潮流,美国政府计划每年派10万名学生来中国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教育目的地国。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国内外文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也面临国内外一系列的挑战。
1.从国内角度,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面临民间文化传播尚需重视和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尚需完善的双重挑战。政府和民间组织是文化对外传播的两股重要力量,相互交映,共同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然而,中国民间文化传播力量仍然相对弱小。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政府是主导力量,各类政府组织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占据80%以上,而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活动只占到不到20%。民间对外文化传播缺乏系统的规划,民间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尚处于无序之中,良莠不齐,很难体现中华文化整体形象。民间对外文化传播政府资金资助较少,大部分依靠自筹,资金来源较少。此外,民间对外文化传播范围狭小,覆盖面较狭窄,影响手段也较少。民间对外文化传播力量狭小,造成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易被忽视,束缚了其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也需要完善。目前,各高校留学生教育学院并没有把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为议事日程,实际留学生教育中存在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现象。中华文化课程较少,一些高校只开设中国概况课程,且课时有限,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部分高校以经费紧张为由限制甚至取消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华留学生管理实行隔离制,中外学生接触机会较少,留学生生活在孤岛中,缺乏了解中华文化的渠道。来华留学生掌握中华文化较少,不能够了解中华文化内在的真谛,直接束缚了其从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活动。
2.从国际角度,来华留学生也面临极端民族主义的挑战。2008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一些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甚至负增长,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失业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困扰许多国家。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就随之产生,它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强调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本民族优于其他民族,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这种思潮破坏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在国际交往以追求本民族利益为宗旨不惜以牺牲其它主权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仇恨,最终导致战争。在文化交流方面,极端民族主义排斥他国文化的传播,煽动民族情绪,以保护本民族文化形象出现,实则文化保守主义,阻碍各国间文化的正常交流,引起了国际间文化矛盾,破坏了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同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将自我的民族意识强加给其他民族,标榜民族文化优越理论,实行文化渗透。这些不利因素,给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带来了极大困难。
1.健全民间组织传播中华文化政策,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传播提供制度保障。民间组织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能以非官方身份传播文化,诠释民族文化的真谛,与政府力量形成互补,共同推动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但是,目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民间声音较小,民间力量还未真正得以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因此健全民间组织中华文化传播政策,调动一起民间力量迫在眉睫。第一,鼓励和支持成立各类民间中外文化交流组织。制定民间中外文化交流组织成立办法,规范和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开展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定期对各种民间组织定期进行审核,以规范行为,保证各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第二,设立民间组织文化交流基金,为民间组织提供了资金保障。国家文化主管部分定期设立民间组织文化交流基金项目,以民间组织自愿申请和国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资助各类民间组织包括来华留学生从事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在项目完成之时,进行专项的评估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依据成果情次进行后续的资助活动。第三,建立民间文化交流组织评估机制。借鉴国外评估标准,结合中国民间中外文化交流组织实际状况,科学制定评价体系。依据评价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定期对中国民间中外文化交流组织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定期发布业内状况白皮书。通过有效的评估,准确分析和把握中国民间中外文化交流组织发展态势,并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主体保障。文化传播主体数量与文化传播的范围密切联系,一般而言文化传播主体越多,文化传播的范围就越大,传播效果也随之提高。因此,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是加快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将留学生教育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构建留学生教育大国。第二,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广泛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活动,设置“丝路奖学金”,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形成来华留学生教育新的增长点。第三,进一步丰富招生形式,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与定期交流,奖学金与自费等有机结合,为各国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第四,不断扩大宣传,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展,广泛开展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多渠道扩大生源。
3.深化教育改革,扩大中华文化教育比重,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智力保障。文化的认知度影响和制约着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文化传播主体对所传播的文化认识越深刻,文化传播能力就越强,传播效果也就能够得到保障。相反,文化传播障碍重重,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深化留学生教育改革,扩大中华文化教育比重,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是加快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提高来华留学生授课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保证授课教师能够全面系统掌握中华文化。同时,鼓励任课教师自学中华文化,不断领悟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其次,设置中华文化专题课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取中西合璧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采取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最后,大力开展中华文化实践教学活动。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参观访问各种名胜古迹、体验中国餐饮文化等,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情感。
4.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自觉,为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动力保障。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文化有深刻的认知,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文化并且自觉付之行动。文化自觉反映着文化主体内心的活动,具有内倾性和动力性,引导着文化主体的文化行为。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自觉,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是加快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主动掌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引导来华留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到民间,从实践中了解多彩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开展各种形式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引导来华留学生主动践行中华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