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君,宁德业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五四运动孕育了具有划时代价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既饱含了百年前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们的救国梦、爱国情,又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为中华之独立和繁荣富强而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站在改革发展新时代的新坐标上,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对五四精神的研究,要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4月30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2]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予以了充分肯定,对于新时代新青年继续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寄予了殷切期望。
按下五四运动的播放键,可以看到:一个个坚定而锐利的眼神,一张张青年大学生稚嫩而青涩的面孔;可以听到:一个个充满浓浓爱国之情的激扬音符,一声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激昂口号。拨开历史沉重的面纱,屹立在背后永不倒下的,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灵魂,亦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离开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心支柱,谈其他任何精神都毫无意义。
1840年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硬生生地撬开了中国的大门,拉开了近代中国百余年抗争史的序幕。自此之后,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接踵而至,强加在清政府头上的丧权辱国条约有加无已,广大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而挨打总有人奋起反抗。邓世昌、邹容、陈天华、孙中山、陈独秀……无数仁人志士哪怕头破血流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尤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一经传开,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青年大学生第一个站起来反对。把历史的镜头拉近到1919年5月4日下午,可以看到,北京大学、高等师范、中国大学等十几所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冲破阻挠,在天安门前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高举“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字样的旗帜,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在大街上发传单、喊口号,奔走呼吁人们站起来反抗。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五四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不仅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也是五四运动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他们自发组织的声讨示威游行活动,彰显了“赳赳青年,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翻开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3]1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北京青年学生率先站起来了,随后全国高校学生、工商界人士积极响应。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家拧成一股绳,站上了一条船;正因为心怀国家,无数青年学子勇敢无畏,坚决反对卖国行径,展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了六大发展要求,其中有三条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步的”与“进取的”意在劝诫青年不要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世界的”就是指青年要开阔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究其根本,就是希望青年努力追求开放与进步,这恰恰也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重要精神。
应当承认,五四运动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哪一种思想“定于一尊”,恰恰相反,五四运动呈现的是开放的、包容的、自由的、进步的学习氛围和社会风气。在开放与进步精神的指引下,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中国独立之道,逐渐形成不同的派系,如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工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他们发表文章、展开论战,在“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三大思想的论战与撞击中,形成思想异常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借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期”一词,五四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轴心期”。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运动中有许多知识分子和精英群体倡导“重新估价一切”,有保留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五四运动中的一些先驱,主张理性地、科学地通过辩证的否定来加以吸收、借鉴和利用,从而推动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转化、重塑和进步。毋庸置疑,五四运动作为启迪人性、推动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道路上,形成了追求开放与进步的伟大精神。
民主与科学作为改造社会、除旧布新的两大纲领,最早是由陈独秀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的民族危机根源于人民的劣根性,要改造国家必然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改造国民性。换言之,中国人民“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4]16。科学与人权是改造国民性的两大武器,也是民主与科学的最初表达。此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物及多个场合上,旗帜鲜明地拥护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他坚定地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4]73。更为重要的是,陈独秀先生认为青年应当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呼吁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用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改造自我。
五四运动时期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意蕴深厚。民主与专制相对立,科学与蒙昧相对立。当时所提倡的民主,并非单指政治制度上的民主,而是泛指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也即一种追求自由、追求人权、追求理想、崇尚光明的精神。科学也并非单指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五四时期所倡导的“科学”主要指科学精神或科学思维,也即热爱科学、渴求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破除封建迷信、反对愚昧盲从、追求思想解蔽的现代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受到无数五四青年知识分子的推崇,助推诸多进步青年建构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国际视野。五四运动后,一大批进步青年投入马克思主义的怀抱,不断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探索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新中国实现了从孕育、诞生到成长的伟大转变。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4]10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而言,就像新鲜活泼的细胞流动在人的身体里,也活跃在五四运动中;五四运动这一以青年大学生为发起者的思想解放运动、爱国救亡运动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影集上宝贵的一帧,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始终是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青年大学生大力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更是具有极为深厚的价值意蕴。
爱国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毋庸讳言,在诸多思想品质中,爱国是根本要义。
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大部分青年大学生都具有爱国情怀。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却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现象,有一些大学生目中无国、侮辱祖国,在丧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路上越走越远。2018年4月,厦门大学研究生田佳良因为发布“精日言论”被推上舆论巅峰;2018年9月,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王栋在网上发布辱国言论被开除了学籍。可见,新时代我国有部分大学生不爱国的现象不容忽视,更不能否认。反观五四运动时期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具有爱国主义情怀,还把爱国情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去。比如毛泽东、许德珩、蔡和森、李大钊等人,他们都活跃于五四爱国主义运动中,也在运动中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虽然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不再是“救中国”了,但实现“中国梦”仍然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青年建设祖国、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五四精神有利于唤醒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有利于引起大学生精神上的磁频共振,有利于更好地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更好地陶冶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5]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五四运动以来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因此,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主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尤为必要。
民主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应有之义,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民主政治意识。在现代语境中,民主意识就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就是指依法参与国家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人民主体中的重要成员,也是同新时代共同奋进的一代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如何,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至关重要。
观历史,可知未来。五四运动增强了五四时期青年的民主意识和自治意识,也在一定意义上见证了青年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历程。五四精神可以照亮新时代大学生未来的道路,可以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灵魂。继续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必将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民主政治观念,树立“我是国家的主人”的民主政治意识,从而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更好地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时代需要拼搏,时代呼唤创新。无论是作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创新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宝贵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创新是人类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更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人一旦丧失了创新精神,就会止步不前,脱离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国家一旦丧失了创新精神,就会落后,就会失去话语权。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6]267
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十分崇尚科学精神和进步精神。面对儒学,他们理性地、批判地加以对待而非全盘否定;面对外来文化,他们秉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精神,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真地对他国优秀文明成果加以吸收、借鉴和利用。从这方面来看,科学精神和进步精神都离不开一个“新”字,无论是有保留地批判传统文化,还是吸收他国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四运动时期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创新。百年来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五四精神不断激励中国青年奋斗于科学技术前线,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勇于创新、执着创新。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1966年陈景润的“陈氏定理”被认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所有这些,都印证了中国不断实现科学技术上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也就不会有发展。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前人为榜样,要有拼搏创新精神,要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抚今追昔,五四精神历经百年沧桑、百年历练,我们不禁思索,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出了答案。他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2]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的这“六要”期望,实质上就是希望新时代大学生既要接力五四精神又要超越五四精神,把继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树立远大理想。理想与信念好似一对人生伴侣,常常一同出现。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青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7]50这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坚定什么样的信念提供了明确指引,即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百年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爱国学生之所以火烧赵家楼,抗议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就是因为他们胸怀国家,把“救亡图存”作为毕生理想和追求;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等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无畏险阻、不惧牺牲。历史和实践证明,理想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的接续奋斗中放飞,信念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心中播下种子。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伟大的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远大理想、坚守伟大信念!
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革命运动。爱国,是人们对祖国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是激励人们前进的永恒动力。回顾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7]58没有爱国主义的支撑,就没有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更不会有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无论何时,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精神史上最耀眼的璀璨明星。
从五四时期的“同胞们站起来呀”到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目标,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也是一致的。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百年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丢掉社会主义、抛弃社会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都有可能亡党亡国。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决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虚无就是虚化、虚解的意思。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对本民族、本国历史的否定,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试想,如果否定了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国家还将存在吗?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同一切丑化、恶化我们伟大祖国形象的言论作斗争,必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仅仅徒托空言,止步于情感,停留于口号。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7]175这就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大学生都将全程参与,只有举好、举稳爱国主义旗帜,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祖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去。
“担”是挑起、承担的意思,担当就是承担任务、责任或义务等。“担当意味着主动付出和奉献、不畏难不推诿,它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意志承受力。”[8]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具有担当精神的人:汉代名将霍去病高呼“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北宋鸿儒张载强调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名臣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人的言行举止使我们认识到:勇于担当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责任义务。
透视五四运动,大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活跃在谴责卖国贼的声讨中,他们奔跑在爱国维权的最前端,他们勇敢扛起了责任,他们散发出担当之光。尽管五四精神历经百年沧桑,但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并没有被擦除掉,仍然清晰地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百年后的今天,国家独立且愈发富强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大学生最应该拾起的就是担当精神。没有担当精神或者丧失了担当精神,不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还会阻碍中国的发展进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9]历史烛照未来,时代呼唤担当。新时代是属于青年大学生的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担当精神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站在新时代的航船上,新时代大学生当不负使命,敢于担当,在奋斗中体味幸福人生。
继承五四运动优良传统,真正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要继续砥砺奋斗。在伟大中国梦的话语体系下,奋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青春当是奋斗的,不奋斗的青春是孤独的、失败的、毫无意义的,唯有砥砺奋斗,方能不负青春韶华。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奋斗色彩的历史,奋斗无疑是中国人民最鲜亮的标签。纵观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奋斗是他们共同的鲜亮底色;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造就了新中国,繁荣了新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条件下,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不能丢,奋斗的品质不能忘,理应肩负时代使命,继续砥砺奋斗。但奋斗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五四精神,要有敢吃苦、能吃苦的品质,要有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精神,要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中国。新时代大学生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阻且长,攒足奋斗干劲,保持奋斗姿态,砥砺奋斗正当时!
大学时期是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努力钻研的大好时光,是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蓄能期。在人生道路上,无才寸步难行,无德行之不远,而青年更是练就过硬本领的黄金时期。倘若没有过硬的本领和才干、没有真才实学,梦想再远大、理想再正确,任何人前进的步伐都将无比吃力。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们正是注重通过学习练就自己的过硬本领,才掀开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新篇章,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迅速改写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
在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各行各业专业化和专门化趋势显著增强的现实情况下,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五四精神,更应当有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更应当树立本领从学习开始、本领依靠实践的观念,更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来练就一套真正过硬的本领。应当看到,学习是格物致知的重要途径,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更是马克思主义者最重要的品质。列宁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0]786毛主席说:“中国靠我们来建设,我们必须努力学习。”[11]10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7]51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认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7]172,在学习中练就真本领。
新时代大学生要注重品德修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品德与修养从来都是中华民族持续探讨的恒久问题,它没有终结的答案也不会终结。立高尚品德、修大作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持续追求的精神品质。人无德,则行不远,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板块,必须加以修筑。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在硬实力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要努力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把“知、情、意、行”紧密结合起来。正确的价值观是立德修为的基础。新时代大学生修炼品德就是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而在这当中必然有一种观念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起中轴作用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168这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锤炼品德要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曲直,把大德、公德、私德统一起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2]。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一切的语言归结为行动,锤炼品德修养关键在于脚踏实地,落到实处。新时代大学生要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体会道德修养,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锤炼道德修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