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探析

2020-02-11 13:04曾灵凤戴幼玲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林三农意识

曾灵凤,戴幼玲

(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00045)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且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还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首要一环[1]。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内学者也慢慢关注“三农”,言勇[2]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农业院校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现状并给出相关培养建议。潘昊辰等[3]对新时期高校“三农”知识产权人才团队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三点建议。李超等[4]就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有利于农业高效的发展,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王东明等[5]从农业院校创业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并且提出农业院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创业,通过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的方式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马春晖等[6]阐述了高校对“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基础,产学研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吴忠权[7]就高校“校农结合”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在“校农结合”的路径上应该创新,分别从管理机制、人才培育、学科专业建设和新职业农民培训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创新,达到“产学研用”和“校农结合”的可持续机制。李新仓等[8]提出了大学生通过农村创业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在对“三农”问题都是单方面的对“三农”问题进行剖析,没有将“三农”问题、“校农结合”、乡村振兴与高校大学生系统地结合起来,没有全方面地达到“产学研用”,没有全方位地推动“三农”问题和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农林高校应充分了解大学生在就读直至就业各阶段培养过程中的服务“三农”意识现状,将“三农”认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创业就业融入到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一 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现状分析

目前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影响着农林高校大学生献身“三农”行业。为了更好了解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现状,本次调研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通过采用问卷调研方式对农林高校大学生在“三农”相关政策的认知、专业认同、服务“三农”意愿、就业方向等方面的思想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回收495 份,有效答卷495份,调研对象中农村生源占68%,城市生源占32%。经分析发现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现状存在着对“三农”认知程度不足、缺乏专业认同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三农”意识淡薄等问题。

第一,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对“三农”认知程度不足。在问及“你了解‘三农’的相关政策吗?”时,有24%的学生表示了解相关政策,有58%的学生表示对相关政策了解一点点,只有18%的学生不了解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对“三农”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只有少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不懂农业是做什么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农民是什么样的形象。在问及“你平时会主动关注‘三农’的相关资讯吗”时,有35%的学生表示不主动关注,有25%的学生表示一般主动关注,有40%的学生表示比较主动关注,关注的原因是因为学校的广播、宣传栏、微信及微博公众号、校园网站会及时推送“三农”的最新资讯,以便感兴趣的同学方便快捷地了解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在问及“你当初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时,有45%的学生是因为分数限制“被调剂”,有27%的学生是因为遵从家中长辈的意愿,有18%的同学是因为受社会热点专业的风气影响,有10%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毕业后容易就业。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本专业,从而导致农林高校大学生会产生厌恶专业学习的心理,不认同所学专业的价值蕴涵。在问及“你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时,有68%的学生认同自己专业的有就业前景,并且认为从事农林行业是专业对口的,自身是有就业优势的,具备一定的“三农”意识,只有32%的学生觉得没有就业前景,不认同所学专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由于农林高校大学生没有树立服务“三农”的目标和具体职业规划,这就导致农林专业学生的就业出现非农业化偏向,认为在农村就业没有前途,难以符合自己期望,少部分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也是为了逃避城市就业的压力,并非自己的意愿。

第三,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问及“你愿意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三农’吗?”,有39%的学生表示愿意服务“三农”,但服务“三农”有前提条件,比较注重工资待遇、经济发展状况、工作环境以及发展前途等现实问题,有6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服务“三农”,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热情不高。由于农林高校思政课主要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重在传道解惑,弱化了实践教学的环节,教学内容与农林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不重视农林高校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农林高校大学生的乡土情怀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导致农林高校大学生“学农不爱农”思想较为严重,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四,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淡薄。在问及“你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三农’活动吗”时,有30%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参加,有55%的学生表示有时间才会参加,有15%的学生则表示不会参加“三农”活动。而学校举办的“三农”活动一般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及报告讲座等,农林高校大学生参与“三农”活动的主动性不高,喜欢纸上谈兵,不愿意深入农村去实践,缺乏涉农经历。在问及“毕业后你会选择在哪里就业?”时,有70%的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一般倾向于留在城市,主要选择工资待遇不错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厂企业等,有30%的同学选择回农村就业创业,导致农林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善农、不爱农、不为农等问题,“离农”化趋势较明显,致使现有农科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由于高校农林教育使服务“三农”使命漂移,直接影响了乡村人才的振兴,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林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来源,自身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扎实的文化基础,并且都有着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农林高校要重视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农林高校大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农林高校大学生有扎实的农业理论知识,掌握“三农”工作技能,在此背景下对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建议分析

农林高校大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培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在入学教育阶段和课程学习阶段中,专业课应加强“三农”理论教学;第二,在实习实践阶段中,思政课应重视实践教学;第三,在就业创业阶段中,通识课应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因此,农林高校在加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专业课、思政课和通识课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

(一)在专业课中加强理论教学

专业课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课程,是掌握扎实的“三农”专业技能的基础。农林高校在入学教育阶段和课程学习阶段重视专业课的知识传授过程,通过加强“三农”理论教学,增强农林高校大学生农业专业技能知识。首先,在专业课中农林高校应加强农林高校大学生的乡土情怀教育,培育农林高校大学生“懂农、爱农、为农”思想,坚定农林高校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献身农村的理想信念,并引导学生关心农业,走进农村,成为新型农民。其次,在入学教育阶段,农林高校应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大力弘扬服务“三农”的精神,从学生入校起应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培养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在课程学习阶段,农林高校应增设农业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三农”理论教学将“三农”的现状以及政策联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给予指导,让农林高校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学专业在农业领域可发挥的价值,提升自身农业理论知识水平。因此,专业课作为农林高校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林高校应在入学教育和课程学习阶段中,利用专业课增强农林高校大学生对农业的了解,激发农林高校大学生对农村的热爱之情,使其愿意成为新型农业技术人才。

(二)在思政课中重视实践教学

思政课作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培育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起着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育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农林高校应在实习实践阶段中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重视对农林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为“三农”行业培养专业人才。首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借鉴校农结合和产学结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农林高校教师不仅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更要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让农林高校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其次,农林高校要鼓励农林高校大学生参加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派出乡村振兴调研服务团,通过“三农”类课题申报、开展“三农”类专题讲座以及农林专业知识竟赛等活动,让农林高校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能锻炼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后,思政课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农业”“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专业才能的舞台,积极献身农业、服务于“三农”。因此,思政课作为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引导大学生投身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林高校应在思政课中重视“三农”实践教学,发挥思政课在思想层面上的引领作用,培养“学农为农”的思想,增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

(三)在通识课中提供就业指导

通识课作为提升农林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健全人格、审美情趣的重要课程,对增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为农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农业高等院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的伟大使命。农林高校应在就业创业阶段中重视通识课的引领作用,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提供“三农”就业指导,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行业的意识。首先,在校期间对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应该是侧重分析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与形势,让农林高校大学生意识到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现状,培养农林高校大学生形成“学农为农”的就业观。其次,农林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应结合农业现状以及办学宗旨,培养农林高校大学生形成“学农为农”的择业观。然后,农林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农林高校大学生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创业。最后,农林高校应在通识课中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各种基层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服务“三农”行业,为农林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因此,通识课作为农林高校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林高校应通过通识课加强农林高校大学生在“三农”行业的就业指导,为“三农”行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林高校的科技助力,更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农林高校大学生应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三农”行业,这不仅仅是新时代赋予农林高校大学生的使命,更是农林高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因此,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林高校应创新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专业课、思政课和通识课将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三农”问题、校农结合与乡村振兴融入农林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农林高校、专业人才与“三农”创业的无缝接轨,增强农林高校大学生乡土情怀,提高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并鼓励农林高校大学生积极服务“三农”,成为新时代“三农”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农林三农意识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