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0-02-11 12:08陈玉佳冯豫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育民族精神

陈玉佳,冯豫红

(1.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资源快速汇聚流动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融媒体这种新兴的媒体形态。将融媒体运用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育人优势,是融媒体发展亟需拓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利用融媒体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巩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成果,要从加大教师融媒体素养培训、搭建融媒体平台、打造善用融媒体的宣传队伍上下功夫。

一 融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融媒体时代是“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1]的时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融媒体逐渐呈现出全方位融合、全程互动、平行逻辑化和具象化的特点。2014年是我国融合发展的元年,媒体融合推动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革。

(一)融媒体的内涵

20 世纪70 年代末,“融媒体”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的形式从科学研究领域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到80 年代初,西方传播学领域正式提出“媒介融合”“媒体融合”的概念。2004年,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开始运用“媒介融合”“媒体融合”的理念和技术,最先推进媒体融合的是新闻行业。2014 年10 月,《光明日报》首次将“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下产生的这类媒体命名为“融媒体”[2]。

融媒体是媒介边界消融、媒体功能整合于一体的新型媒体,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理念基础上相互融合的产物。确切地讲,融媒体是指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相融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在办台实践中的具体行为”[3]“是将纸媒、音媒、视频媒体等媒体元素融合在一起,以更加丰富和立体模式将新闻报道出来的一种媒体模式”[4]。

融媒体蜕变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借助互联网优势,摆脱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播的困境,使受众与媒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覆盖面更广,受众更加多元,层次更高且界限消融;融媒体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改变了各媒体独立发展、相互倾轧的局面,有利于推动媒体行业采取合作共赢的工作方式,缓和媒体间竞争与冲突。融媒体实现了技术、平台、内容和思想观念的互融互通,对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融媒体的特征

在新时代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融媒体应用势头迅猛,运用形式更加新颖多样。融媒体经过不断革新和改进,发展趋于稳定成熟,呈现出全方位融合、全程互动、平行逻辑化、具象化等特征。

1.全方位融合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5]的融媒体运作模式,推动媒体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融媒体将既存在共性,又互为补充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资源、宣传、运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由于“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整合过程也是产业、渠道、资源的融合过程”[6],所以融媒体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内容共融、利益共同、宣传互融的特点。融媒体全方位融合,有利于解决媒体机构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降低成本投入,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信息资源良性循环的闭合环;有利于解决媒体行业发展僵局问题,激励各媒体机构不遗余力地创新融媒体发展;有利于解决宣传局限问题,形成多渠道相结合的覆盖式投放模式,突破宣传的“次元壁”;有利于解决媒体间利益冲突问题,各种媒体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共存,共同进退、共渡难关。

2.全程互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信息生产者将信息资源通过信息传播渠道送达信息接收者,“传播者决定整个传播过程,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流向”[7]。融媒体则实现了整个传播过程的全程互动。信息的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重复交换。这意味着自信息产生阶段,信息接收者就可以借助融媒体平台,参与信息“原材料”的传播、加工、处理、反馈,并与信息生产者进行良好互动。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信息生产者生产信息的方式、方向、质量和数量。融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全程互动、互通有无,利用各自优势和特点搜集、加工、传播信息,打破传统媒体之间的媒介壁垒,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加快了整个信息传播的进程。

3.平行逻辑化

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信息接收者随时进入和即时退出媒体平台提供了硬件支持,使得线性逻辑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媒体发展。融媒体突破线性逻辑的思维定势,推出平行逻辑化的运行模式,将不同认知角度、思维方式集中于同一事物,对事物进行全方位解析,更能快速吸引信息接收者的注意。融媒体平行逻辑化最大程度打破媒体间界限,使媒体更具包容性,为媒体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平行逻辑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4.融媒体具象化

当前,融媒体逐渐从一种抽象的状态、理念向具象化的媒体形式转变,主要表现为新的融媒体平台产生和现有媒体平台转型。新融媒体平台的产生,如“川报集团的封面传媒、湖北广电的长江云、广东广电的触电新闻等”[8]成为融媒体行业的新标杆,“中央厨房”“云平台”等逐渐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融媒体平台。现有媒体平台转型,如今日头条、知乎、学习强国、抖音等APP逐渐转型为大众触手可及的大众融媒体。融媒体平台的具象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特色品牌的研发,为受众提供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二 融媒体运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以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推动大学生积极践行民族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大数据、云平台等融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育人平台得到拓展。融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教育资源,创新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与形式,开拓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疆域”,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资源筛选的难度。

(一)丰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教育资源

融媒体能够突破时空束缚,通过资源共享、内容相融的方式,消融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实现各平台间的信息交流与交换,完整地再现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所展现的民族精神资讯。

各媒体平台借助大数据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制作的与民族精神相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料,通过融媒体聚合方式分类展示。教师可以根据育人目标、学生学情、区域特色、高校文化等实际情况,挑选出适用的资料,或将其重新整合制作成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和案例,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融媒体收集国外关于培育民族精神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和形式

融媒体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搭建了诸多新平台,创新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法和形式。依托学习强国等集中民族精神理论学习资源的融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互动交流,促使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接受民族精神培育。这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育人模式,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大学生理性爱国思辨能力。

融媒体技术还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创设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如,2019年在江西南昌举行的VRAR 产品和应用展览会中,“VR+爱国主义教育”“VR红色党建”等专区将VR技术与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相结合,以沉浸式的方式向参观者展现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参观者亲身体验革命史实,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场地和技术支持,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

(三)开拓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疆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但与其他学科间、课堂间的培育目标存在明显界限,极大限制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疆域”。融媒体运用有利于大学生突破特定时间、特定场地、特定学科的限制,开拓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疆域”。一方面,可将融媒体变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第二课堂”,使大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时空。融媒体的运用,能够为大学生在线上线下、教室宿舍、日常生活中全天候、不限量地提供民族精神培育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可将融媒体渗入到大学生日常课程中,消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学科、专业间界限。通过融媒体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突破学科和专业间的壁垒,使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再就思政课谈民族精神培育,而是从民族精神培育总体目标出发,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贯穿于各学科、各专业,发挥全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落实教师的民族精神培育职责。

(四)增加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资源筛选难度

融媒体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但也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资源筛选带来困难。首先,由于融媒体平台聚合各方资源,信息数量庞大且琐碎零散,大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准确地获取优质信息。其次,融媒体信息多为主观信息与客观事实的交织,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在阅览海量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人云亦云”、迷失方向的隐患。最后,高校教师利用融媒体的能力与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资源的运用和筛选,增加了培育资源净化的难度。此外,融媒体监督机制还存在欠缺,制约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资源的筛查。

三 融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思考

在以媒体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融媒体时代,为更好地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高校要从加强教师融媒体素养培训、搭建适合的融媒体平台、打造善用融媒体的宣传队伍等方面入手,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路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融媒体素养培训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还应有熟练使用融媒体技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融媒体的认识还比较陌生,运用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高校要更好地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加强高校教师融媒体素养培训。短期专题培训、网上综合培训、线下研讨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视频制作、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主要融媒体技术为培训内容,对高校教师进行融媒体素养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融媒体技术,提升教师运用融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师运用融媒体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识。

(二)搭建适合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融媒体平台

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总体上是一种零散的、隐性的、短期的实践教育,搭建适合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融媒体平台,有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向有形化、终身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相应的经费支持是搭建融媒体平台的硬件基础,而丰富的网络教学手段则是融媒体平台长久存在的关键。融媒体平台搭建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融媒体平台,首先要加强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和研发适合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融媒体技术(如5G转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融媒体平台的搭建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网络教学方式,提升融媒体平台的活力。如开设互动网络实况教学课程、制作方便学生自学的网络视频课程等,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提供学习资源,并将其纳入融媒体平台建设计划。

(三)打造善用融媒体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宣传队伍

宣传队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9]。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宣传队伍更是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起着确保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有序进行、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的正面作用。一支融媒体素质过硬的宣传队伍是连接融媒体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桥梁,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现状,及时传递民族精神培育方针,是保证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质量的关键。

高校应从多方面入手,打造一支善用融媒体来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宣传队伍,并提升其融媒体素养。第一,提高宣传队伍资源整合能力。融媒体是资源整合度极高的新型媒体,高校可通过组织专项训练、案例研讨会、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方式,展示资源整合方法,提升宣传队伍资源整合能力。第二,提高宣传队伍文字编辑能力。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是吸引大学生的根本,文字编辑能力是生成优质内容的前提。通过积极引进校外融媒体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员,对宣传队伍的文案写作进行定期指导,提升宣传队伍文字编辑能力。第三,加强宣传队伍报道能力。融媒体对融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逻辑严密、措辞严谨,报道能力是融媒体工作者基本素质的综合。高校可通过组织宣传活动、进行辩论训练等方式,促使宣传队伍在切身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最终实现宣传队伍报道能力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