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黎明,蒋加进
(1.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2.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重要指示的一大举措。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也正从思政课程向各门课程延伸扩展。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兽医政策与法规”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涉及畜牧兽医、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旨在提升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执行畜牧兽医政策、法规的能力与管理水平。该课程蕴含了大量的与职业品格、法治精神及科学精神相关的思政元素,然而,就现在的“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而言,这些思政元素尚未被很好地融入课程教学。本文拟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育人价值,探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传授的途径,以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2]。在新时代,高校农科专业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的历史重任。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功能,发挥好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至关重要。多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课程,但是这类课程的学习多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而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后,授课教师对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非常零碎,课程思政不成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孤岛”困境[3]。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隐性育人方面有着思政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就是要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与筛选,并将筛选出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育人效果。
我国是一个畜牧生产大国,畜牧行业每年都向社会提供大量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为稳定“菜篮子”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畜禽产品生产、经营与监督管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滥用抗生素,添加违禁药物,兽医行政执法不严,等等。兽医行政执法者是维护动物源食品安全生产和保护人民健康的一线卫士。因此,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技术过硬的高素质执法队伍是保障“菜篮子”安全与稳定的关键所在。动物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畜牧生产和兽医行政执法人才,开展“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既符合高校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执法的客观用人要求。
教师肩负着“传道” “授业” “解惑”多重任务,较高的道德和学识修养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在新时代,教师作为课堂育人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承担的各门课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拔节孕穗期”,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也对广大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用高深的学术造诣引导学生,更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做“四有”好老师[2]。然而,现实中有的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主动研究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存在“地盘”意识,育德能力较弱。就“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而言,开展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教师摒弃“地盘”意识,树立“责任田”意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必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与水平。
“兽医政策与法规”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畜牧兽医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条文,使学生了解兽医行政执法知识与技能在兽医学科及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兽医政策法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依法从事动物养殖、防疫检疫、兽医诊疗及兽药饲料生产经营活动,并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分析相关案例的能力,从而提高兽医行政执法能力。”该课程教学目标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尚缺乏育德目标。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应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育德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畜牧生态观及生物安全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爱岗敬业、知法懂法、尊崇科学的守法者和执法者。
1.围绕新设立的课程教学目标,重构“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评价机制。应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培养优质课程教学队伍;结合时政热点,针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总结凝练,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融入课件、教案、教材以及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
2.提高教师育人整体素质。着重从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培养入手,提升教师的育德水平。通过积极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来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引导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完善教学方案,积极参加说课、说教研教改、说教学方法等活动,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工作,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优化课程评价方法。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及专家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课程考核,更新教学评价手段。除了评价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外,还应邀请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随堂听课,评价价值引领的效果并进行反馈。设置一定的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在组卷时增加相应的主观分析题,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知识考核中。评定平时成绩时,改变以往主要以作业的质量为评分依据的评价方法,增加对学生课堂纪律、参与课堂互动、主动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考核。设置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价等考核点量化考核指标,增强教师育德和育才的责任心。
“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兽医行政法规基本知识,包括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及行政诉讼,主要涉及执业行为的规范化,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第二部分为动物防疫管理、兽药管理及畜牧兽医标准化管理具体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以下简称《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以下简称《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等,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观、科学精神、生态价值观、生物安全观等,而法治意识教育则贯穿课程教学始终。
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职业素质培养是育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等方面[4]。良好的职业素质是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做好生产与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职业道德观教育的根本要义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敬业奉献、公道办事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内容属于兽医学与法学交叉学科内容,有着政策与法规的一般性价值追求,包括公平、正义、秩序、忠诚、守信等内容,这与优良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求高度一致。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进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畜牧兽医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兽医行政法规的制定经过了反复的科学验证和法理论证,凝聚着科技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心血。这些法规都是基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制定的,执行这些法规也要本着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涉及动物病原检测、食品安全检验、药物残留检测等,关乎动物源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将会引发重大责任事故。基于此,在讲授《兽药管理条例》的“兽药生产”章节时,应注重防疫及兽药检测细节的讲授。例如,在对兽药和肉品的药物残留进行抽检时,应告知学生对兽药成分、药物残留的定性与定量检测是评价药效、评判药物残留并最终形成检测报告的重要依据,整个检测过程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在讲授《动物防疫法》的“质量安全保障”章节时,应强调对动物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时,整个过程包括取样、培养、基因扩增、血清学测定、消毒等环节都应严格按程序进行,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动物疫病的流行状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既学到了课程专业知识,又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
3.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公众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显得越来越重要[5-6]。“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元素非常丰富,可将其纳入专业教育,具体而言,可围绕三个方面开展教育。第一,和谐共生主体观教育。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生物多样性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要引导学生保护动物,尤其是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第二,培育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畜禽养殖场必须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环境。基于此,要教育学生任何建设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科学养殖、适度养殖,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养殖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让学生理解养殖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三,生态权利与义务观教育。人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该维护生态平衡。教师应教育学生主动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义务。
4.树立科学的生物安全观。随着布氏杆菌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的发生,生物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7]。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已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根本遵循。《动物防疫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均蕴含生物安全观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规,牢固树立生物安全观,对培养高素质的兽医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此外,“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还蕴含团队合作、法治精神等思政元素,值得深入挖掘。
课程思政并不等同于“课程+思政”。如何将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直至掌握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形成符合课程属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8]。在“兽医政策与法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育德效果,可供同行借鉴参考。
1.采用案例导入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真实的特点,师生互动性强,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9]。兽医法规相关案例都是司法实践中的实例,其包括案情再现、法理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案例中隐含着诸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案例教学当作重要抓手,选择时效性强、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剖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传授中。例如,某地动物检疫站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对例行送检的猪肉进行采样检疫时擅自加大生猪肉采样量,从中谋取私利,先后获利30余万元,后被群众举报,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最终被判刑。针对这个案例,笔者将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融入案例分析中,在讲授方法上,引入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分析判断当事人存在哪些不当行为、违反哪些法律法规、应该受到何种刑事处罚、从中应该汲取哪些教训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认识到诚实履职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基本职业品格,而执法犯法是渎职违法行为,必会受到严惩。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增强了法治意识,认识到了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引入混合式教学法。借助于线上线下教学手段,使网络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启发作用[10]。混合式教学主要包括课前导入、课中交流和课后测试三个环节。课前导入以线上为主,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平台推送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案例、图片及微视频等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引发课前思考。课中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围绕课前学习内容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具体做法是,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分享学习所得及学习感受,教师就学生搜集资料的完整性、课堂展示能力、学习态度及价值观认知进行综合点评,同时邀请其他同学参与点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测试主要通过微信、QQ和腾讯会议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内容包括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习题、学习感受、满意度评价。经过尝试,学生对混合式教学非常满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3.探索问题导向教学法。为避免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可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教师先提出问题并请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而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畜牧法》章节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法律条款,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入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部法律和为什么要提倡生态健康养殖?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学习《畜牧法》,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各组一致认为,《畜牧法》是为保护并合理利用畜禽资源、保障肉禽蛋产品质量、规范畜产品经营而制定的法律。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小组都认为生态健康养殖是为了保护环境,但都忽视了生物安全问题。针对部分学生忽视生物安全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了正确的引导。《畜牧法》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包含生态价值观和生物安全观,学好《畜牧法》,不仅要掌握与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肉禽蛋产品质量控制及规范畜产品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还要厘清《畜牧法》与生物安全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兽医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得更好,还需要在教师的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上继续下功夫。专业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掌握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方法;要注意捕捉信息,洞察学生心理,提升把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总而言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