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钟志强
(1.南昌师范学院人事处, 江西 南昌 330032;2.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2)
《海洋天堂》是一部以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为题材的国产电影。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海洋天堂》”为关键字进行查询,发现迄今已有相关论文45篇,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以下内容:其一,从作品反映出的悲剧主题出发,呼吁给予自闭症群体更多关爱,如张娜的《从〈海洋天堂〉看残疾人的家庭支持》[1]等;其二,对该影片的主题内容、艺术特征等进行具体阐释,如陈持的《电影〈海洋天堂〉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2]。但从视听角度对《海洋天堂》中水意象讨论的相关文章较少,因此,本文拟从视听传达视角探讨《海洋天堂》中水意象的影像呈现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以期有所获益。
电影理论家格尔曼诺娃说:“物向来是构成影片艺术现实的重要成分。它赋予影片的艺术现实以各种各样的含义,帮助造成影片所反映的生活瞬间的真实感、具体感和独特感……银幕时间的每一瞬间都必须是以某种方式‘物化’的。”[3]象征艺术手法在现代影视中被广泛运用,其将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水意象可谓是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水”作为重要意象,常以自身蕴含的多层内涵参与电影风格的建构,《海洋天堂》从名字到剧中场景就曾多次出现水意象。例如:影片开始时,父子二人跳入大海的情景;父亲王心诚供职的单位——海洋馆,而儿子大福在此长大,也练就了良好的水性;父亲想在自己去世后为大福寻找一个栖身之所,在将大福送到养老院时,突然下起的雨;游泳馆的海龟、海豚、鱼儿及大海上孤零零的小船等。这些与水相关联的意象对影片的主题都起到烘托或反衬作用。
作为一部善于利用意象传达影像内涵的佳作,《海洋天堂》运用水意象及相关场景成功塑造了充满父爱的父亲形象。导演通过人物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人物的相关信息,塑造人物形象。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亲,他的父爱是矛盾的,影片将这特殊父爱的矛盾置于生与死之间展开;或许这份特殊而矛盾的父爱过于深沉,影片以深蓝色大海作为其展现父爱的背景与舞台。
沧海孤舟之上,坐着一位试图与自闭症儿子共同赴死的父亲,他其实有着与大海一样深沉的父爱。因为肝癌晚期,王心诚担心大福会因无法自理而受苦,所以他尝试以这种简单、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大福的爱。大海意象此时也喻示了他们父子二人的孤独无助的境况。影片中父子的对话也传达出他们面对生活的无力:二人跳海前,王心诚淡淡道出的那句“儿子,我们走吧”夹杂了一位中老年父亲在思考千百遍后“不得不”的无奈。这让只要稍有人生阅历的观众都会从中读出父爱——当然是一种特殊情态下的父爱。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感觉,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受到自己渺小的时候,他们就被激发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4]。
影片开头大福拨弄浪花的姿势是这位自闭症患者与水意象的第一次碰撞,其奋力的姿态其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或许王心诚也因此发现消极的方法并不是大福后半生的最佳出路。大福水中的积极求生信号不仅暗示了全剧与水意象的密切联系,也连接了下一水意象出现的场景——海洋馆。王心诚是海洋馆的员工,大福可以说是在海洋馆的泳池中长大的。与深蓝色的大海不同,海洋馆中晶莹透亮的水意象及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链接了王心诚希望大福能够生存的乐观期望。王心诚为了大福能独立生存于世,希望儿子能成为海洋馆的清洁工。他耐心地教大福拖地,面对多次失败,他忍不住发了脾气。可儿子的哭泣立刻引起他的不安,他懊悔地抚摸着大福,以此表示安慰和歉意。影片运用了表情与肢体动作等副语言方式传递了父亲难以言表的心情与温柔的父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5]王心诚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反复告诉大福自己其实是海洋馆里的海龟。为了强化这个观念,导演安排了不少相关场景:如大福在泳池内游泳而王心诚在泳池旁学海龟游水的动作并紧紧跟随的镜头;又如在大福深睡的夜晚,王心诚却在熬夜制作海龟服的场景。在影片的结尾,王心诚的努力似终得回报——王心诚去世后,大福回头凝望海洋馆内海龟的镜头似预示了大福未来能独立生存下去。影片的乐观结局传递了正能量: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该放弃希望!大福凝望海龟的镜头也与影片伊始父子二人在茫茫大海中意图自杀的场景相呼应。
《海洋天堂》中的水意象让观众捕捉到一份生死之间特殊却真挚的父爱,也成功塑造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父亲的形象,父子间的深情、父爱的深沉通过水意象传递给了观众。一个平凡的父亲,一份特别的父爱,仿佛透过水意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以海洋、海洋生物、泳池为主的水意象借助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烘托主题并成为接连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的桥梁。“电影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画面、声音艺术的代名词,是电影艺术手段的总称,包含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两大基本元素[6]。除了以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视听结合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色彩、音乐也是《海洋天堂》视听语言中颇为重要的两大元素。
视觉传达元素包括影像、胶片、构图、光线、色彩等,其中,色彩的运用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视觉语言。端坐在荧屏前的观众,最先映入眼帘的无疑是电影画面中的色彩,观众极易直观地被由色彩带来的情感刺激与触动。不同的色系有不同的内涵与效果,就《海洋天堂》这部电影而言,蓝色贯穿全剧,是影片最为重要的色调。蓝色极富诗意,常令人内心平静并产生无限遐想。生理学家费厄的血液循环理论证实:相较于别的色系,蓝色对于增进肌肉和血液循环反应速率的效果是最弱的。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后退色(1)后退色又称缩色,指虽与其他颜色处于同一平面上,但看上去却离眼睛较远的颜色。的蓝色,可以帮助导演拉长观众对时间的感受——时间会因蓝色调而在观众的感觉世界中变得更慢、更长。蓝色因之并不适用于残酷、刺激的画面,常被用来表现轻松的场面,《海洋天堂》中大福就多次在镜头下畅游于蔚蓝的水中。从视觉的角度看,高纯度的蓝色铺满整个画面:明媚的海洋,淡蓝透亮的泳池,透明玻璃后游弋的海洋生物,在光影中闪亮的水波……观众的身心也会随这些画面呈现出的色彩而进入较为放松的状态。蓝色具有梦幻的力量,且蕴含悲伤、寂寞、忧郁等含义,而这又恰与影片悲剧的主基调相符。
作为影片的开场,导演会选择在数个镜头内就将影片的线索交代清楚,因此选择恰当色彩烘托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海洋天堂》影片伊始扑面而来的蓝色画面——宽广无垠的蓝色海洋中,漂浮着一艘孤独无依的小船,一对生活中失意无助的父子纵身跳入茫茫的深蓝色大海中。作为后退色,蓝色系使得整个画面远离观众,影片中人物会显得非常渺小,喻示着当面对天灾人祸时,任何个体都是那么无足轻重。若影片使用别的色系则难以烘托出这种细腻且复杂的氛围。
导演对蓝色的巧妙使用准确地将影片的主题和复杂的情绪传达给荧屏前的观众。影像传达过程中,导演会依据电影的风格与剧情需要,主动探索色彩应用的各种可能性,如《海洋天堂》中蓝色就于观众眼前呈现出或明或暗的形态。影片伊始,无助的父子准备跳海自杀,二人在深蓝色大海中愈发显得渺小,悲剧主调与深蓝色的茫茫大海相呼应;但大福在海洋馆初见玲玲产生爱情时,海洋馆的水则呈透亮的浅蓝色。当大福在泳池中遇到危险时,水的颜色突然深暗起来;但他脱离危险或与玲玲愉快相处时,水的色调又变得活泼明快,这其实是玲玲的友谊为大福内心世界带来的快乐与喜悦。整个影片蓝色的主色调就是如此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转换着。蓝色水系明暗深浅的变化,其实映射的是大福无法表达出来的内心世界,也是影片含蓄传递情绪的窗口。蓝色水系中透亮蓝色不时穿插于深蓝主色调之中的色彩、光影传达,其实就是影片对剧情悲剧倾向的调节。例如,王心诚去世之后,大福的心情应是悲伤的,但之前王心诚的种种努力就是希望大福在没有父亲的世界也能乐观地生活,在影片结尾部分,大福看着海洋馆中遨游的海龟时,似乎明白了父亲的愿望。那只海龟遨游在晶莹透亮的浅蓝水系中就表达了影片于悲剧中孕育希望的主题。
《海洋天堂》具备令观众坐下来就感动的魔力,这魔力并不是通过煽情手段制造的,而是源于影像的视听传达——除了源于视觉的触动因素外,音乐的听觉刺激亦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影片的音乐制作是由知名音乐人久石让担纲,影片配乐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
1.音乐成为勾连观众、创作者及表演者内心世界的媒介。《海洋天堂》的配乐有深沉与轻柔两种风格,二者交互穿插,体现出大福不同时空下的情感世界。或是出于避免全剧过于悲剧化的倾向,全剧的配乐不时呈现出柔和轻快的风格,如玲玲在天台向大福诉说自己身世时,影片此时伴随着欢快而柔和的音乐,表明玲玲就像天使一样能带给大福快乐;而当王心诚要将大福托付于福利机构自己离开时,音乐又转向沉闷,影片通过音乐营造出的恐怖氛围其实也是大福惊恐内心世界的表现;影片最后,大福抱着海龟于泳池中遨游时,音乐又回归到柔和的曲调,流露出安详的意味和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寓意。与色彩运用相似,《海洋天堂》中的音乐也是大福内心情感波动的晴雨表,这其实与自闭症患者群体不能表达自己情感世界的特质有关。影片这种曲风和曲调的变化不仅试图让观众了解大福的真实内心世界,而且也是一种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
2.相较于优美动听的旋律,影片更注重传达一种人文关怀。影片借助插曲《海洋天堂》歌词中的水意象委婉传达了一种人文追求,“穿过河流是海洋,穿过海洋是远方,站在心的方向,张开爱的翅膀……”,歌词中的款款温情恰如其分地融入乐曲中,像大福一样的自闭症群体只有在人间真情的支持下,才能勇敢地走向新生。而影片主题曲《说了再见》的歌词,“说再见,才发现再也见不到,能不能就这样忍着痛泪不掉,说好陪我到老,永恒往哪里找,再次拥抱一分一秒都好……”,更直指电影的感人之处,诠释了大福父子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间接呈现了千万自闭症家庭的无奈与苦楚。无论是海洋还是个体的泪水,歌曲运用优美的旋律搭配感人至深的歌词诠释了苦难中坚韧的灵魂与人间暖流。
电影通过视听语言传递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和再现了世界的真实,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在这其间,水意象较好地充当了传递创作者观念与受众体验的桥梁与媒介。当然,水意象不仅可以增强观众对影片创作者意图的感悟,而且能够引发影片制作者与观众基于共同文化视野下的共鸣。
《海洋天堂》作为一部以自闭症患者生活为题材的国产电影,水意象在影像传达中亦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长江、黄河自古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与水长期的接触中,水意象逐渐内化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人们的繁衍中得到留存。那么,《海洋天堂》是如何演绎水意象的文化意蕴的呢?《海洋天堂》运用水意象连接自闭症患者的爱情故事,就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元素。《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7]《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8]由此可见,水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生命源泉之意,与其紧密相联系的形象是母亲。对“水”的崇拜历经数代发展,水边逐渐成为男女爱情故事的生发之处。《诗经》中的《郑风·溱洧》便描述了男女在水边欢恋的场景,余冠英《诗经选·溱洧》 就说:“这诗写三月上巳之辰,郑国的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的盛况。”[9]97《诗三家义集疏》有:“韩说曰:《溱与洧》,说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魂,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同往观也。”[10]水边常是中国文学里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9]127,又如“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9]11。由生殖母题而起发展至男女间的恋情,水意象与生命、母亲、爱情等含义紧密相关。《海洋天堂》中大福在海洋馆与玲玲首次相遇的剧情,就是一幕隐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场景。大福与玲玲首次相遇的地点选在海洋馆的泳池边并非无意之举,其喻示了大福的爱情;大福奋力跳入水中打捞玲玲皮球的场景更表明自闭症患者虽拙于言辞但不代表他们内心对异性没有情感;大福在泳池中似乎看到了母亲的剧情也与代代传承的生殖崇拜、与以水为生命之源的集体无意识相关。《海洋天堂》中的泳池、雨水等水意象蕴含了大福的喜怒哀乐,也承载了其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期盼。水意象连接着大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母亲、爱人,而这样的剧情安排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隐性表达。
《海洋天堂》中水意象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还与生命意识相关。除了上文论述的水与生命起源的关系外,水还与死亡颇有渊源。毛世全《水葬的文化意蕴》认为,“水葬习俗的产生与先民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那些滨江湖河海而居的先民们, 把鱼类看作是氏族中的重要图腾而加以崇拜, 死后为鱼类所食不仅是一生幸事, 而且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与最终归宿”[11],如先秦诗人屈原选择自沉汨罗江的方式结束生命就可为例证。当然有学者认为屈原并非投江而是以船棺水葬的方式离开[12],但无论是何种方式,水都是必要元素。《海洋天堂》中的水意象与生死相关的场景就多次出现,并贯穿始终。影片伊始就是大福和父亲二人在茫茫大海的一叶孤舟上试图跳入海中自杀,后因大福的挣扎,父亲心软放弃自杀计划;又如父亲以为大福在水中有生命危险奋力营救,虽虚惊一场,但也令人印象深刻;最后,由于父子俩达成默契,大福在父亲去世之后将对父亲的思念寄寓于海龟上,从某种程度上说,父亲在海龟身上实现了重生。可见,这些水意象在影片中的演绎或多或少都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影像传达中水意象的文化意蕴是影片深入接受者内心的重要媒介,也是影片持续感染欣赏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手段。影片《海洋天堂》以水意象为线索,成功地将其文化意蕴呈现在观众面前,供观众捕捉与欣赏,这也可视为影像传达方式成熟的重要表现。
老子《道德经》曾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见水是极具变化特性的,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海洋天堂》的悲剧情节其实是中国自闭症家庭的缩影,大福父子的艰辛、大福特殊的内心世界和怪异的表达都源于现实生活。水意象于该影片中既渲染氛围,又配合相应的视听语言,成为连接作品创作者、表演者及观众情感世界的桥梁。语言、表情、动作的结合是《海洋天堂》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色彩、音乐等视听传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令其身临其境。而水意象的文化意蕴的间接传递则是影片持续感染欣赏者审美的重要手段,其也可视为影像传达方式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