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太原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中国明清以前地面以上的大部分古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化为烟尘,佛寺建筑至今仍保存着南北朝以来可资鉴赏研究的许多精品,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最好见证。山西是历朝佛教兴盛的中心。山西遗存的佛寺建筑,其年代跨度完整,各朝各代均有留存,现洪洞县的广胜寺建于东汉,是早期佛寺的代表;分布极广,遍布山西全境。晋北地区遗存多为唐代及唐代之前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唐遗存佛寺的典型代表。晋东南地区遗存以宋、金代建筑居多,和佛光寺东大殿相比,规模较小,但地域特征浓郁,建筑手法趋同。元代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从晋北到晋南,遗存了各个朝代的佛寺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山西地域特色,其灵活的空间布局,多样化的建筑形制、丰富的文化内涵,间接地反映出我国北方地区佛寺建筑的特点,更是中国佛寺建筑的典型与缩影。
山西地区多山丘沟壑,地形环境高低起伏,为了适应多变的地形环境,佛寺在建造过程中,从入口空间开始,空间序列展开的各种空间,形态变化多样,传达出浓郁的山西地域特色。
山西佛寺建筑依据建筑选址,一般分为两种地段,一是佛教圣地或城市的中心区域,此种地段开阔、平整,建筑的规模也较大,以官式佛寺居多,整体布局力求对称,风格严肃,装饰华丽,如五台山显通寺。二是山林佛寺,建造地点多名山胜境、景色优美,佛寺与地形环境的结合更为紧密,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打破了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模式。单体殿屋接近于民居,规模不大,风格淡素纯朴。五台山作为山西最重要的佛教圣地,集中了山西许多著名的佛寺建筑,其中大部分的佛寺都属于这种布局类型。以五台山罗睺寺为例,由于寺庙建于山地地段,受地形限制,入口山门偏东,坐北大殿偏西,佛塔偏置,两侧的配殿也因地形限制形制不再对称,使得佛寺呈现前后左右参差自由的灵活布局。
受“舍宅为寺”的影响,山西佛寺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佛寺一样,多由传统府邸改建而成,在平面布局上一般强调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主次有秩,如山西太原永祚寺、平遥双林寺;但许多佛寺因为信仰原因或受制于山地地形,打破了坐北朝南的格局,如大同华严寺主殿坐西朝东,因为契丹族崇尚太阳,以东为尊。受制于地形则按照自然条件灵活布局,巧于因借,为使佛寺建筑群有一个最佳景观,朝向更为灵活。有坐西朝东,如隰县千佛庵;有坐南朝北,如绛县太阴寺。另外在空间布局上打破水平平面模式,根据地形在平面展开的基础上向垂直方向发展,形成立体化布局模式。如山西浑源悬空寺。悬空寺因“悬”在恒山峡谷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而得名。平面总长32 米,最高处距离地面50米高。空间从低到高展开,栈道相连,高低错落,布局奇诡。
山西佛寺建筑庭院空间布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塔为寺院中心的中殿式构成。这是佛寺早期的空间布局模式,即塔院。这种布局形式很好地满足了绕塔做礼拜完成佛教仪式的需要。山西应县佛宫寺即塔院的代表,塔是主要的礼佛对象,以塔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低矮的佛殿围合四周,形成封闭完整的佛寺空间。(2)以佛殿为中心的中庭式构成。其布局形式主要受“舍宅为寺”影响,早期许多佛寺多由第宅转化而成,“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发展到后期,形成“伽蓝七堂”的规制,以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即“七堂”构成佛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并形成分别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主的前后两院。这种七堂两院中庭式空间成为山西佛寺建筑整体布局的主流形式。(3)复合型布局。即综合了中殿式和中庭式的特点,主院落一般为纵向长方形,院内沿着纵向轴线布置殿或阁,两侧以配殿或者以廊围合。这种复合型的布局形式,使得主要殿宇既坐北又居中,庭院空间既分隔又联系,殿屋的三维体量和庭院纵深均得到了集中表现。是一种适宜于大型佛寺的布局形式。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主轴上重叠七座殿宇,形成主庭院内多院串联的精彩的空间组合,是复合型布局形式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无论是中殿式布局或中庭式布局,或殿屋或佛塔,以及形成的前后两进院落,都是在中轴线整体控制下形成的,保持着汉族传统府邸的格局特征。主轴线可以说是山西佛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存在,也是其精髓所在。轴线是中国的社会秩序、宗法伦理在建筑上外在的表达。实际上,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规定的目的,包括单体建筑的形式及整体布局的规模,就是期望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建立一个统治者所希望的有序世界。在建筑群内部,建筑因其服务对象不同,相对应的建筑所处的位置,建筑的体量、形制、装饰表现出很大差异,建筑群体因此成为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理想表现物态。在整体组合中,要求主从分明,主体建筑在与其他建筑的对比中,显示出绝对的主体地位。中轴线为秩序感的形成提供了单一方向上的强调,将伦理纲常和社会秩序通过轴线控制完美地融入建筑等级制度之中。在《园冶》记载中,“定厅堂为主”“妙在朝南”就是描述通过确定建筑群体中主体建筑的位置和朝向,来确立主轴线的位置和方向。
山西佛寺在总体布局中,通过轴线的控制,建筑单体、庭院空间之间在组织上完整而有序,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之间、不同大小的庭院空间之间在组织上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和谐统一。
山西佛寺建筑群,无论是建在山地还是平地,建筑群体在空间序列上都是通过轴线的控制强调空间的暗示与铺垫,表现空间的起承转合。从空间序列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起始空间、过渡空间和高潮空间、结束空间。各空间均以单体建筑为主,在中轴线的控制下,沿着纵横方向逐步展开,通过建筑本体的“实”与院落空间的“虚”的对比,形成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富有节奏的多进院落,并以门、廊、径等建筑元素建立院落与建筑、院落与院落之间的联系,层层推进,使整个佛寺建筑群富于变化、井然有序。五台山罗喉寺入口引导空间及塔院寺的过渡空间均做得较为出色,在到达山门之前,通过设置牌坊、影壁、牌楼等标志物,作为香道的起始点,起到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致,使意念得到升华,为后续的礼佛空间作铺垫的作用。五台山南山寺通过过渡联系空间,使复杂的南山寺形成一个合理的有机体。
佛寺建筑一般以单层为主,采用横向铺展的组合方式,有时为了塑造高大伟岸的佛教形象,表现佛域净土的崇高神圣,则通过减柱,使得柱网发生变化或者增设人字拱、加大藻井纵深或采用楼阁暗层等手法,增加建筑内部空间的大与小、高与低的变化,创造出向高层发展的建筑风格。现存最早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属单层。
佛寺建筑单体受平面制约,内部空间非常有限,有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佛光寺东大殿的内部空间格局是金箱斗底槽,由外槽和内槽两部分构成,内槽面阔5间,进深2间,外槽一间,如回廊般围绕内槽。柱网的平面布局已经强调出内槽空间的主体地位。另外内外槽平闇的高低有别,外槽狭而低,起过渡与引导的作用,内槽宽而高,并以多层铺作承托明栿,平闇与立柱交接处的铺作向内向上层层斜收,有效地增加了内槽的高度,突出了塑像陈设的主体空间。佛光寺东大殿利用柱网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层尤其是铺作层形式的变化,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完美地表达了空间的布局构成,使各部分空间高低错落,有分有合,虚实相间,主次分明。
山西佛寺建筑空间基本保留着中国本土式庭院建筑格局,通过庭院组织空间,以建筑群体展现佛寺建筑的魅力。另外,由于山西多山地,南北地域存在差异,建造年代也不同,又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佛寺建筑和形态迥异的佛寺空间,通过有限的佛寺空间,传达着无限的佛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