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析

2020-02-11 00:47白宏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思政

韩 雪,白宏亮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1]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为此,全国高校纷纷探索各类远程教育模式,通过云端授课,确保教学秩序有序进行。为将疫情防控工作这一思政大课堂,战疫工作这一思政教科书更好地讲授给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应当做好排头兵,努力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特征属性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2]。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在发展、建设、教学等方面存在自身属性,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教育教学反思,为思政类公共课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帮助。

(一)教学阵线长

《意见》指出,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管理体系,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覆盖所有本科生[2]。纵观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其它思政类课程,除部分高校“概论”课开设一学年,其它如“基础”课、“原理”课和“纲要”课等都只开设一学期[3]。相较于大学英语等其它类公共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贯穿学生大一至大四八个学期而成为高校公共类课程中教学阵线最长科目,位居教学周期榜首。

(二)授课内容实效性强

根据《意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要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四大类专题[2]。实际教学工作中,授课内容除以上述四大类专题为基础外,还需结合授课当时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向学生解读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如2019年,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增加了关于“香港问题”与“中美经贸摩擦”专题;2020年“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均增加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常变常新,不仅要引导学生有远大理想抱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还要脚踏实地,明晰省情、校情,准确把握时政信息。

(三)划归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时间短

作为思政类公共课,“形势与政策”早已有之,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经常地、切实地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要把形势和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这也是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4]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明确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众多高校遵照上述文件规定,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由宣传部或学工部(处)划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5]。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它思政类课程,形策课当属“新生”,划归马院管理仅两年多时间,教研室及教师团队组建仍属于起步阶段,且目前没有相应二级学科支撑。

(四)教师组成结构复杂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划归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前教师多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相关部门行政人员担任,目前尚处于转变过渡期,所以在教师组成方面存在专、兼职教师与行政人员并存局面。另一方面,基于形策课教学内容更新快、涉及领域广、专业性突出等特点,对授课教师基本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如为更好向学生讲授“国家安全”“脱贫攻坚”等方面专题知识,形策课堂还需按《意见》要求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作为兼职教师,每学期通过面授或访谈等形式走进“形势与政策”课堂,向学生分析时政热点。

二、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内容,植根于当今时代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青年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生活与学习,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6]。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当前思政课堂亟需阐释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现阶段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现实挑战。

(一)打破原有教学计划,临时增设“抗疫”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安排,2020年春季学期课程已于2019年制定完毕,疫情发生后对国际国内形势产生强大冲击,为坚定青年学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信心,全国高校开设“疫情防控思政课”。“原理”“基础”等思政类课程,是将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导致疫情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与本学科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讲授,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是开设一个全新专题,在无教材、无教案的情况下,客观、系统、全面地为学生讲解“中国抗疫故事”。面对全新的素材与时刻变更的疫情防控情况,“形势与政策”课面临内容上的挑战。

(二)使用网络平台授课,增加教师技术困惑

为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高校探索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进行云端授课,形策课堂亦如此。不外出、不聚集的网络授课模式与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高度契合,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技术上的新要求。直播课程建群、发起讨论,录播课程流畅连贯,后期剪辑合成、字幕、音效等都成为影响授课效果的考量因素,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接收新媒体教学技术速度较慢的教师而言,网络授课成为了考验教学能力的练兵场。面对疫情期间网课对教师运用新媒体能力的倒逼,“形势与政策”课面临技术上的挑战。

(三)适逢学生转专业期,人员流动大,班级建制不稳定

根据教育部第41号令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转专业。根据这一规定,各高校因地制宜出台本校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且通常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学初进行。本次疫情突发后的形策课授课期恰逢学生转专业期,由此导致开课前建立完备的QQ群课堂、学习通课堂名单等发生人员流动变化;部分班级出现班长等主要负责人转专业岗位空缺情况;甚至某些专业由于转入人数过多,打破原有建制,增设新班级。面对由于学生转专业带来的人员变化,形策课面临教学管理上的挑战。

(四)受众学生人数多,易引发网络拥堵

公共类思政课通常采用大班制教学,每节课学生数保持在一百人左右,远超各类专业课堂学生数。疫情环境下的云端授课,“形势与政策”课堂一方面要保持原有班级建制完成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全校级别疫情防控公开课,庞大的学生数量对网络平台承载能力发起考验。如2020年3月9日下午进行的“师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由于同一时段观看人数过多,导致直播初期播放不畅。因此形策教师在课前必须制定应对网络崩溃的紧急预案,可以考虑“直播+录播”模式,如正式授课使用超星平台直播,可将课程内容提前录制并上传到优酷,以备直播卡顿时,教师可将录播链接及时发放给学生,以多种手段确保课程顺利进行,避免大面积学生等待造成教学事故。面对网络平台承载能力及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形策课面临播出流畅性的挑战。

(五)讲抗疫故事易,讲好抗疫思政课难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课师生都身处于两个教育课堂,一个是线上教学思政小课堂,一个是实际生活思政大课堂。面对每日每时都在变化的疫情防控情况,思政大课堂中涌现了丰富的关于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共克时艰的抗疫故事,但要以此为素材在学校教育的思政小课堂上讲好却不是易事。第一,网络便捷,学生信息获取量大。高效网络新闻推送,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疫情防控最新情况,为了保持形策小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素材选取上需充分考量影响性、代表性、实效性,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全国同讲,讲精彩不易。疫情发生后,教育部社科司组织了全国范围内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师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而后,全国各高校纷纷组织本校的疫情防控思政课。如何在学生听过国内顶级思政教授课程后,依然保持对本校思政小课堂的热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发起了拷问。第三,提升“三度”,对教师提出高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要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通过云端授课把脉学生思想,承担起抗疫思政课排头兵的任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教学实效性挑战。

三、“形势与政策”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措施探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7]。“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情况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探索思政类公共课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正常教学的有效措施,将有助于形成总结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网络等一体化大格局不断形成,世界范围内各类文化观念交融碰撞愈加突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巩固与建设带来全新冲击与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与灵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疫情突发背后暗藏着国际社会舆论交锋、思想博弈、话语权争夺,高校作为知识、人才尤其是青年密集的地方,历来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是敌对势力不断进行渗透和争夺的领域,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8]。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形势与政策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加强对“四个自信”的认同,使学生能够明辨域外多元文化与社会思潮性质,自觉抵制不良意识侵袭,避免陷入精神漩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打造“教师—网络平台—学生”多维互动模式,保障教学秩序

疫情打破原有教学格局,突破“教师—学生”双向互动机制,增设“网络平台”中间媒介,形成“教师—网络平台—学生”三端互动学习模式。以疫情期间黑龙江省高校网络授课情况为例,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黑龙江省高校27万师生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大数据”显示,在线教学期间,78.45%教师采用“视频直播或语音直播讲解”,41.69%教师采用“QQ群或微信群文字辅导”,13.13%教师采用“MOOC异步辅导”,9.51%教师采用“SPOC异步辅导”,还有6.74%教师采用校内自建平台等开展教学[9]。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教学,均需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网络平台内完成课程内容学习以及签到、问卷、章节测验等其它教学辅助环节,离开媒介,教学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基于此,高校必须与所采用网络平台技术服务部门取得有效联系,及时解决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上疑难杂症,同时,积极探索网络平台功能深开发,有效减少一门课程选择一个平台,学生手机端平台过多乱相。包括形策教师在内的全体思政教师做好云端授课教学设计,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优势转化到现今“屏对屏”教学中,确保课程质量。

(三)稳定教师结构,配齐建强教师队伍

2020年3月1日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第七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10]。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近两年刚刚完成从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管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的转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不完善,目前仍面临师生比过高困境。为了将“形势与政策”课讲好、讲精彩,就必须稳定教师结构,在完成过渡期转变后,应按国家要求建立并完善教师专家库,定期开展培训,尤其对按要求走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国企领导、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具有独特见解但教学经验相对匮乏的学者进行教学业务培训。与此同时,建强配齐教师队伍,缓解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压力,以饱满状态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四)加强课堂人生到人生课堂建设,发挥思政课育人实效

青年学生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高校应当在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内给予精神指引,助其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形势与政策”课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入脑入心;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教育,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1],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情势下,正确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觉抵制诱惑;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形策小课堂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从课堂人生升华为人生课堂,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伟大新时代同频共振。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全面控制,全国上下协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高校将持续做好云端授课,“形势与政策”课努力将面对的“挑战”转化成“机遇”,讲好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感动青年、振奋青年的中国故事,对素材进行深入挖掘,结合高校所在地具体省情、校情进行讲解,为学生呈现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社会热度、情感温度的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更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总结疫情期间授课经验,形成教育教学反思,对思政类公共课提供有益借鉴,向青年学生传递中国声音,努力汇聚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