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会敏,徐 健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
隐喻作为一种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者们从认知学的角度研究隐喻,隐喻的应用领域被极大地拓宽,在国外隐喻早已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隐喻学的学者,他认为现代隐喻研究把隐喻看成是与人们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认知现象,具有有趣而丰富的内涵。2004年张沛在其出版的《隐喻的生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隐喻研究与发展,提出中国的隐喻研究自成格局,贯穿渗透了中国的古典美学、诗学乃至伦理哲学的研究,对“隐喻”的某些特性有自己的理解,体现了鲜明的文化品格与民族特色。2018年郭伟在其著作《视觉隐喻研究》一书中从图像出发系统地探究了隐喻的视觉奥秘,何灿群、郑明霞基于设计研究著作《不言而喻——隐喻的设计方法研究》。“隐喻”,现代隐喻学在中国的诸学科研究中大有百花齐放的趋势,然而人类早期的隐喻观念如何萌发?在先民们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中又有哪些遗存可以帮助后人探求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之一,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它的发现佐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在红山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最多的文物便是玉器,红山文化也因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玉器而闻名。在新石器时期的聚落文明中,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均出土过大量的玉器,然而排除玉料、制作工艺这些专业的鉴别视角,以及没有十分显著造型特征的工具类玉器,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玉器器型便可区分出玉器所属的历史文明。例如,红山文化便有其典型的玉器造型:勾云形玉器、玉猪龙形玉器、斜口桶形玉器、带齿兽面形玉器等。显然原始先民在选择制作的玉器造型之时已然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与选择,玉器的造型也被寄予了某些深意,或许这便是人类早期的隐喻实践。
依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隐喻”实际就是打比方,只不过它所呈现的“比喻词语”不似比喻那么直接。套用郭伟在《视觉隐喻研究》一书中对视觉隐喻结构的分析,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这一视觉形态所具有的隐喻特征也自然也可以由本体、喻体、表现媒介三部分构成,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在这里分析的红山文化玉器的表现媒介只有一个——“玉料”,而通过玉料呈现的本体和喻体却可以千差万别。红山文化玉器造型所具有的隐喻本体即为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纷繁的玉器形态。探求红山文化玉器独特的造型从何而来,就是探究红山文化玉器造型隐喻本体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地理位置决定着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一切所需,无形中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产生影响。新石器时代以良渚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先民培育水稻孕育出了稻作农耕文化,以仰韶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产生了黍作农耕文化,而据考古发掘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西辽河一带的红山文明被划作了渔猎文化区。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中有关于8000年前辽西地区进入“全新世大暖期”①的记载,从气象考古资料中也可以获得红山文明所处时期赤峰地区的平均温度是比现在高出2-3℃左右的。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十分利于草木生长,各种野生动物、鱼类得以繁衍生息。在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猪、羊、龟、獐、狍、鹿、虎、熊、兔、鱼、鹰等动物的骨骼,既说明了当时红山文化所处区域丰富的动物资源,也说明了当时红山先民大量猎食动物。在长期的狩猎捕食中红山先民频繁地与各种飞禽、走兽、游鱼接触,对于每种动物的外貌形态、姿势动作、习性特点都耳濡目染,无形中各种动物成为他们记忆里最熟悉而生动的形象。从出土的各种玉器中可以发现动物造型的玉器占据相当多的比重,如玉鸽、玉龟、玉鱼、玉蝉等。由此可见,红山先民特殊的渔猎生活不但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食物,也对他们在玉器造型的选取与制作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动物造型,2002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一件完整地跪立人物造型玉器,也可以看做是对原有生物模仿的代表性造型。
如果说单纯的动物或者人物的完整造型来源于红山先民对自然的模仿,那么例如玦形猪龙、C形龙、带齿兽面形玉、黄白玉太阳神等这些复合造型玉器便可以认为是红山先民的智慧创造。玦形猪龙与C形龙统称为龙形玉器,被认为是中国龙造型的最早起源,对于研究中国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考古学家最早认为龙形玉器的头部似猪首,它的原型来源于猪,但是有学者却提出了不同的阐释。红山文化玉器专家郭大顺与孙守道两位学者结合五帝时期黄帝部落号曰“有熊氏”而论断玦形猪龙不是“玉猪龙”而是“玉熊龙”。郭大顺先生还对龙形玉器的原型进行了具体划分,他认为C形龙是以猪和鹿为原型,玦形龙是以熊为原型。无论是“猪龙”“熊龙”还是“鹿龙”,红山先民在玉器造型上化繁为简,在龙形玉器的制作上只取最能突出动物形态的兽首部分加以刻画,而对动物的躯干以及四肢进行抽象简化,造型构造体现别样美感。带齿兽面形玉器,有学者将其与卷勾形玉器统一归为勾云形玉器,然而详细考究两种玉器造型不难发现这两种玉器当属不同功用和类型。1993年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119期刊发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萍教授的论断:“以镂空及浅浮雕的技法,雕一带齿的抽象动物面”,并称该类型玉器为“带齿动物面纹玉饰”。观察带齿兽面形玉器其中间两个圆形镂空部分如同一双炯炯有神的兽眼,从牙齿的造型结构来看这一类动物具有熊、狮子、老虎等猛兽特征。由此可以见得,红山先民在玉器造型的制作中已经懂得抓住动物主要特征加以刻画。
红山文化出土的所有玉器排除具有生物特征和其它不规则造型的玉器,在这里统一将其归类为几何造型玉器。在目前考古发掘出的几何造型玉器中玉镯、玉璧、斜口筒形玉器、玉珠、玉斧等占据了主要比重。这几类玉器表面平素无纹,不似生物造型类玉器采用瓦沟纹进行刻画装饰,只是在部分器体上钻孔便于系带。有学者认为玉镯与玉璧造型来源于对女性生殖器的极致抽象,这一点放置在红山文化所处的母系氏族社会环境,以及为了强大氏族部落追求繁衍后代的大背景下似乎具有一定道理。红山文化玉璧大致可以划分为:单孔形玉璧、双联璧、三联璧三种造型,从玉璧类型出现的时间先后上考古学家推断双联璧和三联璧均由早期的单孔形玉璧衍化而来。斜口筒形玉器的造型有学者论断为用来束发的玉箍,还有学者根据斜口陶器的造型推断其与斜口陶器一样作为盛放物的器皿,笔者根据红山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古流传的东北萨满巫术更倾向于其为红山先民专门制作用来祭祀的通天法器。玉斧的造型与石斧的造型无异,石斧是原始先民捕猎、生产、抵御外敌的重要器具,与石斧相比玉斧的制作材料更为稀有且玉石的质地与普通石头相比更为坚硬,所以玉斧制作起来会比石斧更为艰难和耗时。因此如果单纯从造型上把“玉斧”理解为“斧”显然在情理上难以讲通。红山文化几何造型的玉器在造型溯源上,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特征的普遍性留给后世推断的空间更为狭窄,因此也更为艰难,往往只能参照后世封建社会的玉器造型加以揣测。
隐喻的喻体可以理解为某种情感、意趣、观念等意识和认知层面的内容。早期人类的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因此变得十分神秘,如何揭开先民的思想、认知的神秘面纱?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中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语言学家罗绪(Rosch,1974)认为:“人类先是根据自然原型区分范畴,而不是分析事物的特征或作抽象分类。”这一理论想要说明的是:人的认知过程首先是根据外部世界的自然形状区分范畴的。这一点也佐证了上文阐述的红山文化玉器是从自然造型吸取元素构建隐喻本体的。因此想要揭秘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建构隐喻喻体的方法与喻体内涵,自然也应该从玉器造型选取的本身出发。
权力是什么?原始社会的权力由何而来?博特兰·罗素在其著作《权力论》中的相关论述或许可以给予启示。他认为对权力的渴望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他甚至认为权力欲是除了生理欲望以外最为高级的需求之一。这种对权力的渴望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权力占有者对他人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追随者对权力占有者的服从,心甘情愿地受到支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所有制时的阐述更为直接明了地提出了社会权力的出现来源于对抗性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以红山文化为例,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根据考古发掘发现红山文化俨然形成了具有等级性质的部落群,因此形象地把红山文明称之为“红山古国”,显然这是一种超越“家庭”范围的称谓。在红山文化所处的原始社会中随着人口的增长,氏族的扩张带来了新生的巨大需求,伴随着部落间日益频繁的交往,物品交换与战争也随之而来,所有的这一切超越了家庭伦理可以约束的范围,这便产生了社会对抗。马克思将这种具有对抗性质的以社会对抗的形式守卫和保存社会财富的生产关系称之为“社会权力”。“权力”天生便具有压迫性与威慑力,权力拥有者依靠权力达到社会秩序与自身统治的维护。为了保证权力的牢牢掌握,原始社会中权力拥有者除了要有过人的智慧与胆识、超凡的体力与耐力等,往往会依靠造型独特的器物来彰显自己对权力的绝对享有。这一点可以通过类比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对“龙”这一造型的独享来理解。在对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墓葬中玉镯的数量最多几乎大小墓葬均有出土,而诸如带齿兽面形玉器、玦形龙、凤、人等造型的玉器却都只随葬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从这一点看来,原始社会红山先民的权力拥有者已经充分掌握运用特有的玉器造型对自身权力的彰显,以及对部落秩序的维护与统治。
中华民族的始祖究竟长什么样子?原始社会没有后世的人物肖像画,没有今天先进的摄影器械,想要一睹中华民族祖先的容貌看似完全不可能。然而1983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像的正式出土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千年前的女性样貌。考古学家苏秉琦老师更是将女神像看做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为什么会把这一远古女性塑像赋予“女神”这个极具宗教和神秘色彩的称谓呢?这是依据女神像出土的地方正是四周分布着祭祀坛、墓葬石塚的原始神庙遗址所在地而进行的论断。经过20多年的保护性发掘,201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系统地报告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详细情况。据统计报告中发表的各类型玉器总计195件之多,其中牛河梁遗址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更是占目前已知墓葬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78%以上。可以料想红山文化玉器必然与原始宗教、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自古便有“以玉为礼”的传统,《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原始社会还没有金属冶炼,从事渔猎生活的红山先民在制作各种用来捕猎的细石器时最早辨认出具有色泽温润,质地坚硬,手感细腻,击打声音清脆等特点的玉料。相比于当时可以获得的普通石料、木料、粗砂陶,显然“玉”可以称得上最为珍贵的材料,用来制作玉璧等器物自然也成为宗教祭祀、祷告必不可少的礼器,甚至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器更是充当着巫师与天或神之间交流的媒介。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独有的玉器类型,据资料许多出土的斜口筒形玉器都出现在墓主人头骨下方。头是人的身体中距离天最近的部分,是掌管着人思想、意识的中枢,神话、鬼怪传说中“灵魂出窍”中的“窍”更是有指位于头上的“眼、耳、口、鼻”。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萨满教以及曾在中国北方农村广泛存在的迷信活动“请仙”均是通过将“神”或“仙”等超脱于人的意识请到巫师身上借由人口给人的祈祷做出指示。斜口筒形玉器呈贯通扁圆筒状,上宽下窄,上端有斜坡,下端较为平整,置于人的头部仿若将人的思想散布于天又将天的意识集灌于人,恰似作为天、人交流的媒介。此外常发掘于墓葬中的玉龟,苏秉琦老师也有将其作为氏族保护神的论断,其他的历史学家中也有不少人认为出土的玉龟具有长寿的神灵象征。这些均说明了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宗教的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图案具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说法。这一点用在造型上往往也会适用。如常见的葫芦造型瓷瓶正是借用葫芦的谐音“福禄”喻义添福进禄,而采用竹子造型的器物一是借竹子宁折不弯的坚韧品质,二来也是取其节节攀升的喻义。与红山文化所处时代相近的中原仰韶文化区以出土精美的史前彩陶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其中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更是达到了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高峰,被学者称为“中国史前的第一次艺术高潮”。仰韶彩陶的绘制花纹中“鱼”这一元素屡见不鲜,甚至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上出现了鱼与人的组合纹样。有学者论断由于鱼具有多子、繁殖力强的特征,在原始社会完全依靠人力的时期,多子便成了先民们的愿望,对鱼的喜爱正是寄托了部落添丁进口的美好希望。与仰韶文化做工巧妙,纹饰精美的彩陶相比,红山文化出土的均是粗砂陶,更不要说在陶器上描绘精美的纹饰了,然而红山先民化平面为立体通过玉的雕刻也能够呈现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玉猪龙”,或者称之为“玉熊龙”上文已有论述,堪称是红山文化最为典型的玉器造型,然而无论是“猪”或是“熊”在红山文化所处的时代对于红山先民来说它们均是拥有强大力量的猛兽般的存在。也许是基于对强大力量的渴望,使得先民对它们产生了崇拜,因而借助玉器成型表达对了自己希望获得强大力量的愿望。红山文化出土了一定数量作为悬挂佩戴装饰物的玉蝉,而蝉在中国古代更是被赋予了“居高饮清露”之高洁,“蝉蜕”而新生两种喻义。对于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的红山先民姑且不论会有高洁的精神觉悟,在生活条件恶劣随时都可能因为受到天灾和野兽虫蛇之患而丧命的时代,企盼重生显然对于渺小的人类更加符合先民的追求,也许这也正是后世采用玉蝉作为死者口中玉含的缘由。
语言学家胡壮麟老师说:“今天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不仅仅是修辞学中与明喻、夸张、顶针等并列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考古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目前学者对于史前出土文物的年代确认、制作材料和工艺等都有所研究发现。然而从猿到人,即便是史前人类的智力与思维也已达到了质的飞跃。先民们不会漫无目的地去制作某件事物,特别是造型各异制作精湛的红山文化玉器,其背后隐藏的必然是数千年前红山先民的思想观念。隐喻既是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建构和红山先民思想观念表达的重要方式,也可以作为我们探究史前人类思想观念及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正是基于隐喻观及对红山文化造型的研究做出的尝试论述,然而隐喻的解析往往需要学者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早期人类思想观念的探究更需要强大的思辨能力,文章在思想认识和论述上还存在诸多欠缺,鉴于能力有限只能“蜻蜓点水”,但是却也希望以此打开史前人类思想研究新的突破。
[注 释]
①大暖期一词系哈夫斯坦(U Hafasten)于1976年提出,指间冰期中最暖阶段,始于距今10000至7500年止于距今5000到2000年,大暖期延续约5500年,包含了相当多的气候与环境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