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兴辉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封闭性与社区外部环境的开放性的矛盾更加凸现,单靠学校封闭式的教育已行不通。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网络。进一步有效发挥社区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开发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使学校与社区教育有效对接。
【关键词】学校教育 社区教育 有效对接 意义 途径
新世纪的学校教育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制约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更加复杂,学校德育教育的封闭性与社区外部环境的开放性的矛盾更加凸现,单靠学校封闭式的教育已行不通。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彰显,学生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切与我们的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社会生活的实践密切相关。作为教育者,绝不应无视学生的生活背景,而应正确的认识与对待学生的成长空间,有效地把握,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成长空间。为此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网络。进一步有效发挥社区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开发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使学校与社区教育有效对接。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效對接的意义
(一)开展社区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社区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物质生活的富裕、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不健康视听读物的流传,娱乐场所的错误引导,大大减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企图采用“禁、堵、防”的消极办法,隔绝学生和社会的联系,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社会生活,而社区生活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的,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社区特征。学生不断充裕的校外活动时间,使社区的影响更加深入持久。面对学校德育工作单一性、定向性与社区外部环境复杂性、开放性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只能应对而不能回避。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社区德育教育网络,弥补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在新形势下随着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2.社区教育是德育内容开放性与时代性的客观要求。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人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形成的。近年来学校德育实效性差,难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内容不够开放,没有切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代要求、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其重要原因。要增强德育实效,就必须改革德育内容,这就必须引入学生生活的源头活水,走进学生的生活圈,体现德育的时代性与开放性。为此,学校德育既要坚持正面教育,也不能回避各种不良现象的存在;只有使德育社区化,直面透析这些社会现象,才能切实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种种疑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社区教育是德育途径多样化与一致性的必然结果。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学生社会化途径日益拓宽,学生思想问题来之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德育方法也应多样化。现实生活中却是德育途径少,简单重复,非但难以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参与程度,减弱社会协调一致,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也只有在德育社区化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整合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双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产生1+1>2的整体德育效果,有效防止因目标不一致、内容相悖,最后导致无效教育的后果。
(二)开展社区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加速学生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1.社区蕴藏着无限的教育资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合理开发社区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生活方式,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社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规定了小学生每学年社会实践活动不得少于15天。每门课程都规定了实践活动内容,因而开展社区教育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它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2.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展示,从而使他们有可能从中发现自我,鼓起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得到发展,兴趣可以得到激发,自主意识得到增强,还可以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才能和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促进学生社会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介入社会,了解社会,从中丰富社会阅历,掌握人际交往方法,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体验实践使学生更快地融入主流社会,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开展社区教育是推进社区文明建设,促进社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学生的社区活动不仅有益于学生,也有益于社会。当学生参加活动和实践时,学生以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起到一定的矫正、示范和批判的作用,把学校文明辐射到社区,这种辐射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为中介来转换的。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主导社区的文化氛围,推动社区文明建设,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
二、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如何进行对接
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区,把与社区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
1.帮助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
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的缘故,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乱丢、乱扔。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孩子的认识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2.结合学校与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常常各管各的。应当加强学校与社区,队部与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与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现在,我们兰州市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学校就可以请居民干部来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3.共同落实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挖掘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年幼好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自己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去尝试、追求,还经常表现出欲罢不能的状态。出于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的考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节假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敢于创造,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让孩子多体验一些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及时从社区了解到反馈信息,表扬其中的好人好事,挖掘出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促其另一面的转变,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校在暑假建立社区学生评价反馈表,开学时学生纷纷介绍活动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向学校反映学生做的表扬许多好人好事,让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提高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公民意识、创造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4.建立活动评优机制,培养完整、向上、独立有主见的人格
如前面提到的各种小队服务。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身体力行,把环境美当作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荣誉,在其中享受一种成功的愉悦。他们的言行影响了社区中居民群众,年老的看到小辈具有相当水准的社会公德,常常喜形于色,并愿意在孩子们劳动时助上一臂之力。年轻的父母更被子女的举止所感染,一改往常不关心公共场所卫生的缺点,也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公用走廊。有一个小组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为大楼服务,学生们共同讨论,在楼内张贴了布告,动员居民清扫大楼的公用楼面,学生们定期带头打扫公共场所。结果,大人们纷纷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劳动;孩子们又在楼里办起了专栏,包下了黑板报,用他们稚嫩的笔触认真地宣传重要的时事形势,推荐社区中的好人好事,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出力,不少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社区建立了服务组织十分高兴,有的家长还自告奋勇的表示愿意当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在双休日带学生去各种有意义的地方搞活动,开阔孩子们的眼界。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活动评优机制,及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热情,达到教育目的。
近年来,社区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有助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谢维和.关于校外教育的若干问题.
[2]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3]蒋达豹.学校教育于校外教育如何有效衔接的研究.
[4]黎洁.论校外教育與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