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美育改革

2020-02-10 03:59陈肖东齐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传统

陈肖东 齐乐

【摘要】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美育不能西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暗藏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密码。其中,“修心养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和践行的精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为青年美育提供素材,明心见性、中庸之道、内圣外王、团结仁爱、和谐稳定、义以生利是青年美育方向的精确导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式发展是深化美育改革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中华优秀傳统文化青年美育改革

近年来,中国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涌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使命,也增加了青年新的压力。面临日新月异的变化,美育给青年提升道德境界、丰富自身修养、缓解内心压力以良好的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近平同志不仅强调大学要重视美育,同时也将以美育人与以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可见,提升美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即是美育的素材,也是美育的目标,贯穿了美育的全过程,同时,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美育效果的体现。美育过程中对青年进行思想和意识上的教育,为青年的成长指明方向,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影响深刻,使青年在追寻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找寻生命的真谛,提升青年认知事物的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青年美育,将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

一、文化底蕴不足导致部分青年缺乏审美

目前,有些青年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较好,对文化的传承和领悟较为欠缺,缺乏欣赏美、创造美的体验。究其根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层面的深层原因。

首先,工业时代的“效率优先”,导致部分青年人情冷漠。为了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分配和收入相对平均,在社会地位上人较为平等。经过市场经济考验,社会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市场经济崇尚“效率优先”,拥有深刻的“精英情节”,效率低下、能力不强的人将收入微薄,如果持续缺乏竞争力,最终将被社会“淘汰”。这让部分青年都想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忙于个人的提升而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然而竞争未必能让所有人如愿,有些期待过高而未达到既定目标的人,内心就会失落。

其次,中国文化崇尚人的性格内敛,在发生错误时习惯归因于自身,这容易造成内心的失衡。中国历史传统厚重,风俗习惯纷杂,让人不易把握。而且,一些人发生问题、出现不满时,不善于自我表达;压力过大、心态不稳时,不愿意与人倾诉;对美的体验缺乏交流,缺少艺术性思维及创造。

第三,当今是自媒体时代,西方思潮的渗透、市场经济的挑战、部分网络大V的偏激言论等,让意识形态领域夹杂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宗教渗透等思潮,在青年中,一些诸如丧文化、“佛系”文化、拜金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腐蚀了部分青年。功利主义的指向,让青年偏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低俗的审美、拜金的欲望,让少部分青年心浮气躁。针对这种现象,斗争刻不容缓。在当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以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提升青年审美能力,正本清源,迫在眉睫,是时代发展所需。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为青年美育提供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理念、方法,值得美育研究借鉴。文化一词自古有之,中国的“文化”一词出于《易经》。“文”通“纹”,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字单独使用,最早出现于《庄子·逍遥游》,描绘鲲、鹏之间的变化。古代文化有两个层面,即天文和人文,天文是天的“纹理”,即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人文是人的“纹理”,指人际交往的轨迹;天文与人文呈现不同的规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国古代重视“以文教化”,即用诗书礼乐启迪人、教育人。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坚信中国是优秀的、中国文化是优秀的、中国人是优秀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国人,一定会把国家建设的更加富强、繁荣、昌盛。

1.中国古代有世界领先的物质文化

中国在公元后1500多年历史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近300年尤其在1840~1949年这110年间衰落。北宋仁宗时期,中国GDP达200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50%,创造历史最高纪录。19世纪的英国在最强盛时GDP未超过全球的40%。美国在巅峰时期GDP仅占全球30%。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的强盛经济为产生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古代有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

在音乐艺术方面,五声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五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徽、商、羽、角,没有西洋音乐中不稳定的(4,7)两个音,这五个音组成了这首和谐之音。五声调式听起来很和谐高贵亲纯空旷,如高山流水,沧海一声笑等这样的曲子被称为五声调式的曲子。中国古代的五声,与五脏、五官、五色、五行相对应,让人通过音乐、色彩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古人轻写实,重写意。绘画艺术传承到齐白石,他画的虾,重拟人,删去繁杂多余的脚,仅留5、6对,这让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每只虾神态各异,互相之间各不相同又有交流,让西方画者为之惊叹,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观。齐白石对中国画的创新性转型,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3.中国古代有丰富深邃的人文思想

从周公建礼开始,经历了春秋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争鸣,又由汉唐儒学、宋明理学到明清实学,这些思想文化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修心养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精髓,指引古人让自己的内心境界得以升华和平衡。以儒学为例,儒家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君子品格,一旦形成君子品格后,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理想和天下大同的统一。

从以上音乐、美术、儒家思想等三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审美观。这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统一的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供启示。习近平同志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传统,超越了國家的界限,倡议构建世界性社群。反观西方的社群主义,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主义、还是当代社群主义者麦金泰尔、桑德尔、查尔斯·泰勒等人始终没能让社群突破国家界限。可见,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远优于西方社群主义思想。这些中华优秀文化,为青年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和独特的审美方法。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深化美育改革的源头活水

2017年,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全面改革,先学“天地人”,再学“a o e”,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这从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的复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要加强科学性和实效性。

1.重视文化的审美功能

文化有助于人体验美、发现美、传承美、传播美,主要功能体现于:(1)交流功能。文化产品、艺术作品、文学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精美的作品呈献给外国人时,能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接纳中国。(2)传承功能。艺术作品凝聚了创作者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与审美者形成共鸣,这个过程实现了文明的传承。(3)凝聚功能。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让国民心向一方、力向一处,形成更强大的向心力。(4)创造功能。文化是融合剂,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的协调,激发多元智能并进。据统计,很多科学家喜爱文学、擅长艺术,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诞生突破性成果。

2.传承文化的美育基因

大连理工大学在创校时期,留洋博士屈伯川受党中央的指示从延安来到大连,冒着巨大的危险绕过国统区,召集五湖四海有识之士,共创大工基业;上个世纪60年代初,物质困乏的年代,大工师生手提肩扛,自力更生,历时650天建成主楼;经过历代大工人的拼搏努力,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大工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以屈伯川、钱令希为代表的大工先辈,他们凝练的文化血脉,以“红色基因”的形式传承,形成了今天大工人“海乃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文化格局。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可将文化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此基础上进行美育,可以促进学生重塑审美目标,进行高雅审美。

3.开设以文化促美育课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要义在于确立我们的民族文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团结仁爱、和谐稳定、义以生利等思想,为青年美育提供重要支撑。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出席国内活动,都大量引用古代的名言警句。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之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高校可开设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介绍文化中蕴含的美育素材,介绍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方法,激发青年学会欣赏和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提升青年的审美情趣。

4.利用好新素材、新媒体

新时代的美育话语首先应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彰显文化产品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朗读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喜闻乐见,这些文化产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美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美育,培养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赵媛媛,白亚锋.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美育价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5) :566.

[2]王一川.美育树信仰——互联网时代大学的美育目标[J].美育研究,2018,(5):28.

[3]陈剑.“立德树人”与新时代中国话语的现代性营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5) :114.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传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