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吴雪会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重大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爆发、流行,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的“非典”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间短、流行范围广,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伤害,属于典型的重大疫情。各种人类灾难的背后,都隐藏着人类对自然不友好的深层次原因,重大疫情的爆发是人们对大自然中野生动物的不友好和粗暴掠夺造成的,是生态失衡、人与自然发展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是违背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背离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集中表现。结果是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伤及了人们自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重大疫情的现实带给人们的教训就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靠的是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可塑性极强的一代、作为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变革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代,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十分必要。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形象地比喻,表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正如恩格斯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报复”,其实就是指人类的行为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人与自然发展规律要求人对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自然承载能力、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重大疫情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滥捕滥杀、非法买卖、肆意食用野生动物,深层次原因是人们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保护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环境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大学生尊重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见党和国家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也就是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那么在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就需要广大大学生为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生态文明素养是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经过历次重大疫情后,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努力提高个人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满足党和国家对于我们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才算完成思政课对于我们的要求、才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生态文明素养正是“德智体美劳”之首“德”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素养是大学生一种道德上的自律和品德上的自省。重大疫情的爆发就是人们道德失范引发的,新时代就需要有生态文明之德的大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发生在奔向小康的转折点上、发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新时代大学生在重大疫情考验时期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新时代的召唤、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体现、是党和人民的重托、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主题之一,重大疫情的现实告诫我们新时代大学生肩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而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就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新时代,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意义重大,那么怎样提高呢?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就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开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在研学旅行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渠道。重大疫情教训下,高校应牢牢抓住课堂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灌输和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一方面,在各个专业中专门开设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素养养成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期末考试中,从课程设置、课程计划、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制度上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例如大部分高校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涉及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教育,而没有专门的、系统的、全面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的教材和课程,这是有待于高校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将生态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融入各门课程和每一堂课堂教学中。例如,大学语文课中的课外诗歌朗诵内容,应引导学生选取在抗击重大疫情时期的战疫情朗诵诗歌作为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爱国意识。例如大学数学课堂中的数据分析内容,应引入重大疫情时期病例数据变化作为案例,从而联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等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使大学生将重大疫情与生态文明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汲取重大疫情的教训,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高校不仅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活动。第一,保护野生动物专题教育活动。“非典”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人们因口腹之欲、非法买卖和食用野味引发的重大疫情,大学生最终将走向社会,要通过专题教育引导大学生带头保护、禁食野生动物,并监督和举报身边非法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人和事;第二,环保专题教育。高校要通过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摒弃一次性碗筷、塑料袋、高档包装盒等白色污染,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留球印脚印等;第三,勤俭节约专题教育活动。新时代的大学生都处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的时代,他们没有经历物质匮乏、资源短缺的年代,因此他们的勤俭节约意识比较淡薄。作为高校要通过开展勤俭节约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拧紧水龙头”“随手关灯”“光盘行动”等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节约资源能源,不让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给我们带来下一个悲剧;第四,良好卫生习惯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要教育大学生做到见到垃圾就捡拾的“弯腰行动”,不破坏花草树木、绿化带、草坪,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珍惜资源能源的良好习惯,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高校不仅要通过生态文明知识灌输,还要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第一,开展清洁校园实践活动。美丽校园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新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处绿草如茵、格局优美,但往往由于一片纸屑、一个饮料瓶、一个烟头显得与美丽的校园格格不入。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人,应时刻做清洁校园的实践者、监督者。一方面,每个大学生应积极做清洁校园环境卫生的实践者,大学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班级要定期组织大学生清洁校园环境卫生,尤其是教室、操场卫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环保、增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应自觉做校园环境卫生的监督者,向随意丢弃垃圾者说“不能这样做”,向践踏草坪者说“请止步”,向不珍惜保洁人员劳动成果者说“请换位思考”,向一切破坏校园环境者发出警告;第二,开展保卫母亲河实践活动。“让水更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的构想,那么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让总书记的构想变为现实,我们就需要大力进行保卫母亲河实践活动。例如,定期开展打捞、捡拾河道垃圾行动,开展河岸的植树护树行动,体验水污染净化过程等等实践活动;第三,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可见,垃圾分类已被习近平总书记所牵挂,已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一方面要亲自做到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例如对校园的垃圾进行分类,将废旧物品做成手工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活动等等,从而让大学生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中感受变废为宝、回收利用、资源再生的重要性;第四,开展生态文明创作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撰写生态环保论文、生态环保文学创作、生态环保艺术设计与创作、生态环保专利发明等。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大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学生保卫母亲河的观念,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创新创造思维,锻炼大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热点名词,大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更为普遍。第一,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场所选取上,应选取生态保护好的地方。例如美丽乡村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优秀社区、生态园林城镇等作为研学点;第二,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时应尽量避免可能破坏到生态环境、干扰到大自然动植物的因素,要把每一次研学旅行当做一次生态文明教育课,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大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做到生态文明的自我教育,要时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自己大脑之中,要在大自然环境之中去体验人与动植物、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体验生态文明之美,体验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之美。以上三方面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可以使大学生感受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进而联系重大疫情,使大学生感受人们对生态的不文明行为带给人们的苦果。
大学生思想活跃,是最具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活跃群体。经过大学的学习,他们有了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作为高校,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要以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为底线,多在调查研究、论文创造、科技发明、专利申请等方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虽然很高,但是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以及创业过程中极有可能违背生态文明理念,这时高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就要及时发声指导,促使他们在创业实践中自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以上两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环保的创新创业观念,为他们指明生态环保的创新创业方向。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庞杂、教育方式多样、素养养成途径不一,仅靠学校或者其他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形成学校、国家、家庭、个人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体系,只有各部门、各方面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真正养成和提升。作为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上文已做详细论述;作为国家,一方面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氛围,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大学生寒暑假进政府见习活动向大学生宣讲拒绝野味、保护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等生态文明知识,给他们宣讲生态环保的典型人物和真实事迹,鼓励他们为生态环保做贡献,对做出积极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还有在城市街区、主干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等等。另一方面要从就业、创业政策上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例如政府在制定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时,要确定生态的产业项目,并予以资金优惠支持等;作为家庭,父母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拒绝野味,自觉清洁、维护社区(村组)环境,自觉节约资源能源,自觉做到勤俭节约等等,为子女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榜样,从而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作为大学生自身,要做到“拒绝野味,从我做起”“勤俭节约,绝不浪费”“光盘行动,我做榜样”“发自内心,保护生态”等等。
重大疫情的沉痛教训告诫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要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开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在研学旅行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等方式促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同时全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之一,新时代召唤着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就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国难当头的重大疫情危急时刻,高校要自觉承担起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责任,从而凸显出其育人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义务,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广大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所勾勒的美丽中国江山丽景图,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