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 563000)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需要借助场域的建立,寝室作为与教室同等重要的育人空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微观路径。寝室人际关系是寝室“场”中最核心的关系,寝室成员的人际互动及以事件为表征的人际关系交织,便形成了寝室人际生态。随着寝室成员相处时间的推进,以地域为主导的人际关系向兴趣、习惯为主导的人际关系再到以价值取向为主导的人际关系的演变,寝室人际冲突逐步显现,维持寝室人际生态的动态平衡成为每个成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米拉(化名)是一名大二学生,某日半夜笔者收到米拉发来的消息,他感觉在寝室里面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害怕影响同学,但不管怎样室友们仍不满意,现在还恶语相向,米拉难以忍受想搬出去住。据米拉叙述,这学期课余时间他在外兼职,晚上回寝时室友都休息了,洗漱完后十一点左右,接着开视频半小时,室友觉得米拉影响了大家的作息规律。米拉在寝室做作业,室友们觉得他动作太大。有室友发朋友圈说米拉不尊重他们,他们没法包容米拉,米拉随即发说说澄清,室友们觉得米拉把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寝室关系陷入僵局。
人本主义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其中倾听是理解他人的前提,是打开人际交往之锁的钥匙;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给予爱和接受爱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觉察到米拉情绪很不稳定,我运用共情和同理心的方法表达了对米拉的关心,平复米拉情绪。然后主动提出老师愿意当一个倾听者,解除米拉的戒备心理,通过这种方式疏导米拉的不良情绪。作为老师,当然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安抚米拉后,接下来明情况、析思路、寻方案、巧引导。在与多方沟通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通过谈心谈话、修正不合理认知、实地走访等方式帮助米拉寝室修复寝室人际生态,通过心理帮扶,米拉和室友们的关系慢慢破冰、融冰、春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的工作更是如此,只有深入学生了解情况,才能够找到核心问题,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点面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探原委,寻究竟。首先,笔者找到班长和心理委员,了解米拉寝室的情况。据他们了解,米拉寝室人际关系确实比较紧张,因为米拉在外兼职,与室友相处时间较少,为一些小事大家起了摩擦,由于沟通减少,误会加深,寝室人际关系陷入僵局。另据他们反映,米拉寝室的情况并非特例。然后,了解到情况后,我随即组织了一次大范围内的寝室人际关系调查,借此机会把米拉寝室长找来,详细了解他们寝室的情况。据米拉寝室长托尼(化名)讲,大一的时候,他们整个寝室很和谐。进入大二以来,米拉变了个人似的,不与大家沟通,在外面兼职,回来很晚,影响了大家休息,这与张纯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大二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冲突较多。虽然寝室的人多次提醒请他小声一点,但并没什么用,于是大家心生怨言,觉得米拉很自我,不顾及大家的感受。
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笔者明确了此次寝室人际关系危机的问题本质。首先,要明确案例中的四个关键.一是关键人物,米拉及室友,及其他存在寝室人际关系危机的同学;二是关键事件,米拉意识到寝室人际关系危机的存在,并寻求帮助;三是关键结果,寝室人际关系危机泛化,影响了米拉的情绪、学习、生活;四是关键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
案例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米拉的问题并非特例,而是普遍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在做好个体引导教育的同时,应该进行寝室人际关系危机预防与处理的普遍性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 理论指出,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不合理理解、看法。以认知情绪疗法为指导,引导学生修正不合理认知,并对学生的合理认知进行强化,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而化解他们的寝室人际危机。
(1)谈心谈话,发挥心理育人作用
首先,得知米拉情况后,第一时间与他谈心谈话,对米拉进行心理疏导,释放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其次,通过与班长、心理委员。米拉寝室长的沟通,了解寝室人际关系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再次,全面了解情况后,分别找到米拉和寝室的其他同学,针对当前寝室存在的问题,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加以引导。
(2)修正认知,引导学生反思自我
心理学学家埃利斯的ABC 情绪理论指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为个体对激发事件A 的认知。米拉寝室人际关系危机中,包括米拉在内的寝室成员对寝室关系的认知存在偏差,对米拉而言,他觉得自己处处为室友们着想,对于室友的态度,他感到委屈、气愤、失望;同样米拉的室友们认为米拉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不尊重他们。两方实质上都站在自己的立场,都觉得自己有理,忽略了沟通的重要性,认知上的片面性导致他们出现人际危机。因此,笔者通过开展“镜中我”活动,让每人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室友,通过这种非正面交涉的方式了解彼此的想法,了解彼此的“我希望你……”,让大家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爱与接受爱,从“镜中我”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修正不合理认知,反思自我。
(3)实地走访,帮助学生破镜重圆
走访寝室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走访寝室一方面表达老师对学生地关切,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米拉寝室而言,笔者适时进行走访,一方面了解他们寝室的人际关系有无改善,另一方面观察我的介入调节是否给他们造成影响。走访过程中,我发现米拉寝室的紧张关系慢慢改善,几次造访后,学生也领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看着米拉慢慢走出阴霾,寝室人际生态逐渐恢复,采取这样的方式化解寝室人际失衡有一定的效果和意义。
首先,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面对社会、环境、自身的变化以及大量网络信息的影响。同伴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寝室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环境之一,寝室人际关系在大学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危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同时矛盾又有其特殊性,更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发力。其次,了解特点,对症下药。大学生同样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仍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学生工作者,要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能举一反三。比如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大二人际关系问题,大三(大四)的学业问题、大四(大五)的就业问题。全面审视大学生成长过程,在不同时间段重点关注阶段性问题。寻找大学生心理问题规律,探索有效的策略与办法。再次,理论指导,精准发力。在这个阶段个体有亲近他人的需要,如果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就会陷入深深的孤立感,这常给个体带来烦扰。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要学会寻求专业理论指导,定位问题靶向,精准发力。最后,以人为本,化解危机。在学生工作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让学生感受的温暖与关怀,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注重心理关怀与疏导,切实有效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化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寝室就是是学生在学校的家,温馨和谐的寝室理应成为学生避风的港湾。透过寝室人际危机,我们更应该看到隐藏其后的学生思想、心理异常,坚持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结合,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点面结合,不抛弃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次努力,掌握本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契机,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抓手,以线上线下教育为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做细、做实,充分发挥寝室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环境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