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心理抗“疫”社会防控体系

2020-02-10 19:39谢晓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危机民众心理健康

谢晓峰

(中共常熟市委党校,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此次危机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影响。毋庸讳言,这次疫情无论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还是对一线医务人员和隔离群众,乃至全体民众,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心理防疫”也是抗“疫”重要战场。危难磨砺民族精神,大考彰显中国力量。疫情阻击战既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也要关注到“无人能逃、缓慢上升”的心理战线。

在此过程中,“危”与“机”并存,基层政府应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挥社会心理防控在提升疾病免疫力、缓解痛苦情绪、塑造社会心态、矫正社会行为等“事半功倍”作用,真正将社会心理防控纳入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转“危”为“机”,正视心理防控战线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推进危机时期社会心理“防”和“控”并重,构建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安全防护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升危机应对中社会心态的稳定性和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一、疫情应对中的社会心理防控的“要”与“急”

1、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深入北京和武汉一线考察慰问等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做好患者康复和隔离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既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既要注重危机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也要注意事后社会心理防控。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实施分类干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高校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互联网医院和相关企业、机构提供网络在线、电话热线等社会心理服务。

2、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危机应对中生物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部分社会民众在就业谋生、教育医疗、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困扰和需求日益凸显,受疫情本身和应对措施双重影响引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出现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在行为、心理、生存方式、所处经济地位和社会层次上有别于普通民众的特殊人群,包括被隔离人员、一线防疫人员、经济困难家庭、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要切实增强民众安全感,提高获得感,提升幸福感,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3、危机应对的客观诉求。此次疫情正深度改变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考验着政府超常态的社会治理能力。疫情应对措施超出了部分民众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民众表现出紧张、恐慌、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该心态又进一步影响个体生理免疫力提升,改变了社会个体对待自己、他人、社会的行为方式。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演变成为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社会稳定隐患”。抗击疫情,“心理防疫”也是重要战场。心理战“疫”的全面防控将有力支撑生命救援和物质救援,将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可防止引发衍生、次生心理伤害和群体性事件。

二、疫情应对中社会心理的“危”与“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此次疫情应对中社会心理防控工作的“危”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

1、部分干部存在意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还没有确立“心理防疫”也是抗“疫”重要战场,没有真正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纳入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还存在疏忽大意的侥幸心理,存在重生命救援轻心理救援的想法,认为心理防疫可有可无、作用不大、问题不大等。

2、部分干部存在能力不足问题。《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中要求公务员具备心理调适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9 大能力,但是在基层干部中还存在心理防控的能力短板,主要表现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缺乏、不知道如何抓好心理防控、不会引导民众避免轻信流言的无形压力、无法有效应对非理性的群体性应激反应、无法有效鉴别民众心理失控的社会攻击行为等等。

3、部分干部存在行动迟缓问题。社会心理防控需要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当前基层干部还存在过度恐慌的退缩逃避、过分强调“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应急、在极端自私的社会焦虑和娱乐至死的网络暴力面前行动不作为或乱作为。

4、部分地方存在考核不进账问题。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做法,缺乏分类指导、不注重保护民众隐私等,省级健康平台、心理热线、智慧城市等平台或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需要”现象。

三、加强危机应对中社会心理的“防”与“控”

公共危机中的社会心理防控是一个系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心理防控既要“防”也要“控”,要紧紧依靠心理学基本理论又不能限于心理学领域,既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提升公民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既要强化公共危机时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也要规范媒体危机传播中的自我管理,既要防止危机事件引发民众衍生次生心理危机,也要防止引发生活危机家庭危机,既要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防”的重点在于聚焦在此次疫情危机中社会民众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刺激时,个体的应激反应由于受到社会民众其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性,避免出现认知和行为偏差,比如就“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形成群体性应激反应从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扩散和破坏程度,造成衍生、次生事件,比如基层群众生活必需品缺乏引发恐慌、轻信谣言引发哄抢、经济危机引发社会抗议等;民众面对危急事件和政府应对危机措施时产生程度不同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反应所导致的非理性社会行为,坚决依法处理辱骂殴打一线防控人员的违法行为;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服务载体,为全体民众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调适、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控”重点在于如何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心态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特别是集中做好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实现动态管控;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心理疏导,给予重创家庭和医护群体、干部群体特别关爱,激励干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某些困难时,如何集中化解涉及特殊人群的社会矛盾与实际诉求,及时预警、矫治,最大限度消除涉及特殊人群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六稳”和“六保”工作力度,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进危机应对社会心理防控体系建设的发力点

1、建立智能社会心理防控指导中心。发挥现有省级健康平台指导作用,以市(县)为基本单位,依托各地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建立社会心理防控指导中心,形成卫健委、政法委、宣传部、科协等部门群防群控联动机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运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整合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2、建立防控结合的社会心理三级网络。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依托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联动工作站)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形成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组建优秀的危机心理防控工作团队,建立社会心理专业人才、社会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四类人才库。

结语:

要认识到心理防“疫”也是抗“疫”重要战场,更要在行动层面真正把心理防控作为危机应对重要内容,“防”“控”结合共同构建社会心理安全防护网,区别于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优化重点人群和职业人群的危机心理干预工作,进一步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危机民众心理健康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