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与职业化建设研究

2020-02-10 19:3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作岗位职业化辅导员

李 义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推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与职业化建设提供有效依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只有不断促进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才能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与职业化建设问题

1、辅导员职业素质薄弱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涵盖的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对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当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辅导员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素质教育背景下,当前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高校在进行辅导员选聘过程中,通常对其专业背景缺乏重视度,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则存在不足。由于辅导员教师来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在知识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性。许多辅导员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了解甚微,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处理和解决问题。新阶段高校辅导员通常兼顾几个班级的日常事务,工作内容十分繁琐并且工作量较大,难以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上,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辅导员整体队伍建设,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2、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

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晋升制度、激励机制缺失。并且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将侧重点均放在教学与科研中,导致辅导员工作岗位不仅重视度不足,在高校的地位较低,难以得到尊重和理解,辅导员通常会感受到职业生涯发展受挫,难以在职业岗位中体现出自我价值。同时相比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师而言,辅导员教师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下,却难以在评奖评优、晋级提升等层面与专业课教师相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辅导员对工作岗位的认同感逐渐被削弱,同时也对该工作岗位失去工作积极性。同时,包括许多高校辅导员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仅仅将辅导员工作岗位作为日后提升的跳板,并不认为是终身从事的工作岗位,这样的思想理念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同时在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以及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3、辅导员岗位职责模糊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通常担任多个角色,例如心理咨询师、班主任以及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缺少清晰明确的定位。无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宿舍管理和就业指导,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均需要辅导员管理,辅导员在大量的工作内容中不断转换自身角色,久而久之,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岗位职责的界定开始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发挥正常的职能和作用。与此同时,高校中的其他人员仍然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缺少正确认知,无论学生出现任何问题,均将其划分为辅导员的管理界限。基于学生角度而言,辅导员在心中是万能的角色,遇到任何问题均需要向辅导员求助,如果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回答,则会对辅导员产生误解。学生家长则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必须将学生视为己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辅导员在长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且工作上的付出与回报难以形成正比,导致辅导员教师开始应付工作,缺少工作上的有效创新。

4、辅导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高校给予辅导员教师的晋升制度,通常是运用双线晋升相关政策,然而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体现出辅导员发展的出路狭窄,难以获得良好的上升空间等问题。在辅导员的职称晋升方面,更是难以与专业课教师竞争,名额的限制导致大部分辅导员均无法获得晋升资格。同时,在辅导员的管理制度上同样存在不足,高校并未加强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其中有近一半的辅导员入职后并未参与过任何培训,这与我国教育部对辅导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严重不符。并且针对于辅导员学生管理而言,许多高校的辅导员人数均不足,难以达到1:200 的合理人数配比,辅导员面临着大量的学生工作。此外,针对辅导员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几乎很少高校为辅导员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长期的固化思维开展工作,阻碍了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和职业化建设进程。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与职业化建设策略

1、加强职业认同感培育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基于新时代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各个层次的认知,这是职业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同时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国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出台相关的政策,例如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设立合理化的引进机制和从业标准,为辅导员提高薪资待遇,并不断拓宽晋升空间。并且应加强辅导员的社会引领,使社会大众重新认知辅导员工作岗位,使其在社会领域中占据一席地位,并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可。高校方面同样应革新传统思想观念,对辅导员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的同时,针对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应落实相关的文件政策,并运用有效的手段,促使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使其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工作的成就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身终身发展的事业。辅导员自身而言,则需要转变自身的工作理念,将侧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始终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爱岗敬业。

2、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高校方面应将该标准真正落实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重点培养辅导员教师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铺垫道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相关工作职能界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辅导员专业培训方案等。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和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使其体现出较强的职业能力,构建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高质量辅导员团队。作为辅导员教师本身,应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有充分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将其中的主要内容作为自身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贯彻落实其中对辅导员提出的要求,以此来促进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和专业水平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育,才能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定位辅导员岗位职责

关于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的界定,在能力标准中具有清晰的划分,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辅导员均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身兼教师和干部的身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主要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同时对辅导员工作范围的清晰界定,即包括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创业指导。辅导员教师必须清晰认知自身岗位职责界定,在落实相关工作中始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工作内容。高校方面,应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立足于辅导员工作性质构建工作体系,清晰的划分辅导员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不同职责,保证辅导员在工作中角色的合理变换。并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大力宣传,大力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化建设进程。

4、健全辅导员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应加强辅导员引进机制构建,从源头上把关辅导员的质量,选聘的各个环节公开、公正、透明,选取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水平的教师担任辅导员,通过不断引进优质人才的方式,促进高校辅导员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其次,应针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建立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高校应根据能力标准提出的要求,加强辅导员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脱岗培训等,为辅导员教师制定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辅导员提供外出进修学习以及开拓视野的机会,在不断地交流和学习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加强辅导员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建设,使其与专业课教师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晋升资格,以此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其生活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工作职能,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化建设,不仅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使其在工作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作岗位职业化辅导员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开年珠宝小惊喜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加速职业化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