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再认识
——从学生工作出发

2020-02-10 19:39韩海东孙银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辅导员比赛大学生

韩海东 孙银玉 夏 俊

(1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高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和发展,培养应用型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

“重要”和“做到”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从认知上弥补这一“距离”的最合适角色便是高校辅导员。作为辅导员—学生群体的“知心人”,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等重要职责。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职责中的就业创业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就业创业的理论指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十九大以来,各高校从新时代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出发,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形势,虽然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呈现崭面貌,但依然暴露出需要改进的问题:

1、学生的认知偏差和从众效应

高校学生往往对未来比较茫然,想去尝试,又害怕失败,展现出不够自信、加之自律意识缺乏,如果没有外界干预的话往往会自我选择逃避;与此同时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从重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我们往往会看到,学生群体中有部分个体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或尝试挑战性赛事,但是面对宿舍、好友等群体的不支持、不配合面对舆论或现实往往选择“妥协”的心态。

创新创业类大赛需要踏实钻研、自我学习,同时团队的整体协作又显得尤为重要,对策划案的撰写能力、团队的理解,包容的心态、对市场分析的有效且实际、自身资源和优势的清晰、以及办公软件的应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等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历练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挑战的过程,因此多数高校学生未对此产生清晰地认识。从组队的情况看,依然以宿舍、熟悉的群体为项目团队居多,依然体现出从众和理性思考缺乏的外在表现。

2、高校教师面临创新创业的指导困境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教师未进行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教育,高校不仅要育人,更要“育才”,适合社会创新发展之“才”,虽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的形势开进课堂,但多数学生奔着“学分”的目的,存在着传统的“未来不开公司、何必创新创业”片面的思想,加之成功率低且社会阅历不够,更加降低了学生的热情。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化虽然是学生了解“双创”的重要渠道,但是只做到了“形”在,单单抓住课堂未能很好地起到“实”的目标。上文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及辅导员的工作特性,均提到这一岗位能够将“形”往“实”过渡的极大优势,众所周知辅导员与大学生亦生亦友,最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政策宣贯者、创新创业意识的思想启蒙者、分清“利害”的有效引导者、比赛的有效组织者、项目的可靠指导者。

3、学生提交的作品缺乏科技性和原创性

创新创业比赛的目的,希望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基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借助互联网等新的科技革命成果,迸发出新的科技及生活模式的变迁,通过融资的帮助,做大做强,解决就业、提升全民创新活力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作者近几年的比较发现,多数学生作品更偏向于社会既有成果,如:文创类、旅游服务、出行类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未能有效地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或在既有的项目中发现不足,产生新的创意或完善既有“短板”。

纠其原因概括如下:(1)学科知识的单一化,未能形成有效的学科链,学生往往会学习、会考试,但是接触到实际或因知识的不扎实或因关联知识缺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2)学生依然是从“校园”到“校园”的空间转移,接触社会机会不多,“想当然”或完美主义思想指引创新、创意,考虑项目的可行性自动避免了可能产生的阻力和竞争,“落地性”不强;3.继承原则阻碍了学生的活力,“成功的”项目往往实际运行,毕业后项目依然继承式的流转至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带来的原创性缺失。

二、创新创业比赛并不是目的,而是立足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平台。既要有“形”的措施,也要有“实”的认知和行动。

1、做好思政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思维。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应当不断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完成创新创业,改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短板”。首先:认清比赛的实质目的,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基础上的综合的实质性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积极带领学生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创意比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意意识;其次,做好政策解读,提供相关信息。在校学生由于活动范围局限,对创新创业方面鼓励性的地方及院校鼓励性的支持政策不知、不懂,对此并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及时将创新创业信息通过会议及网络形式让学生知悉创新创业新政策,并引导有想法的大学生尝试比赛、尝试创业,提高作品质量,为创意到创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开展、组织好比赛,做好榜样的宣传,积极组织并让学生们了解创业前辈的创业之路和心理路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合理的组织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生形成创业比赛团队并在过程中时刻关注进展情况,避免“挂名无实”的现象发生。

2、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营造创业氛围

一线辅导员受制于专业限制,专业素质具有局限性,而创新创业又具有综合性特征,需要懂得系统的营销,财务,风险,投资等知识,因此,高校应当为创新创业提供相关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能力水平,也为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氛围,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支持,帮助学生有效进行项目落地,同时树立一批创业典型,积极渲染校园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还需积极整合校内的教育资源,协调学生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在双方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实践活动形成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学生工作实现创业与就业相结合

创业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职责的有效细分和协调,因此创业类比赛与工程技术类比赛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团队合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涉及的知识点广、考察学生团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业实践中实际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能力,绝非“纸上谈兵”。基于比较发现经历过创新创业大赛及实际运行的学生团队,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会简单的“就专业而谈专业”,思维相对活跃,知识面较宽,能够合理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有清晰的认识,通过比赛或锻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同时把闲暇时间放在比赛项目上,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及关联知识的深化,提升自己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对社会的及岗位的认知能力,有利于自身就业能力的培育,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帮助他们从盲目、不自信到慢慢积累创业的信心,增长创业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专业关联的技术素养,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使之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当中。

猜你喜欢
辅导员比赛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选美比赛
大学生之歌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