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吉林开放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 年11 月12 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和开放大学本科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走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其功能与使命给予重新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应充分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除了它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内容外,还有着思想教育的重大功能及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把历史比喻为“教科书”“营养剂”,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②
历史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以古鉴今”,即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为它可以从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指导人们今天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对于当今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特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到19 世纪末,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99 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新中国71 年波澜壮阔的建设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壮丽画卷,体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作为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历各种风浪考验的见证。回顾和学习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可以让国人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老而文明,但到近一百多年前中国落后了,并屡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因而有“百年痛史”的说法,但这部历史留给我们的教益并不比辉煌的古代史留给我们的少。我们为什么会落后?我们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为什么我们最终又能打败敌人而屹立在世界东方? 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发展成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问题都能在纲要课中找到答案。了解祖国,将会更加热爱祖国。中国近现代史一方面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中华儿女的不屈和抗争、探索和奋斗,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中华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现代史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源不断的素材和资源,可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其它科目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能粉碎那种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它能帮助年轻一代真正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使他们更加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拥有把祖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根据。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以丰富的史实、以国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先烈光辉的业绩,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陶冶其高尚情操,鼓励并引导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都接受过完整而系统的基础教育,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还是非常好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也导致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政治信仰困惑、理想信念不牢固,价值取向扭曲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广为扩散,歪曲历史和英雄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等声音不断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扩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没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给历史虚无主义留下了传播的空间和土壤。
纲要课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斗争史,更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建设史;尤其是从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为此,纲要课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课程优势,利用近现代史上令人信服的史实消除人们心中的困惑,通过具体史实和相关历史进程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从而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学会鉴别和评价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效地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今天历史已走入了新时代,但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严重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有些人对我们国家的道路、制度、文化及我们的指导思想产生了怀疑。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使许多人对我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对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置疑,转而钦羡西方国家的体制与制度,向往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自由。但回首过去,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确定的?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切都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找到答案。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同时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史学理论和知识解决所学专业中的有关问题;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答人们心中的困惑,使学习者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这不是口号,不是宣传,而是近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用鲜血写就的答案。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各阶级对中国的出路都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自救,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改良,最后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因而,我们才能知道,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为此,我们理应有道路自信。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让学生知道,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成立了共产党,之后,领导中国人民仅用28 年的时间,就使中国站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为此,我们知道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为此,我们理应有理论自信。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让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虽历经曲折,但经过改革开放,终于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到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今天,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的伟大目标正在实现,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迈进。为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能没有制度自信?
当前面临肆虐全球的疫情,只有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控制疫情的初步胜利。率先实现了经济秩序的恢复和经济的正增长。这一人类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将很快续写入我们的近现代史,载入人类历史的伟大史册中。这将进一步增强和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总之,新时代赋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新的功能与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史对大学生的重要教育作用,要有高度的育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③纲要课既是历史课又是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把握好讲授的度很重要。既不能为历史而历史,只讲历史不与现实相联系,无视其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功能;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将纲要课完全变成了思想政治课,脱离基本的历史史实、罔顾史学的基本规律去谈思想政治,这就将纲要课变成了空洞的政治说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为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应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尊重史学规律的基础上,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在基本的历史教学中引发出思想教育的内在功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12/c_1125223796.htm
②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前进动力[EB/OL].http://www.qstheory.cn/zdwz/2019-09/18/c_1125007957.htm
③桂署钦杨彦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探讨[J].高教论坛,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