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甫《外科理法》疽病论治评析*

2020-02-10 18:13金丽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病因外科部位

★ 金丽(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福州 350122)

享誉福建及东南亚的国医名家、教育家、“近代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1]的吴瑞甫先生(1872―1952),名锡璜,号黼堂,为福建厦门同安县同禾乡石浔村人。吴瑞甫对诊断学、脉学、伤寒学、温热病学、内科学、伤科学、喉科学等中西医学理论、诊疗及卫生管理均颇有识见。一生论著颇富,著有《诊断学讲义》《中西脉学讲义》《伤寒纲要讲义》《四时感证》《中西温热串解》《中西内科学讲义》《删补中风论》《校正圣济总录》《评注陈无择三因方》《伤科要诀》《新订奇验喉证明辨》《卫生学讲义》等几十部医著。吴瑞甫常怀济世之心,对家传医学秘本及民间秘传偶得之本,皆尽力补充、厘定,使之传世。《外科心法》一书,即系1938年,吴瑞甫在尤仙氏秘本的基础上,“删其繁芜,补其阙略”而成[2]前言。《外科心法》从头部、面部始,分部位详论疮、疽、痈、疔、疡、疳、癣、疥、丹毒、走马癀、瘰疬、流注(骨髓炎)、杨梅疮(梅毒)、鹤膝风、瘾疹及恶性肿瘤(乳岩、失荣)等。因临床上除却纯阴寒之性的阴疽病外,疽与痈的论治,常与疔、疳等,一并归入疮类,故下面以疽病为例,探讨其外科辨病求因、部位分类、阴阳辨证及妙用民间验方等的学术特色。

1 外科辨病求因、部位分类与阴阳辨证

外科疽、痈、疔、丹毒等,并非症状或证候,而是病名。《灵枢·痈疽八十一》:“何为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而“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燋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灵枢·痈疽八十一》开创了热盛以成痈、疽,且以病位的浅(脉、皮、肉)与深(肉、筋、骨),以及“五脏不为伤”与否来论治痈与疽的先河。

1.1 外科辨病求因与部位分类相结合 中医外科应重视辨病求因与部位分类相结合。夏少农《中医外科心得》以“邪气因”(风、寒、暑、湿、燥、火、痰、虫、毒、瘀、气滞)与“正气因”(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统括中医外科疮、疽、痈、疔、疡、疳、丹毒等[3]7的病因,即各病名与诸种病因多有关联,病名的命名在于凸显表象或核心病机,而部位分类则用于辨证论治。如丹毒,在头部偏风火,在腰部偏气滞,在腿部偏湿火,但基本病因皆属火邪致病[3]8。痈、疽皆属疮类,无论风火、痰毒、寒凝、湿阻、燥结等所致血气凝滞,病位深入肉、筋、骨,且五脏内伤者,即可谓疽病。吴瑞甫《外科理法》论治疽病,重视辨病审因、部位分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如玉枕疽、牙关疽、锁喉疽、透骨疽、乳疽、肩疽等,治方同中有异,具体见部位分类归纳症候群[3]8,以指导方药加减部分。

1.2 “盖疽最惧毒气内攻”与阴阳辨证 疽分无头疽和有头疽,宋代以后始见有头疽之论,如《卫济宝书》曰:“疽初起如麻豆子大,痒痛抓破如水疮,后渐结瘢痕作瘐,以次皮破窍穴渐如蜂房”[4]。中医有头疽当指西医学的痈,无头疽当指毒深病重的流注、附骨疽(西医学化脓性骨髓炎类)等。无头疽和有头疽,只是表明其表象及偏阴、偏阳证型的不同,疽的核心病因并未改变。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和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论疽病的里程碑式著作[5]。《外科正宗》在《灵枢·痈疽八十一》热盛致血枯津燥,终致五脏内伤的基础上,提升出“五脏毒气内攻”与“治疮全赖脾土”的病因观,且论治疽与痈并非迥异。《外科证治全生集》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纯阴证之阴疽的“寒痰凝滞”病因,其阳和汤、犀黄丸等临床疗效确切[5]。在“痈为阳,疽为阴”[6],然痈亦分阳痈和阴痈,疽亦分阳疽和阴疽,疽与痈的区分在于阴阳属性、病位深浅、病程长短等多因素综合考量的认识上,历代医家与《外科正宗》和《外科证治全生集》均基本一致,常用方为阳和汤、紫元丹、小金丹、犀黄丸等[6]。对于临床常见阴阳虚实错杂之疽病,治疗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吴瑞甫《外科理法》已明言“盖疽最惧毒气内攻”[2]62,并列出预防方——治疽绿豆内托散,以“绿豆粉一两,乳香五钱,灯芯同研和匀,以生甘草煎浓汤调下一钱,时时服之,自无毒气冲心”[2]62,病因认识承绪陈实功《外科正宗》。《外科理法》对半阴半阳之复杂病证的论治也颇有经验,如痈亦有阴证(阴症痈[2]30),而“阳症铁箍散”“阴症铁箍散”“阴阳症铁箍散”分治痈、疽与痈疽皆宜[2]59。又如实属半阴半阳证的乳疽,“生乳晕外乳房上阴面斜胁下边,初起微肿形长,肤色如常,坚硬口渴,甚痛,身发寒热,治法同乳痈”[2]21,及胸部透骨疽,“生两乳间与痈症同,其肿平,按之坚无红,唯骨肉内闷痛,此症因衰弱,肺经多疾所致,治法与透骨痈同”[2]19,皆为明证。至于以虚寒性为主的乳岩(乳岩和乳癖皆属阴疽,乳岩即乳腺癌),早期亦可“不论(乳)疽、乳(岩)”同证治,“初起以白匏叶、洋葱根、韭菜捣盐缚,若脓出亦用白匏叶捣盐缚,或用生桐子、杨梅皮、洋葱捣盐微热敷”[2]22。吴瑞甫《外科理法》论治理念,与《外科正宗》和《外科证治全生集》皆是相通的。

1.3 阴疽的特殊含义 阴疽之命名,相对于阳疽,除标明其虚寒属性外,历代医书尚有一些特殊含义。南北朝外科医著《刘涓子鬼遗方》,以虚寒性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类疾病为广义阴疽,以“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为狭义阴疽[6]。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所论阴疽,“生于右股合缝折纹间”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即是承《刘涓子鬼遗方》之余绪[6]。吴瑞甫《外科理法》之论阴疽,亦有一特殊含义,即“便毒,生阳物蒂处毛内,初起一小粒如疥样,后发肿痛色红,妇人生者则曰阴疽……此症因色欲过度,膀胱经火动所致”[2]36。

2 部位分类归纳症候群,指导方药加减

西汉《五十二病方·睢病》提出痈疽五发,即发背、发脑、发鬓、发眉、发颐,皆指气血为毒邪所阻滞,而发肌肉筋骨间的一类疮肿[4],阴阳属性分别并不明显,而“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4],则予后世以部位分类归纳症候群[3]8,从而指导方药加减的启示。

外科病因与部位密切相关,它不仅昭示着如人体上部、中部、下部易受邪性质的不同,还彰显了中医外科病因认识与经络、脏腑相关的特色及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指导方药加减的优势。如吴瑞甫《外科理法》真人活命汤(炒穿山甲、防风、甘草、乳香、没药、赤芍、白芷、天花粉、(川)贝母、皂刺、陈皮、当归须、金银花、连翘、老酒)[2]68,归足阳明和足厥阴经,主治一切痈疽肿毒初起未消者,故玉枕疽[2]2可用,早期乳痈、乳疽、乳癖等[2]21皆可用。然玉枕疽、乳痈尤重视清热解毒药者,盖分别因于督脉易积热[2]2、乳部属足阳明多气多血之经易化火成脓的理法推导而来[3]12。吴瑞甫《外科理法》还明确指出真人活命汤 应按部位随宜加减用药:“此方若疮生背后加皂刺,在腹加白芷,在四肢加忍冬藤、银花,在颈项半身以上加升麻、桔梗、柴胡,在腰下加牛膝、木瓜、防己,在足底加肉桂,在胸前加瓜蒌仁”[2]68。由部位分类指导方药加减的辨治体系,可由外科拓展至临床各科。

3 重视蒐集民间草药方

吴瑞甫《外科理法》真人活命汤,来自《女科万金方》真人活命饮[7],但其还有一民间草药方版真人活命饮,“鸡骨红、马鞭藤、和尚头草、大红篦麻叶,共绞汁和热酒服”[2]67。玉枕疽,除服真人活命汤加皂刺并用大铁箍散调酒敷外,还可用民间验方:用孵化鸡蛋壳焙干研末搅酒涂,或用蚶壳草、石薯、田马草、芙蓉根、罗南香、五倍子等分,捣烂和鸡蛋清或冬蜜敷[2]2。肩疽,“生肩正中,初起不肿,肤色如常;肩痈初起形圆,渐肿色红而痛。二症均用干黄牛屎煮盐涂即效”[2]23。

4 结语

吴瑞甫《外科理法》论治疽病等外科疾病,重在搜集廉验效方以济世活人,其理法寓于按部位病证分类及方药加减中。如外科痰、毒、瘀病因,夏少农认为“外疡不分阴证阳证,凡结块起核,皮色不变,统归为痰”,“毒分火毒和恶毒,火毒乃火邪结毒成疡,恶毒乃难愈的外疡痼疾或虫兽咬伤之毒”,“外科中凡痈肿结块,均有血瘀存在,宜加和营活血之品,以利消散”[3]5,对此,吴瑞甫喉科《新订奇验喉证明辨》早已明言白喉“痰毒”病原说,“夫病因转寒转热,喉病多有,要在能解除其痰毒,潜化其病原,便得痊可。非深明寒热之原,固属贻误,然仅区区以寒热二字作口头禅,料未必能愈此重病也”[8],且在《外科理法》之通治痰热、瘀血方的真人活命饮中,以及锁喉疽及通治咽喉诸症方中,均多有体现。吴瑞甫《外科理法》,具有浓郁的东南地域医学和民间草药学特色。

猜你喜欢
病因外科部位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