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四个维度

2020-02-10 13:08陈苏谦
关键词:责任感网络空间培育

陈苏谦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强调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并把青少年作为重点群体和关键对象,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1]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强调了青少年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培育是新时代青少年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和履行网络道德责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新时代青少年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拓展学习和加强实践的重要场域。只有具备强烈的网络道德责任感,青少年才能辩证而理性地认识网络,自觉而合理地运用网络,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网民,并在网络中发挥示范效应,做新时代网络道德建设的标杆,推动风清气正网络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空间是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的发源地。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网络秩序建构的滞后性使网络环境纷繁复杂,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受到严峻考验。因此,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应着力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加以把握:以“知”之维强基固本,以“情”之维凝心聚力,以“意”之维锤炼品质,以“行”之维务实践履,构建“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实施机制,从而在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理论基础、动力源泉、心理保障、关键要素等方面取得成效,使新时代青少年真正担负起网络强国的时代使命。

一 以“知”之维强基固本,夯实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理论基础

所谓“知”,即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认识。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L.)充分肯定了道德认知对个体的道德发展的重要性。他的研究证明,“道德判断的存在表明道德发展具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结构成分。尽管动机和情感被包含在道德发展之中,但这些动机和情感的发展主要是以思维模式的改变为中介。”[2]正确的道德认知是道德责任感的前提,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养成起正向导引作用。新时代青少年知责任、知是非、知使命,才能不断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

(一)知责任,认清新时代互联网发展实情和青少年应担负的职责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生态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网络生活需要。但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空间信息巨量叠加、良莠不齐。网络在提供大量正面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网络炸骗、网络造谣、人肉搜索、网络恶意诽谤等道德失范现象,给广大网民尤其是思维活跃但理性鉴别能力有限的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广大青少年不仅是受益者,更是责任人。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3]承担责任是人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属性。作为学习生活的场域、交流互动的平台,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拓展,它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每个网民担责尽责。青少年是网络空间最活跃的网民群体,截至2020年3月,10~3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达61.6%,其网络道德责任状况直接影响网络空间的建设和发展。青少年理应担当起网络道德建设中流砥柱的青春重任,做网络道德责任的践行者,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抵制错误言行,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知是非,明晰新时代网络道德责任判断标准

新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融,多元价值理念彼此交锋。不仅有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话语体系,也存在着“庸俗、低俗、媚俗”等违反公序良俗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噪音杂音。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受到开放多元的网络文化的长期浸染,道德价值取向多元,道德价值观念多样,道德判断标准多变。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空间知是非、把方向、谋共识,提升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是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青少年在扑朔迷离的网络空间明辨是非的度量衡。因此,青少年要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对网络空间多元价值倾向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和批判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引导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错误的网络道德评价,深刻剖析和揭露网络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贬斥假丑恶,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在斗争中明辨是非对错,强化新时代青少年的网络责任担当。

(三)知使命,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新境界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时代,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中国,是新时代互联网的重要使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理念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5]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互联网在给人类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也给人类构成了新的严峻挑战: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犯罪时有发生、个人隐私频遭侵犯,这一切都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上日程,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青少年应在立足自我负责的基础上,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责任理念,把握好新时代互联网发展机遇,发挥青少年在网络建设、网络治理和网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树立法治思维做网络治理体系的践行者,对网络诈骗、暴力和恐怖等违法活动给于坚决抵制;培养高尚情操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以良好的互联网礼仪和礼节展示中国网民的良好形象,主动参与互联网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创新理念投入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研发和应用,创造出全球先进的网络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全球互联网发展展示中国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二 以“情”之维凝心聚力,激发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动力源泉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活动产生的情绪体验。《纲要》特别强调道德情感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1]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情感是主体将道德责任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催化剂,缺乏道德情感滋养的道德责任认知单调而缺乏说服力。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迭代发展,qq、微信、微博、抖音、直播等新媒体百花齐放,给新时代青少年展示自我提供了多样的平台,打破了时空和价值旨趣的局限,使青少年在网络空间能真实展现自我及释放压力,扩大了青少年的互动空间。但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青少年缺乏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真实情感体验,导致部分青少年道德情感淡漠,同情能力弱化、义务感缺失。学校应创设激发情感的情境,以内心体验、情感共鸣为主要内在机制,通过激发共情和共鸣等道德情感来引导信念和行为,在特定的情感场域让认知转化为认同、将意志凝聚为毅力、把行为升华为修为,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责任感。

(一)以共情涵育新时代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责任感

共情,亦称同理心,是道德主体关切他人利益的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反应。爱因斯坦强调:“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疾苦。”[6]阐释了共情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人类情感的激发,使人们在道德实践中能表现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动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信息主旋律凸显正能量,有人传递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日夜奋战的勇敢与坚强;有人传递后勤保障人员日夜值守、不辞劳苦的感动;有人传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因为共情,青少年能在看到坚强时坚定必胜信念,看到感动时心存感恩,看到大爱时兴奋自豪。因为共情,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培育有了更多能量与温度。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7]文化是对青少年的内在情感施加影响的柔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伦理蕴含丰富的共情文化元素,如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等。学校应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厚道德资源激发青少年共情,在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的基础上,激活文化基因,用其中的养分丰富青少年对文化经典中反映正确价值取向、注重责任担当和理性道德的感悟,在共情中获得思想鼓舞和教育,激发其生成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道德责任感。

(二)在交互共识的情感体验中强化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

情感体验是维系社会关系、激发青少年道德责任心理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情感体验使网络空间中素不相识的青少年因共同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选择而相互关联。社会心理学家巴特森(D.Batson)指出,“个体的情感反应既是对自身与他人之间道德关联的确认,也需要通过道德关联加以强化。”因此,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不能单靠个体的力量,而要发挥群体的合力共同推进,要在相互交流基础上形成情感辐射,达成共识。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的关键期,对于情感的归属、价值的选择更为迫切,因此学校应该利用好传播媒介,营造适合青少年抒发情感的校园网平台场域,针对热点事件和时政要闻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求知共鸣中满足青少年情感交流的诉求。同时鼓励青少年积极传播校园正能量,利用手机“拍、传、转、评、赞”,在校园网传播扩散身边的“真善美”,揭露批判身边的“假恶丑”。青少年可通过点赞、点评、关注达到沟通互动、情感共鸣的效果,从而强化责任情感认同。

三 以“意”之维锤炼品质,筑牢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心理保障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道德主体在面对道德矛盾时自觉克服内外困难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是重要的道德心理品质,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万物互联的新时代,网络因其低门槛和强影响的特点而成为多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朽文化也不同程度存在。要引导青少年趋善避恶,抑制不良诱惑和抗拒不道德行为,除了认知引领和情感润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发挥道德意志的调节阀和助推器作用。尽管青少年道德责任认知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道德意志却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波动,这种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的匹配错位会导致青少年出现知行脱节的情形,成为消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力是培育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性教育,激发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内约力

道德自律提倡个体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主动净化自己的灵魂。“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8]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强调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高扬道德主体性。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地位,通过倡导慎独自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内功,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把外在的约束变成内在的自律,把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网络道德责任,自觉成为网络道德责任主体。另一方面,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对于网络的依赖有目共睹,网络不仅是他们精神慰藉的栖息地,也是捍卫他们利益的“武器”。网络空间充满诱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如果缺乏实践体验,就容易在面对诱惑时丧失防御能力。学校应致力于营造一种互相讨论、互相关照、互相评价的体验情境,让青少年拥有更多机会坦陈、审视和评估自己的行为。比如,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信用经济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的校园网贷备受关注,甚至带来了系列负面事件。处理此类问题,学校不应用“堵”,而应代之于“疏”。通过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注重实践教学,邀请专家宣讲、专题访谈的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金钱观、消费观,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用理性控制感性,不断提升意志力,增强责任感。

(二)加强网络条例和法规“他律”作用,增强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外烁力

青少年缺乏互联网规则和法律意识是导致青少年在面对网络诱惑时缺乏底线意志,产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强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力,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营造良好的网络法治环境,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规范约束。必须建立和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道德准则和文明条例,大力培育符合新时代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行为风尚,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网络伦理、网民公约等,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并积极践行,在心里高高筑起网络失范行为的防火墙,增强意志力,提升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执法,严格依法管网治网。“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塑造青少年坚定道德意志既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国家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把网络道德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实现网络空间德法共治,不断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外部约束力。

四 以“行”之维务实践履,落实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关键要素

所谓“行”,即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行为外化。只有将科学认识和理性思维上升到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并积极投身行动,才是责任感培育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基于实践的伦理观,“实践不仅是一切伦理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道德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而实践这一基础性环节,正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9]这一观点说明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还能够改造世界。新时代催生新实践,互联网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青少年网络行为不再满足于获取资料、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传统目的,云端上课、线上消费、在线兼职等成为青少年的新需求。伴随着青少年对网络的日趋依赖,网络失信、网络学术不端、网络暴力和网络色情和其他网络不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成为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落脚点。

(一)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网络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网络空间是青少年的精神家园,要引导青少年在安全意识、网络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育塑造,使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养成有一个良好的行为模式。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向上向善的网络行为习惯。“要进入理性的殿堂,必须经过习惯的广场”,学校要引导青少年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自觉抵制和举报网络不良信息,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能识别网络安全问题和应对网络安全风险,坚决捍卫网络空间主权,积极维护网络生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网络强国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制定奖罚分明的网络行为激励机制引导青少年趋善避恶。学校可制定青少年网络行为准则公约,将青少年在网络道德行为表现纳入学生综合测评,表彰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的优秀网络道德行为,树立网络道德行为示范标杆。同时,对不良的网络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网民,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责任感。

(二)拓展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网络道德行为实践形式

新时代,网络放大了人的生存和活动空间,也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载体。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参与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纲要》指出:“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诚信作为现实社会的美德,也是网络文化的道德基础。网络互动中的诚信与否,决定了信息内容的真假、行为后果的善恶及网络生态的优劣,学校要以校园网络为依托开辟多样化的网络诚信监督平台,如“辟谣联盟”“打假网站”等,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诚信生态建设和维护,主动建立诚信价值观,自觉开辟诚信净土,守护网络美好家园。另一方面,探索和创新网络道德实践新模式。学校要加强和互联网公益组织合作,为青少年实施网络道德行为提供新平台。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公益道德的实践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平台,如“互联网+公益”“互联网+解救拐卖儿童”“互联网+捐赠”的网络公益模式,学校要立足青少年实际,设计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网络公益和网络慈善活动,让充满正能量的各种孝举善行、人间大爱充盈网络空间,引导青少年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参与道德实践,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并在实践活动中巩固网络道德责任感。

猜你喜欢
责任感网络空间培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