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20-02-07 05:35黄尧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解决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论文分析了“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简单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聯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第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的大量负面信息呈现出传播迅速、影响广泛、难以控制等态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考验。各种负面新闻、片面报道、色情信息、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反社会的行为充斥网络空间,时刻在挑战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在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带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为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敲响了警钟。

第二,虚拟空间产生心理危机。基于互联网拓展出来的各种通讯技术与数字平台,具有强大而即时的沟通功能,它在扩展大学生社会交往形式的同时,却无形中削弱了学生之间的现实交往能力。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甚至还可以成为某方面的“网红”,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现实生活中却羞于表达、不善言辞。大学生一旦失去了现实的情感交流体验,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实际交往能力。有的大学生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价值自身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压抑无法排解,遂逐渐变得愤世嫉俗甚至心理扭曲,良好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的权威被弱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各种游戏软件、社交软件、视频软件等,通过手机、ipad、surface 等移动终端设备展现出来,转移大学生接受课堂教育的目光。就算是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随时登录网络,进行聊天、炒股、看小说、打游戏等,不仅降低了课堂教育的质量,而且有的甚至还利用这种隐蔽性进行考试作弊,损害自身的诚信度。较之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关注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信息,涉猎碎片化的知识、关注毫无意义的八卦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的权威无疑会被明显减弱。

第四,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化。网络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社会交往载体,大学生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自然成为利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在每天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普遍通过QQ空间、微博主页、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以商业利益推动的“互联网+”技术,使得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实现挣钱的目的,这难免会介入非法传播虚假信息的歧途。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支撑的诸多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使大学生接受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由现实的具体空间走向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本身的工作开展更具复杂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成果网络联动活动

第一,在微信小程序或者思政app学习的内容上,可以制定内容积分形式形成好友排行榜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情。

第二,开展大学生自教育成果网络联动活动,不断在各个环节上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在知识、认知层面上都可以带给大学生更多的自我认识能力,提高自身全面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在网上直播课程平台进行学习过程弹幕的数据采集并产生公开的学习过程数据,将学习过程透明化、实体化。

第四,通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进行综合考核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评价,将互联网的隐匿性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教育者在传统的考核之中经常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对于较为熟悉的学生而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而造成考核分数的不公平性。

(二)加强心理咨询网站建设

首先,从大学生的心理调查入手,寻找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运用网络提供的变脸,掌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形成和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印象因素、发展规律,从而采取更加适应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积极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的互相协调,最终为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网上板块。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讨论,着重进行网络心理干预活动、网恋的正确引导、网络安全与规范的调控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的教育,是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思想交流与社会交往。比如,可以尝试相关视频,配之以丰富的音乐、动漫、影视,增强这一教育活动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再次,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走向进行跟踪调查,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规范性,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得到关注,从而被积极地加以引导解决。这在塑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方面具有微妙的作用,能够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具有实际的心理需求。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

教师要主动接触和了解“互联网+”的本质和内涵,掌握相关知识和软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在不影响自身专业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技术,改变定时思维,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平等地对话,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惧怕教师,双方能够和平、愉悦的沟通、交流,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世界。年轻教师最近几年都养成了在网络上与学生沟通的习惯,因为互联网可以让教师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布教学任务,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教学效果有所保证,学生隔着网络也更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师生感情升温迅速。引导教师形成“互联网+”思维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必由之路,要让教师不仅能够娴熟的运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还能发挥它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黄尧(1998-12),男,云南云县人,傣族,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