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洁
【摘要】目的:探究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开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课题选取的42例客观对象,均为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划分小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組实施集中护理管理模式。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焦虑及抑郁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开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Methods: 42 objective subjec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were all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receiv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elf-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t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nursing of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Key words]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cardiac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R3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1-231-01
心肺复苏作为心脏骤停主要抢救方式,于心脏骤停发病后5min内,及时予以抢救干预,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完善,临床对心肺复苏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心肺复苏开展的有效性,探究最佳适配的护理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课题选取的42例客观对象,均为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我院接受治疗心脏骤停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划分小组,研究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岁~86岁,中位年龄(46.85±1.95)岁,其中心律失常患者6例,心力衰竭患者9例;心肌梗死患者6例;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岁~88岁,中位年龄(47.01±2.01)岁,其中心律失常患者5例,心力衰竭患者10例;心肌梗死患者6例;客观对2组患者入组资料行客观比对,提示差异均衡(P>0.05)。
1.2 方法
对照组2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予以患者急救护理干预,快速予以患者呼吸机、除颤、降低颅内压等抢救措施,予以序贯疗法实施气管插管,指导患者仰卧位,对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确保呼吸通畅;及时予以患者胸外按压干预;加强对患者心理因素的干预,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其诊治配合度;予以患者舒适的治疗环境,确保病房安静、安全、整洁;予以患者心电监护,建议间隔2h进行一次心电监护观察,若发现传导阻滞、心肺骤停、室性早搏等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予以治疗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加重大脑损伤。研究组患者开展集中护理干预,预先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用对应等级的护理人员实施上述常规护理管理,并完善监管制度,将服务的患者集中于特制病房内进行统一化管理;开展小组护理模式,明确患者转归情况[1-2]。
1.3 评价标准
(1)统计并比对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指标差异。
(2)借助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为评估依据,对护理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波动。
(3)统计比对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期間继发不良反应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反应迟钝、抽搐、记忆力减退等。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进行所得数据客观分析,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对
护理前,比对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及心率等指标,提示差异均衡(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提示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情绪自评分比对
护理前,比对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自评分,提示差异均衡(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提示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比对:对照组护理期间,2例患者表现反应迟钝,2例患者继发抽搐,2例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发生率28.57%;研究组护理期间,1例患者继发抽搐,1例患者表现记忆力减退,发生率9.52%,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为临床危重表现,发病一般较急,危险程度较高,发病后以心脏停止为主要病理表现,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全身各组织脏器供血停止或相对不足,于短时间内导致机体重要组织及器官继发不可逆性的损害,若没有及时给予治疗干预,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情况的发生。临床导致心脏骤停的因素较多,临床依据发病机制不同,将其分为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及心源性心脏骤停,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期无显著先兆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临床早期症状无显著特异性,早期诊断难度较大[3]。
临床依据心脏骤停的病理特征,多采用心肺复苏进行干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基础生命支持、脑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等措施[4]。基础生命支持主要于发病后予以患者及时抢救,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机体大脑及重要器官组织缺氧及缺血等情况,降低心脏及大脑损伤,予以患者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开放气道等措施。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借助药物及医疗器械,于基础通气及循环的模式上开展深入治疗,主要包括护理支持、气道控制及心脏电击等措施。予以患者大脑复苏,促使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5]。
由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临床诊治较为危重,临床对诊治及时性及有效性要求较高,需于心肺复苏期间,辅以有效的护理管理,加强疾病专科宣教及心理干预,提高患者诊治依从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情绪对抢救疗效的影响,确保临床抢救效果最大化[6]。
本研究表明,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焦虑及抑郁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开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亚南,蒋培余,金静芬等.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74-277.
[2] 杨楠,王咏梅.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8):185-186.
[3] 陈金玲,黄秀峰.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8,40(5):781-783.
[4] 邓玉英,苏宇虹.强化规范心肺复苏术在急诊猝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0):148-150.
[5] 董洋.手术室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自觉症状、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6):2546-2549.
[6] 韩君.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6,3(1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