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与途径

2020-02-06 03:52杨光宋艳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光 宋艳军

摘 要: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手工制作经久不衰,且越来越得到世人的重视,由鱼皮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品种多样,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但由于掌握该项手工技術的传承人由于年老而逐一故去,因此传承和推介赫哲族鱼皮技艺成为紧迫的工作。而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无论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都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高职工艺类专业的课堂,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已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工艺类专业课程,而是一种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教育传递的责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工艺类;赫哲族;鱼皮技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1.088

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

1.1 符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教育的优质资源”,“当前,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并可以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而今技能技术型人才的未来需求更加侧重于技能方向的地域性、特色性;技能程度上的精细化、专业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传承、教育倾向,比较容易实现教、学、用一条龙。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技艺,从传承人积极推广教学、展览馆展出作品、科研人员投入开发到市场上作为旅游产品的热销,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且充分解决高职工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等职业相关专业如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2 符合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要求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对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由于经济水平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已经扩大到世界的范围,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这些濒危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处于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且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内容民族性强,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性。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不现实的,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来加入到此工作中去,而在广大的高职院校进行宣扬、推广和学习就是其有效的方式之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处在永久性破坏,甚至消亡的处境之中,因此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面临的当务之急。而以往那种由师傅带领徒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保护和推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广泛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

因此,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仅是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目标要求,而且也符合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介的目的。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负有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1.3 符合国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育要求

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使高职学生直接接触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但能够很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建设家乡、服务人民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能够充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致和爱好,挖掘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性和审美观,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诠释与升华相结合。

早在2003年,国家教委就曾在部分小学校、中学校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尝试。如“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全国蒲公英行动”,这一系列行动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合适的形式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适宜,既具备成熟的审美意识,也确立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热忱,因此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课堂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现双赢的目的。

因此,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专业课堂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必要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应遵循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将适合教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了保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步骤、更科学地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应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2.1 开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就是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人才。既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又要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效益。因此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要充分体现国家、社会、个人的三者的关系,达到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进行推进。精心挑选具有地域性、趣味性、知识性、典型性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分步骤、渐序地穿插在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之中。

2.2 编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

赫哲族鱼皮技艺源远流长,其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每一步都需要熟练掌握,即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有必要编写相关的教材加以整理采用。

在旧中国的赫哲族地区由于缺衣少棉,衣服、帽子和装饰品几乎全部都是用鱼皮来制作的。因此当时几乎每家赫哲族的成年妇女都具备鱼皮制作加工的技术。直至20世纪中期的赫哲族社会,随着商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棉布逐渐开始代替鱼皮作为衣帽、饰品的主要材料,致使鱼皮传统技艺也逐渐走向失传。

鉴于鱼皮技艺传承人多为年岁较长、身体欠佳、普通话稍逊等原因,越来越不适合田野采访的工作,因此应该把这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用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更好地加以传承和推广,而其采用的途径就是编写教材作为课程教学加以推行。

2.3 搭建校园内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办学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关注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为了更好地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中,应搭建校园内外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介的信息平台。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种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在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可根据鱼皮技艺课程的特点和实训要求,采用鱼皮手工产品个体分析、鱼皮传承人模拟演示、学生分组练习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熟悉鱼皮加工制作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鱼皮技艺的掌握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也逐渐由他媒体转向自媒体,每位公民都可称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为建立高效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造就了新的平台。如鱼皮文化传承人可通过微信、微博、QQ等远程视频来指导鱼皮技艺、传播鱼皮文化、宣传鱼皮手工艺品,吸引学生关注和学习。

高职院校除可利用校园内外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技术管理外,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直接同鱼皮手工技艺传承人进行探讨与交流;尤其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从文化生活的内容到文化的表达方式,娱乐化已经深深打下了坚实的烙印,而媚俗化、符号化生存是对新媒体时代人类文化泛娱乐化的印证”,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新媒体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4 创立相关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为了更好地引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职课堂,在高职院校内可因地制宜,创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品陈列馆,如建立鱼皮文化陈列馆。在陈列馆内展现的不仅有鱼皮技艺传承人的手工制品如鱼皮上衣、裤子帽子、手套、鞋子、老艺术家的鱼皮画、鱼皮生活日用品等,还展示师生临摹、仿制、创作的鱼皮手工制作佳品。此外,该陈列馆可播放鱼皮手工制作的录影资料,以备学习之用。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陈列馆可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参观手工艺品受到艺术熏陶,得到艺术感染;另一方面当看到高年级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制作出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的佳作后,无形中增强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信心和兴趣。

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购买力,因此陈列馆可对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手工艺品的贸易市场。精美的手工艺品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结合,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的。只要我们能够认清当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困境,厘清背后的缘由,寻找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思考解决新形势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走进高职院校的新思路、新方法,就能够依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及現实需要而灵活变化,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永恒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6,(16):110.

[2]赵继学,陈鸿俊.高职艺术院校传承手工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艺术教育,2013,(8):59.

[3]何华征.新媒体时代的娱乐文化及其生存论警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6,(01):7.

猜你喜欢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现状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研究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