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疾控中心办公室)
2020 年,北京市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的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预计到2025年,北京将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有医、护、药、检等专业人士,还有账务、行政等围绕支持相关工作。那么,医务社会工作是个什么工作?仔细研读相关新闻后,不难发现这个工作简单来说类似于购物时的“客服”,帮助患者在诊疗前(售前)理解沟通诊疗方案,于诊疗后(售后)提供心理帮辅、出院安置、医养结合等医务服务。当然,医务社会工作比客服工作的工作内容更为广泛和繁复,这需要具备医疗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更多的耐心等多种能力来支持。此类工作如果能切实落实,将极大地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优化患者诊疗体验。毕竟现行医患矛盾大多来源于沟通不畅、医患认知差异等问题。
“排队两小时,就诊5分钟”深受患者诟病,医护人员其实也深受其扰。当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沟通工作大多都被压在临床医护人员身上,而过于繁重的专业性工作就已让医护工作者焦头烂额,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良好的沟通、安慰、医养知识科普等工作。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以及患者诊疗体验和后期的养护效果等,导致众多医患矛盾产生,影响社会和谐。
就以“医疗售后”来说,虽然医院有“就医回访”这项工作要求,但是在现实中此项工作很难达到合格标准。有的医护人员具备高超的医疗业务能力,却不一定有高明的沟通能力,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化沟通技巧,与患者一一仔细讲,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把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让医务社会工作者去完成诊疗知识解释、预防养护知识普及,以及医疗社会救助等诸多沟通安置工作,就可以把医护人员解放到专业性工作中去,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和诊疗安置。由此来看,医务社会工作者将成为医患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的桥梁,是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这个新型工作职位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推行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可谓迫在眉睫。当然,要发展一个新兴职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没有现成的实践模式可供套用。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相关医疗机构等多方支持,互相配合、结合实践、创新探索、勇于接纳,共同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从而让这一职业更好地适应公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