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全球第三大发病和死亡的病因,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脑中风,全面了解脑卒中对提供及早防治和良好预后至关重要。
文·王小衡(湖南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典型病例
退休工人张大爷年过古稀,既往有冠心病史,但无高血压病史。初夏的一天,张大爷早晨起床时感觉左侧肢体麻木,还可以自行上厕所,回至卧室时因下肢无力摔倒,头部碰到墙壁。家属急送附近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数小时后在本院做头颅CT结果证实为右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属于缺血性中风型。经住院治疗三周,张大爷病情好转出院。
医生解析
在我国脑卒中患者中,像张大爷这样的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大约占到80%以上,75%的患者会死亡或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缺血性中风发生于血凝块阻塞脑动脉,中断了脑部的血液供应,这通常是动脉胆固醇堆积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供应区脑细胞坏死。
脑卒中患者绝大多数是清晨起床时发现的,猝发时间多在下半夜。患者常常睡前还是行动自如,醒后却半身不遂。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的意识不清,言语不清和定向力障碍;突然出现阶段面部、四肢、特别是一侧肢体的麻木、无力。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典型病例
退休教师刘奶奶原有高血压病史二十多年,一直在服降压药治疗。年过7旬后常与邻居们在一起玩,不知不觉地爱上打麻将,尽管来点“小意思”,每天玩上5~6小时,前不久在一次麻将桌上,刘奶奶因“双满贯”高兴过度,突然倒在麻将桌上,昏迷不醒。急送附近市一人民医院,经头颅CT检查,最后确定为脑溢血,经医生全力抢救24小时无效后死亡。
医生解析
提起脑溢血,人们并不陌生,医学上称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缘与脑内和脑周围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内(约占80%),少数发生在脑干和小脑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首要疾病,也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溢血最常见的病因,其诱因为剧烈运动、便秘、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本病主要症状分两型:1、全脑症状,突然出现的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反复呕吐、面色潮红、呼吸有鼾声、嗜睡并很快进入深昏迷;2、局灶症状,突然出现的眩晕、行走困难、面瘫、舌瘫、失语和感觉障碍;突然出现的单眼或双眼视觉障碍。重症脑溢血患者如不及时送医院抢救,致死致残率都很高。
临床上,像刘奶奶这样有高血压病史,或者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在气温骤降或情绪激动、紧张、失眠、过度劳动、大便用力等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神志不清、呼吸声大、口齿不清、口角歪斜、一侧上下肢瘫痪的,家属就应该想到是突发脑出血。
临床治疗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溶栓治疗使血流再通,有望挽救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可显著降低发生瘫痪、失语等严重后遗症的概率。此外,目前国际上提倡新的支架取栓治疗手段,即通过大腿切口将取栓支架送进血管,到达卒中发病的大脑,移除血栓斑块,使血管再通。这一新技术最长可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6到8小时,特别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危重患者。与出血性脑卒中比较,本病预后相对较好,后遗症少些。
文·王小衡(湖南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快速识别中老年人是否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很简单,目前国际上常用“FAST”口诀:
F(Face脸) 让患者微笑;若脸部一侧可能发生面瘫,患者无法微笑,嘴巴或眼睛下垂。A(Arm手臂)举起双臂,并维持些时间;疑似卒中患者无法顺利举起单手或双手,或者单手或双手无力、麻木而动弹不得。S(Speech说话)连贯说短句。患者无法流利对答或说话含糊不清,尽管处于清醒状态,却无法说话。T(Time时间)如果发现上述三条中的一条或多条症状,则表示有脑卒中的可能。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立刻将患者送往附近大医院救治。
除此之外,缺血性脑卒中还有如下征兆:
1一半身体突然发麻、乏力。比如手拿不住东西,脚软没力气;2两眼发黑持续一段时间;3失去平衡,走不稳;4喝水或吃东西突然呛得厉害; 5一只眼睛看不见,重影或看不全; 6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
现已公认,缺血性中风发作后的4.5小时是医学上所说的“急救黄金时间窗”,只有在这个时间窗内做到分秒必争,要尽快抓紧时间到达医院就诊,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留下残疾甚至是死亡。
在家中,亲属怀疑脑溢血时,正确地现场处置可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第一步,家属应立即拨打大医院“120”急救电话,讲清患者年龄和性别,事发地点、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并将患者病情——是否头痛、呕吐、昏迷、有没有摔伤等准确地报告“120”医生;
第二步,家属须克制自己的情绪,从容应对突发情况,亲属将患者平托在木板床上,抽去枕头,头部抬高15°~30°,头后仰,防止患者的呕吐物堵塞气道。最好的办法是让患者的头转向右侧,这样呕吐物就很方便他从口腔流出来,使气道保持通畅。减少声、光对患者的刺激,最好有专人负责保护患者头部,不需垫枕头,并要盖上棉毯以保暖;避免头部活动加重出血,也可避免患者发生坠床。然后,解开患者的衣领、钮扣和裤带等,并用纱布将患者舌头包住拉出,以防抽搐发作咬伤舌头;
第三步,对患者施行头部物理降温(冷敷),把碎冰块儿装在塑料袋中,扎紧后敷于患者颈部、枕部、头顶及前额,(两者之间用薄布相隔),冰块儿融化后要及时更新;亦可用冰袋或一块冷湿毛巾置于患者的前额,还可用冰箱中的冷冻食品以及雪糕、冰棒替代。这样做,其目的是快速止血和降低颅内压,也就降低了脑出血对患者大脑的伤害,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救护车到达前,现场人员不可盲目搬动病人或翻动身体;同时注意尽量减少光、声的刺激;患者身边必须有专人看管,防止因躁动而坠床;当救护车到达后,须在随车医生指导下,搬运病人要力求平稳、动作轻柔,可由3~4个急救者同时抱起病人,移动头部要轻、慢、稳,平放于车床上;运送途中病人头部朝向车头,并注意防震。躁动不安的病人须防止坠落。救护车的车速要求慢而稳,防车辆颠簸而加重病情,路途中护理人员尚需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和脉搏等变化,以最快的速度(急救的黄金时间在2小时内)直接送达市内大医院抢救治疗,以挽救生命。
文·张健
指导专家·李子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
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出血”)两类,其中脑梗塞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通常是在睡眠或早晨醒来时发生;脑出血多由血管破裂所致,通常是动态下发病,比如高血压患者突然情绪激动。而卒中的发生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中,短暂性脑缺血,俗称“小中风”。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11%的人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小中风。美国布朗大学阿尔珀特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主任唐纳德·伊斯顿研究发现,在发生小中风后3个月内,有10%~15%的人会发生中风,且半数在48小时内发生。所以建议患者应像重视大中风(脑卒中)一样,把小中风作为急诊处理,这是预防大中风发生的黄金时机。
近些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呈年轻化趋势。一次卒中相当于身体的一次大地震,卒中突发会使身体这栋大厦瞬间遭受强烈破坏,带来偏瘫、失明、死亡等严重后果。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特别容易二次发病,每复发一次便加重一次,直至死亡。中国城市急诊脑卒中登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因脑卒中入院的患者中,41.5%为复发患者。
诱发脑卒中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归为三类。
遗传、年龄、性别和种族等不可控因素。比如,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的脑卒中患者发病率更高。
不良生活习惯。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在影响人的健康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抽烟喝酒、久坐不动、暴饮暴食、油盐超标等坏习惯会加速血管损伤,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各种慢性病。
慢性病。“三高”、心脏病(房颤、心梗)等慢性病人群都是卒中的“后备军”。反过来,如果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得好就会延缓,甚至阻止脑卒中的发生。
不少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觉得静养更有利于恢复,但事实上,缺乏运动却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运动反而是心脑血管病的一种“治疗药物”,患者应有章法地多活动。
运动不仅能预防大部分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来说,还能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欧洲心脏病学会建议,身体健康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两者等效组合。身体“耐受”后,可逐渐将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加到300分钟/周,或高强度有氧运动增至150分钟/周。运动项目可选择慢走、慢跑、游泳等,如果辅以肌肉强化训练,效果更佳。
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前3个月是黄金康复期,且康复治疗是目前除早期筛查、溶栓之外的第三大有效治疗手段。由于患者发病前往往存在运动量不足、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发病后又缺乏运动,骨骼肌、心血管系统等发生改变,心肺功能、运动耐力进一步下降,往往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心肺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心肺训练项目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首选,避免需要迅速变换体位的运动,尤其是从卧位到直立位的转换。心肺运动训练起始阶段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适应后可逐渐延长至20~60分钟/次,不宜超过90分钟/次。运动前应有5~10分钟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至少放松运动5分钟。训练方案上,建议以体力消耗不太大的运动为主,比如四肢联动训练,用上肢带动下肢,健侧带动患侧,一肢带动三肢,每周训练6天,每次20~30分钟。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是否有明显的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面色苍白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反应要马上停止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计划。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及规范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很多人在出现一些轻微脑卒中症状后,不能正确识别,往往认为这些轻微症状能扛过去,因此延误就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控制脑卒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脑卒中虽然来势凶猛,但可防可控,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血压不波动
高血压是卒中发生的首位危险因素,我国脑卒中患者中有53%归因于高血压。研究显示,血压波动越大,脑卒中风险越高,所以要想防控卒中,血压平稳是关键。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2014版《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的目标血压应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目标血压为130/80毫米汞柱以下。患者日常应做到少吃盐,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防止血压快速升高,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减药或停药,否则容易引起血压反弹,增加脑卒中风险。
烟草不要动
吸烟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促使斑块形成,且吸烟年龄越早,对心脑血管的危害越大。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卒中风险会增加2倍,因此应彻底戒烟。
“三高”饮食不乱动
目前,国人饮食普遍存在红肉吃太多、蔬果摄入不足、油盐糖摄入过多等问题,还有些人过量饮酒甚至酗酒,这些都会进一步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预防脑卒中,尤其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饮食要低盐低脂低糖,少吃动物内脏,多吃果蔬。研究表明,如果能坚持低盐低脂的地中海饮食模式,可将脑卒中风险降低30%。
情绪不激动
情绪激动,一方面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管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会对血管造成损害,甚至让脆弱的血管破裂,引发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研究显示,生气、情绪激动会让脑卒中风险增加3倍。另一方面,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达40%~50%,容易表现出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管理好情绪对防治脑卒中复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