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宁海平调传承发展之路

2020-02-04 07:54友燕玲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宁海曲牌剧种

友燕玲

宁海平调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宁波本土戏曲剧种,其以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剧种优势,在宁波地区,乃至浙江省内都曾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变革的当代,剧种的这种立身优势,反成为其今日传承发展之束缚。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海平调剧种当前的生存发展状况堪忧。剧目少、演员少、剧团影响力逐渐减弱,严重制约了宁海平调的传承发展。当下,平调要走出困境,必须对剧种重做价值认定,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并寻找到未来发展活力,最后,合政府、民间、社会等各方之力对宁海平调进行抢救、扶持和保护。

认清本源是做好传承的基础

发展至今,应该让更多人全面认识宁海平调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包括音乐、表演和整体呈现风格)以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清“来路”,才能明晰“去路”。

学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遍带有记忆价值、传承价值、审美价值、基因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只有重新认识宁海平调的记忆价值、传承价值和基因价值,才能准确考量它对宁海、宁波乃至浙江的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记忆价值。有记忆,才能正确把握现状和未来。宁海平调的记忆价值在于它记录了宁海地区人民认识美、创作美的历史过程,记录了台州文化和宁波文化的交流融合。从剧种整体呈现风貌上看,宁海民性中体现的“台州式硬气”,鲜明地烙印在宁海平调的剧种精神内涵里。从剧种的历史看,宁海平调的形成记录了当时宁海一带戏曲剧种交流融合的一种历史过程。“宁海平调的源流,一般认为出自新昌、嵊州一带的调腔,为调腔在宁海一带的支派。”平调老艺人刘增道、周明礼、杨先达等人曾说,“平调传自宁波的‘五公座(指清光绪年间五个有名的甬昆戏班)。”甬昆老艺人王长寿则说:“甬昆掺演当地的戏班演出,这些地方调腔盛行,甬昆艺人便学会了许多调腔戏,作为自己的上演剧目。”有的艺人说,“平调出于新昌三坑班”,实来自调腔。从剧种的艺术特征来看,宁海平调是不同声腔剧种交流融合的产物,它的音乐体系一方面属于高腔系统,深受新昌高腔、台州高腔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音乐形式是曲牌连缀,印证了老艺人回忆所言,其曾受甬昆音乐的影响。

第二,传承价值。宁海平调剧种在艺术特征、留存剧目以及演出习俗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宁海地域文化精神的缩影。宁海平调传统剧目有100余部,代表作品为“前十八”“后十八”组成的36本大戏。这些剧本的主题重家庭伦理、道德教化,集中体现出的崇尚气节、注重操守,是宁海地域传统文化精神,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宁海平调展示传统的表演技艺,传承的是剧种独有的艺术技能和艺术观念。尤其是在甬昆消亡的历史背景下,宁海平调大量保存了甬昆的曲牌、唱法以及表演程式。宁海平调在明清之际有曲牌300多支,现存70余支,26支为南昆曲牌。它的传承实际是对甬昆遗迹的传承,是带着历史使命的传承。

第三,基因价值。基因价值构建于前两种价值之上。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门类,宁海平调的基因价值在于它以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成为宁海,甚至宁波地域文化的文化基因,以其特殊性成为构建宁波文化多元性的重要基因。解码宁海平调这一基因就是解码宁波地域文化,它关于历史的、艺术的、音乐的、民俗的元素等都是各类相应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时它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演出历史等,都成为研究甬昆、研究文化和地域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宁海平调有认识历史的作用,是一种“活态”的历史载体;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一种美的创造和凝聚;作为文化基因,它是构建文化多样性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看清问题是找准出路的保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生于2006年。十多年来,各地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项目本身经济价值薄弱,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是当前非遗保护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标准和正确的指引。宁海平调的非遗保护就是一典型例子,“重申报、轻保护”带来了传承保护上的问题。

宁海平调的非遗保护尚缺乏全面认知。宁海平调被长期定位为宁海的文化招牌,尤其当只用绝技吸引关注,用一棵树代替一片森林时,对其开展的保护措施就会有偏差。当前,很多人都以为宁海平调就是耍牙。一方面,宁海平调保留至今的一出剧目《金莲斩蛟》,其中主要人物恶霸李蛟龙需运用耍牙绝技来塑造。戏因有绝技而保留,绝技因戏保留而流传,这本是一种良性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宁海平调只演《金莲斩蛟》、只展示耍牙,耍牙成了宁海平调的代名词。另一方面,过度推崇耍牙造成了焦点错位。尤其电视栏目《中国达人秀》把耍牙带入全国视野后,大众关注点只停留在耍牙技艺之难和传承之难,很少会注意到承载这门技艺的传统戏曲。本意是通过耍牙推介宁海平调,但当耍牙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大过了剧种本身,人们就没法用整体的意识去关注宁海平调。然而,只展示或传承耍牙,并非对宁海平调的非遗保护。

宁海平调传承发展的瓶颈在于传承人才的断层,主要是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宁海平调剧团的表演人才曾是宁波地区戏曲专业院团中实力最强的,以男女合演、文武并重为特色。演员的断层主要由历史原因造成。“文化大革命”后期,剧团一部分优秀演员被抽调至宁波排演京剧《沙家浜》,随后留在宁波京剧团,由此折损了宁海平调剧团演员的整体实力。1983年,剧团挂牌宁海县越剧团(文件规定可兼演平调,但实际造成了全面停演),则全面切断了宁海平调传承谱系。人才断层带来了传承的断层,目前宁海平调尚有传承的唯耍牙而已,其他行当的表演均已不见原始本色。

音乐是一个戏曲剧种的灵魂,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以方言和方言影响下形成的音乐系统为最重要的区分标志。宁海平调的传统音乐属于高腔系统,采用曲牌连缀的形式演唱,一方面使剧种形成了高昂激越又不失平和柔緩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曲牌体的音乐模式束缚了宁海平调剧目的音乐创作。曲牌体音乐的创作者要兼具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学的功底,同时宁海平调曲牌又有其自身特点,若缺乏这两方面的素养,即难以胜任宁海平调音乐创作工作。宁海平调20世纪六十年代的创作繁荣,得益于剧团有两位扎根传统的作曲家——邬汝励和黄永清。邬汝励跟随老艺人进行传统曲牌记谱工作,黄永清则常年跟随剧团演出。长年累月,曲牌成为他们最深刻的记忆,曲牌演唱张口就来,唱腔韵味十足。目前,其中一位与世长辞,另一位也进入耄耋之年,宁海平调唱腔创作后继乏人。

外部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首先是上演剧目缺乏。剧目是一个剧种保持活力的基础,剧目缺乏等同于人被捆绑住了手脚,无法施展。自2011年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成立以来,仅有三部大戏问世,其中《金莲斩蛟》《白雀寺》由传统戏整理改编而成,《葛洪》为新编原创剧目。而宁海平调发展史上约有100多种传统戏,但多半失传,仅存的“前后十八”,均为口述整理剧本,上演性不强。目前可直接上演的剧目也仅有上文提到的三部和为数不多的折子戏。其次是传统风貌遗失,体现在剧目的整体呈现、音乐唱腔和表演三方面。就目前可见的三出剧目而言,总体呈现出宁海平调越剧化的倾向。这是受目前剧团“一块牌子、两个剧种”体制的影响所致。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前身为宁海县越剧团,演员大多数是越剧表演出身,直接导致了唱腔和表演的越剧化。

定位准确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要破解宁海平调目前生存发展的危机,关键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而言,何以立身?是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代代相传的事物,或经历延传而持久存在的事物,有同一性、持续性、规范性和变迁性等。丢开传统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同时,传统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活的现实”渗透到传统中,用当代精神去激活传统,才能保持传统的持续性延传。对宁海平调来说,首先要恢复传统,这是基础。其次,得激活传统,这是动力。

第一,恢复传统。宁海平调要展示它历史悠久的厚重,关键要让剧种的整体风格回归古朴、质朴,甚至可以有些原始的、“拙”的意味。所谓大智若愚,笨拙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这种整体风格又是由表现的内容——剧目、表现的手段——音乐和表演共同组成。首先,要恢复优秀的传统剧目或者有历史价值的剧目。举例来说,上海越剧《碧玉簪》最初来自宁海平调,可以借力打造宁海平调《碧玉簪》,但必须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宁海平调自己的特色。福建梨园戏和新昌调腔在近几年备受青年观众追捧,最大的原因在于其恢复传统、展示古老剧种本身特色,可学习借鉴。其次是音乐和表演。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保证有一批专门演出平调的演员和扎根平调传统音乐学习实践的人才。同时,要开展老艺人保护工程,争取把老艺人身上的技艺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供后人学习。

第二,激活传统。所谓“原汁原味”其实并不存在,尤其是传统戏曲用口傳心授的传承方式,变异是无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这种变异要能与传统有机融合,要能为艺术创作做最有力的服务和支撑。先说音乐。20世纪六十年代,宁海平调的伴奏乐器从大锣大鼓大喇叭的纯打击乐队发展到加入丝弦的乐队,就是一种立足于传统之上的创新,是一种丰富式的创造。音乐上的创新要紧跟时代,又不抛弃传统,且需谨慎。再说表演。戏曲表演的剧种性界限不如唱腔那么鲜明,表演的程式是可以互相借用的,关键是必须借用能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程式,而不是单纯为炫技。技艺精湛,人物形象丰满,就是好的表演。

承认传统文化于现阶段的弱势,不代表放弃,而是提醒要静下心来改变现状。一方面,要有信心,传统文化值得拥有,值得用时间和精力助它摆脱困境;另一方面,一旦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就能极大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 芝

猜你喜欢
宁海曲牌剧种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蚂蚁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