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梅 高鹏 臧志军
摘 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政府部门、学生、师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强合作关系。在我国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企業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权利不对等,直接影响其深入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导致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效果不佳。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拓展行业组织职能、优化校企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可以平衡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权利,提升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合作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2020/03/02);2019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JYD003);2019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LT32)
作者简介:陆玉梅,女,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高鹏,男,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职业教育;臧志军,男,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2-0038-06
一、引言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早期雏形,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工厂制的出现使得传统学徒制因缺乏生存基础而终结,相应地职业教育以学校形态得以快速发展[1]。二十世纪中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支持下的制造业异军突起,学徒制因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被冠以“现代”二字以区别于传统学徒制。随着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现代学徒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国内职业院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步伐起始于二十一世纪初。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增大,推动着现代学徒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地位得到确认;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现代学徒制由此正式落地;2019年,在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由政府、学校、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间利益交互形成的生态系统[2],其中,企业参与是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基础[3]。从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来看,企业参与其中的动力并不充足。有些试点企业因主体地位虚化而与学校形成弱合作关系,有些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仅限于合同层面,现代学徒制运行中“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现代学徒制的系统性特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参与意愿,促成企业与其他利益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势必会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因此,探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平衡问题,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对于构建现代学徒制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解析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培训嫁接于现代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其有效运行不仅会受到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紧密相关。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机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改革创新目标,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视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依存,并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见图1)。一方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系统需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结果又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引起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变化,甚至导致其失衡,因此,企业的有效参与是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从失衡到实现新平衡的必由之路[2-3]。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系统内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核心位置,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和组织相互依存,构建成一个命运共同体[4]。其中,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以及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最为紧密。学校教师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企业师傅侧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这两者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两驾马车”,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而家长对现代学徒制的认可也必不可少。另外,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组织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提供资源。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可以通过调研了解并发布人才需求状况,为现代学徒制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并开展运行支持与监管。学校和企业需要通过合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内在平衡。
(二)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多元性特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治,只有协同各方利益才可能实现合作共赢。这就需要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深入分析,探求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和诉求之间的差异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大多以就业为导向,期望能够通过工学交替提高知识技能,并通过提前感知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往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而现代学徒制将实践教学环节分离出去,增加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衔接环节,一方面能够保证学校教学改革目标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也必然对学校教师的沟通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师傅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增加了技能教学环节,他们期望通过培养学徒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同时得到应有的额外报酬或者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大多期望孩子能够进一步深造,增大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和管理,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期望通过试点和推广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在财政资金支撑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减缓办学成本压力,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还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企业也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育人主体,但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特征,其利益诉求是通过降低用工成本、留用优秀人才、提升企业声誉等方式,获取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行业协会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助力行业内人才的持续供给,通过企业合作推动行业相关技术开发,促进本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权利分析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系统由诸多主体构成,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实现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均衡,才能达到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然而,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践中,各参与方权责不够清晰、利益冲突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企业参与方的利益訴求无法满足。这就需要厘清现代学徒制各参与方利益冲突的焦点与交集,深入分析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利益冲突根源,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6]。
(一)企业与政府高职院校之间的责权利冲突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一直以来都由政府推动实践,并采取谨慎的“实验式”政策进行试点。对于职业院校而言,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对传统职教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与创新。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层具备改革的决心和信心,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加以应对。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层面改革创新的主动意识仍需加强。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增加“管理成本”和“试错成本”,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力度也还有待提高。此外,政府部门对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考核需要提高科学性,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成效显现需要较长的周期,现有的短周期考核机制很难展现其真实成效。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来源包括企业家的教育情感、企业社会责任约束、企业发展战略需要三个方面[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环节,不能仅仅依靠道德说教,还应必须让其实实在在地取得收益。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只是含糊地提到“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企业发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摊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税费减免的具体条款,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差强人意。此外,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对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正向激励严重不足,这也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企业与行业协会、师傅之间的责权利冲突
在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中,行业协会充当着降低校企合作的谈判成本、促进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重要角色。但是,目前我国行业协会缺乏行政权力,且普遍经济不够独立,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过程中,其本应承担的桥梁、中介作用未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参照德国双元制运行机制,行业协会还具有监督和管理职责,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8]。然而,我国的行业协会缺少法定的职责定位,开展工作的形式也大多为行业年会、专题研讨等,尚无建立行业规范制度的话语权,在监督管理方面的统领作用还有待确立,参与现代学徒制仍处于浅层状态。
对企业师傅而言,由于缺少行业协会的支持,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体系中往往受制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师傅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与徒弟之间的竞争,因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技能指导。对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产业界拥有自治权与独立性,商会代表产业整体利益参与职业教育,产业内部事宜不受制于政府也不为单个企业左右[9]。此外,针对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德国建有跨企业培训中心,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然而,我国的行业协会因缺少独立性和自治权,无法在行业层面保障师傅的权益,通常也没有经济实力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
(三)企业和高职院校、学徒之间的责权利冲突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性却呈现“学校重视、企业忽视”的现象,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承担责任等方面存在分歧。企业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会适时进行动态调整;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决定了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变都有滞后期,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瞬息变换。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利益实现无法同步。
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利益诉求上的异质性必然会对学徒的综合能力提升产生影响。企业常常招收学徒作为廉价劳动力,弥补其短期的用工缺口,未能考虑学徒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由于学徒与企业之间的绑定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在付出大量培训成本的情况下却无法留用优秀人才,其参与热情必然会大大降低。从学生角度来看,参加现代学徒制意味着放弃升学机会和其他就业选择,一旦往届学生对企业师傅的技能教学和企业的学徒管理评价不高,势必也将影响其参与积极性。
四、促进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从制度上显示出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良性生态系统的意愿。然而,尽管政策法规中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条款内容比较丰富,但对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缺乏相应的约束条款。为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参照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境,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机制。
(一)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内生动力
企业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重要育人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真正发挥育人主体作用。针对当下企业育人主体实质性缺位问题,应从多个角度实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增强企业参与意识和责任、培养企业职业教育情感,以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可能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首先,完善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扬,企业用工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职业教育,期望通过校企合作弥补用工缺口、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员工流失率。然而,相较一般性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企业是否需要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相关成本收益进行详细考量。因此,对于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政府应通过减免税款、财政补贴等方式加以补偿;对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取得的各类成效,政府部门应给予明确表彰和适当的奖励。从长远利益角度看,政府应该致力于促成企业与学生之间绑定机制的建立,保证企业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能够留用优秀人才,切实提升企业的参与热情;政府还应该进一步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建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约束机制。从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层面看,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现代学徒制约束机制。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主要是考虑投入产出比,缺乏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意识,政府对于不参与或参与不当的企业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政策约束。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征收职业教育培训税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巨大投入予以补偿,激发其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同时,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变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企业形成人才储备观念,增强其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行业组织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的作用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中,行业组织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具有承上启下、链接各方的作用。行业组织属于公益性中介机构,有助于解决现代学徒制运行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在我国,行业协会的职能普遍偏弱,而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组织和地方商会组织具有较高的号召力。针对我国行业协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深度和广度欠缺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联盟或地方商会的培育和扶持,将职业教育相关的服务性职能让渡给产业联盟或地方商会。一方面,授权产业联盟或地方商会与职业院校、企业联合成立现代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行业职业教育与发展规划,指导行业学徒培训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构建行业人才评估体系[7],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加强对学徒技能水平的评价和认证,并持续追踪现代学徒制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
为了提高中小微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行业组织应积极发挥产业联盟或地方商会的统筹作用。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小微企业以企业联盟的形式参与现代学徒制,获取企业发展必须的优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由产业联盟或地方商会主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原则,由行业组织、企业、学校三方共建跨企业学徒培训中心,为整个行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服務[8]。跨企业培训中心应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技能培训模块,整合企业和学校的人员、设备、管理等资源,模拟出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场景。学生可以在学校、培训中心、企业轮转交替,完成专业基础课程、行业核心模块课程、专业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增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粘性
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决策取决于成本收益权衡后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关注程度不同。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且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迫切,具有强烈的意愿参与现代学徒制。然而,囿于现代学徒制利益回报的长期性特征,资金实力较为欠缺的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更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表彰等方式实现中小企业参与利益的前置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应适当让利,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成本分担机制,让企业明显感受到参与现代学徒制至少可以获得短期收益。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参与现代学徒制更看重长期利益,而长期利益的实现取决于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因而同样依赖于职业学校的配合。首先,职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解决学徒就业率低、离职率高等问题,持续稳定向企业输送学徒,并最终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其次,促进学校企业的双向对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的理论指导,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最后,由于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权限归属教育系统,职业院校取得现代学徒制工作成效后,应当向社会积极宣传参与企业,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四)保障企业师傅和学徒的利益诉求
现代学徒制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学徒阶段的权益保障尤为重要。为了避免企业将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应当强化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性”,确保学徒在企业学习阶段的上课时间,明确技能培养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保证学徒培养质量和效果。企业师傅权益的保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师傅,应该在工资待遇、职位升迁、职业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通过正式拜师仪式确立师徒关系,明确师徒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师徒技能传承的长久稳定;三是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共同加强对学徒制运行过程的监督考核,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同时,增加学生逃避实习以及企业“过客式”指导的沉没成本。此外,政府还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促进全社会正确认识现代学徒制,营造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由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其中,企业和职业院校是该系统稳定运行的两大支柱,因此,企业参与意愿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从利益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视角出发,对企业与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与企业师傅等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关键的责权利冲突进行了详细解读,剖析了利益冲突的焦点及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本文认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决策取决于利益成本权衡后的结果,因此,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财税奖惩工具进行经济利益的调节是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此外,鼓励小微企业以联盟方式加入现代学徒制,强化行业组织在现代学徒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是解决政府和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最后,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职教生态环境,从而增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意愿,提升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天聪,石伟平.产业结构转型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基于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22-128.
[2]陶军明.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实现——生态学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2(12):90-93.
[3]张祎,姚利民.英国学位学徒制的先进理念——基于英国大学联合会三份报告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79-85.
[4]张运嵩,肖荣.现代学徒制:构建以学生为圆心的“命运共同体”——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1):79-85.
[5]李兹良.共享理念下的现代学徒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9(1):43-49.
[6]吴娉娉.基于合作博弈视角的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4):7-13.
[7]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0):69-75.
[8]徐金河,陈智强.破解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之困:借鉴德國的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2):54-58.
[9]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想象、现实与启示——再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原因[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8):14-27.
[责任编辑 秦 涛]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LU Yumei, GAO Peng, ZANG Zhijun
Abstract: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stable and strong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akeholders such as vocational colleges, participating enterpris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tudent and mast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s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are not equal,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motivation to deeply participate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resulting in poor operation effec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By perfecting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expanding the function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optimiz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creating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s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can be balanc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the double - subje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can be enhanced.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takeholders; Long-term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