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刘慈欣的小说在宏大的硬科幻图景下,作品中的“人性”颇为复杂。人性在反乌托邦与科学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发生了变化,人类必须在生存的困境下对“道德”与“功利”进行抉择。《三体》具有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科学之美,刘慈欣在《三体》中对于“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任意一方的倾向性还是十分谨慎的,其意在引发读者对于两者的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三体》 科学性 人性复杂性
作为亚洲极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文学地位不言而喻。科幻小说最初发源于西方国家,无论是国内文学界,还是国外文学界,对科幻类小说的认同度普遍较低,致使其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少数评论家对科幻小说的关注点也完全依凭宏观层面上的流行趋势。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刘慈欣《三体》的研究中还有很多研究空间可以拓展,其中《三体》中“人性”和科学的关系便占有一席之地。作为硬科幻经典之作的《三体》,其全篇大部分设定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叙述视野也从第一部的地球扩展到第二部的银河系,再到第三部的宇宙,其必定避免不了大量的科幻点子和对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的想象。因此,《三体》具有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科学之美。在其宏大背景下,高度发达的科技又一次与人性发生碰撞:日益壮大的力量,使人类的野心与自大膨胀,道德与功利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而刘慈欣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尽是浪漫与科学的结合,使其作品颇有宏大壮阔之感,常令读者热血沸腾,扼腕兴嗟。
一、科学的诗意
抛除主题所蕴含的残酷性,《三体》中也有美的存在。在主题上,其虽然提倡反乌托邦,但在呈现方式上却类似于美国黄金时期的硬核科幻小说,充满了科学之美。刘慈欣曾经这样评价:“《三体》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承以科学技术为故事资源的理念,通过既有的科学规律对想象世界进行构造,最终以文学形式将科学之美呈现给大众。”a因此,《三体》在描写科技、宇宙社会时,笔触十分严整、精细,虽然其中的存在多为想象构造,但细致的描绘却带给了受众极强的真实感受。“刘慈欣的语言风格沉甸甸的,并带有黏滞感,散发着古典主义美感,虽然风格沉重,但在《三体》中因为终极问题的探讨十分缥缈,却为二者架构了较好的平衡点”b。
在小说结尾,时空尺度处于无限状态,宇宙恒久膨胀,最终毁灭,同时全新的宇宙形成,人类文明的火种也将在宇宙一隅保留、发展。作者關于结尾的描述,带给受众无比的想象空间,在引人深思的同时也引人神往。《三体》之中融合了人性的思考、形而上的探讨,以及科学美感,以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魅力。
二、人性的自私
《三体》中的托马斯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c不可否认人类本质是自私的。表现在事关自己,会不择手段,如果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初共产主义号称要解放全人类,我并不怀疑其中有人真心在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从整个人类来说,目前人类的自私的现状决定了这件事情不能成功”d。同样,在《三体》的后部分,人类研究光速飞船逃离的计划,也是受制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如果人类做出了选择,真的允许造光速飞船,那么只有拥有巨额财富或极高地位的人才可能拥有这样一艘恒星际飞船,从而逃离末日。而这些人不一定有能力来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而若选择有能力延续火种的人逃亡,那“有能力延续火种”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恐怕就算制定出这样的标准也不会被群众信服吧。毕竟这不是关乎少数人的生死,而关乎全人类的存亡。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在死亡面前的不平等。没有人认为在末日到来的情况下自己是该死的,有钱人也不比穷人更应该活着,有延续火种的能力的评判标准也不是绝对的。既然这样,星际飞船的存在并不能救所有人于水火之中,大家都不要逃了,至于保留地球文明的火种,这不再是人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当太阳系被一个小纸条打击即将从三维跌落二维时,人类终于不再疯狂,束手就擒,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没有人能逃就一起平静地入画吧。“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e。这何尝不是另外的一种自私的表现。
三、人性的异化
《三体》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正如克隆、转基因技术若运用到人身上将会带来的伦理问题一样,《三体》中的科学也使人性变得疯狂。例如在末日之战二百年前,人类积极备战加速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人类也不愿意再保护未来会成为他人家园的地球,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粮食减产,最终导致了长达五十年的低谷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而人性的疯狂也有削减的那天,最终的人类还是选择了在有限的岁月里,活得文明,活得有尊严,即《三体》中的价值观的名言:“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f人类在生存与文明之间,再一次选择了文明。
在《死神永生》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人类想要向三体舰队发送一个探测器,由于智子的存在和三体人思维的特殊方式,想要监视三体舰队,只能把一个人类送到三体舰队,起到检测器的作用。而人类的技术不足以把一个载人的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于是,维德喊出了那句代表性台词:“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没错,维德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最终,维德下达了命令:“只送大脑。”可见在技术高度发达却又不足够发达的当时,人类又做出了一次疯狂又重大的决定。“只送大脑”大概是整部《三体》中,个体人类遇到过的最恐怖的事情了吧。试想,三体人若截获了人类的大脑,可能利用大脑做各种实验,必定会包括各种痛苦的实验,而大脑的主人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未被截获,大脑将会永远飘荡在太空中,如果他还有思维活动,那么等待他的是永恒的绝对孤独,而他却连选择结束生命的权利都没有。这个志愿者做出是从古至今的人类最大的牺牲,可见当时的人性是何等疯狂的。而最终的志愿者云天明也是疯狂的:他愿意做打入三体内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想看看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在这背后,是他对整个人类世界的绝望。幸运的是,这次的“功利主义”又成功了,只有大脑的云天明为人类窃取到了宝贵信息,帮助人类造出了超光速的空间曲率飞船。刘慈欣在《三体》中对于“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任意一方的倾向性还是十分谨慎的,其意在引发读者对于两者的思考与讨论。
罗辑以暴露三体坐标来震慑三体人,也是科学下人性疯狂的体现。执剑人对人類爱的疯狂也恨的疯狂。罗辑在六十二年的光阴里,坚定又孤独地守护着人类,承担着一切责任与后果,这是人性爱的疯狂,他的爱来自于他的家人和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执念人若按下按钮,带来的则是两个星球所有物种的马上毁灭,包括无数无辜的孩童与其他生物;不按按钮,地球人至少可以在三体舰队到达的前一百年安稳地生活。因此能做到有魄力按下按钮的执剑人也必定是憎恨人类的人,罗辑的恨也源自群众对他态度的两次大起大落。而对人类的爱意大于恨意也是程心失败的根源。面壁人和执剑人由于可以掌握地球生命的生死,必然有独裁者的倾向。虽然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百分之百的独裁者,但是高科技的出现却让超级独裁者成为可能。而姑且不谈执剑人的疯狂,把两个世界所有的生命把握在一个人的手里本身就是科技使人性疯狂的体现。
“人类必须牢记任何科学选择必须尊重人类的主体性、 维护人是目的的价值体系、实践人类的伦理道德,以伦理和理性为前提,以‘人之所以为人 为根本原则 ,而不是迷恋或依赖于技术本身,否则人类终将沦为技术的奴隶”g。这是技术主义者刘慈欣带给我们又一次的警示与反思。
四、结语
刘慈欣曾在高晓松的采访中表示,他并没有对人性悲观,反而《三体》中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宇宙的最后的结局是乐观的。尽管刘慈欣在《三体》中以“上帝之手”反复令人类陷入“道德”与“生存”的僵局,并多次令“功利主义者”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是对“功利主义”的推崇。当人类生存陷入困境,“功利主义者”从人类文明的尊严与延续的大义出发,其也是奉献者、牺牲者。《三体》的那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才是对人性与生存之争的最好回答。
解读人性是文学作品的使命之一,《三体》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故事情节和解读人性的思路,由此引发的关于道德与人性之争、科技与人性之争的讨论也必将日趋激烈,刘慈欣以他的作品为科幻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也将引起读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
a 徐彦利、王卫英:《香中别有韵,静待百花开——论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科普研究》2017年第5期。
b 宋如月:《生存与人性之争——试论刘慈欣〈三体〉中的人性表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7年6月。
c 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 ,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382页。
d 杨宸:《“历史”与“末日”——论刘慈欣〈三体〉的叙述模式》, 《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
e 陈洁琳、詹琰:《刘慈欣科学观的内在矛盾性研究——以〈三体〉系列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年第6期。
f 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页。
g 郭雯:《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5月。
作 者: 宋睿雪晴,云南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