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辉
摘要:针对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重视不够的情况,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试图改变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陷入误区、课堂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教学生活化欠缺及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数被动学习的局面。文章从学校生源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笔者亲身实践,分析具体案例,最终形成学校开展的省级科研课题《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论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可行性。
关键词:实效性;合理性;科学性;魅力性
一、 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洛克在1967年提出了目标设定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对于我们教学来说,其实就是:教育教学一定要设置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笔者在讲授新课前,都会让学生上交自己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会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所需。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要重能力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对学生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如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分析、探究能力不高,导致对作文材料的立意理解偏差,偏题、跑题情况时有发生。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合理处理教材
1.对教材要有计划性地合理取舍。以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为例,笔者在教学时,将“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和“把握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变化过程”作为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重点;“将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作为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重点;将“结合人物的语言、心理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作为第三课《边城》的教学重点,这样就将小说的三要素有机地分布到不同文本中进行学习,做到取舍有计划性,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各有侧重,重点突出,达到学习的实效性。
2.对文本教法再加工,使教学重难点有机整合。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课文,并为传主写一篇300字以内的颁奖词。上课时,学生进行颁奖词展示、评选活动。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为了使自创的颁奖词获奖,都进行了非常认真的阅读,并且将传主的优秀品质和卓越贡献用优美的文学语言概括在颁奖词中,这样就巧妙地达成了“不仅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阅读,也是一门结合语文阅读训练进行的励志教育课”的实效教学目标。另外,300字以内的颁奖词,分门别类地整理在积累本上,更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作文素材。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就是要结合学情,依据大纲,兼顾考纲,但又不囿于“二纲”。
二、以生为本,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97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正式提出了他的生成学习理论。在随后的20多年里,他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一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的基本要求,深入探讨了中小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和教学过程,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学习主体内部的主动建构,不是外界信息的单纯输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努力把课堂打造成师生知识与情感交流的舞台,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一言堂”。
(一)以生为本,享受生成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共同享受有尊严、有道德的课堂生活。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连中国老师曾说:“当一个老师面对全班同学,他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一个的人,也不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是四十多个生命,他的感情分量和投入的力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老师的包容度、平等感、建设性的意义,以及对于人的理解和尊重,自然而然地包孕在这样的一个表述当中。”学会倾听,巧妙生成,让师生共同享受成长。要有强烈的课堂创造意识,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生成点,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或适度点拨,让学生深层感悟;或抓住契机,让学生深入探究;或触类旁通,引领学生获取新知。让课堂在不断生成中妙趣横生,才能有流淌诗意的师生共同成长。
(二)当堂反馈,学以致用
笔者在进行病句教学时,每堂课只讲一种类型,当讲到“结构混乱”时,先呈现出病句,让学生逐个分析,然后再将所有病句进行归纳、总结出“句式杂糅”“中途易辙”“藕断丝连”三种常见病因,接着进行“结构混乱”类型病句的训练,使学生一课一结,一课一得,学有所获,达到实效。
(三)全面互动,引发思辨
维特罗克在该理论中将学习过程分为3个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阶段、主动建构意义阶段、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将这3个阶段和教学设计相结合,设置讨论、辩论、质疑、评价等环节,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实效。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设置了一个问题“小乔初嫁了”中“初”字,是不是笔误?为什么不写成“出”呢?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初”有“刚刚”之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是言周瑜少年得意,倜傥风流。这就自然牵出了诗歌的主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与“早生华发”的作者对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一目了然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以生为本,使师生、生生全面互动,引发思辨,享受生成。知识要当堂反馈,达到学以致用,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三、提升素质,塑造教师个人魅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有人说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杂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尤其是与自己教学相关的领域。观看影视作品、鉴赏歌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歌词其实就是一首唯美的诗、一个凄美的故事,如刘若英演唱的《后来》、刘欢演唱的《从前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提升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关于写作,笔者一直在努力钻研,记得在进行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四单元《项羽之死》一课的教学时,就将自己发表在《名刀》杂志的拙文《一柄穿越千年情愫的圣刃》作为课前阅读材料,导入正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解决教学重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其实,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自己的故事感染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成长的坎坷、发表作品的喜悦甚至是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笔者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自己一直在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语文实效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选择和运用,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但是,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师个人素质形成的人格魅力,都应该是取得教学实效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杨秀君.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1):153-155.
[2]田莉,李攀峰.生成教学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0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