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绒 赵芳
摘 要:高校第二课堂承载着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本研究应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1016篇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研究论文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聚类以及关键词时区视图,从研究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全面展示20年来我国第二课堂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进程,为我国第二课堂研究作支撑。
关键词:第二课堂;可视化分析;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49-04
Abstract: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e university carri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n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this study, the visual analysis tool Citespace developed by Professor Chen Chaomei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1,016 papers about second-class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Net. Through the keyword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clustering, and keyword time zone views,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fully show the research them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support the second classroom study in China.
Keywords: second classroom;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一、概述
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影下发生了巨变,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依靠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还需要依靠课堂教学计划外各类校内外活动,即“第二课堂”。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续,正在成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阵地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5.6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关键词为主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期对国内高校第二课堂最新形势进行了解,为进一步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梳理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脉络,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联动育人功能。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通过对主题词“高校第二课堂”和检索时间“1999年-2019年”的设定,删除与主题词关联甚微的会议通知和广告等文章,最终有1016篇文献纳入分析样本。先以Refworks格式将其导出保存,然后确保文献名、作者、关键词、摘要等题录信息均包含于每条数据中,最后将数据转化为国内研究的数据源。
(二)研究工具
以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作为本研究借助的主要工具,对上述得到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基本的整理、转码、分析和统计,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对不同阶段的分析结果予以展示,使研究者可以借助知识图谱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生动、形象的把握,同时聚焦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热点状况以及其整体发展脉络。研究时将时间切片为1年,Top=50,TopN%=10,阈值Thresholds(c,cc,ccv)分别为(2,2,20)、(4,3,20)、(3,3,20)。
三、结果分析
(一)高校第二课堂外部特征分析
1. 时间分布
纵观科研成果数量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到研究内容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第二课堂具有不同的研究焦点,通过文献关键词共现将这些研究焦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在Citespace软件中对高校第二課堂阶段的演进划分可以通过关键词在不同阶段的疏密度来探究,特别是关键词时区图可以明显地反映出研究阶段的变化。
从图1可见,可将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理论启蒙阶段期(1999-2002年),年度发文量均在1-6篇起伏,高校第二课堂未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的理论不成熟,导致关注度不够。第二阶段为探索实践期(2003-2009年),相关研究文献稍有所增加,各大高校都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因此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等。第三阶段为立体发展期(2010-2016年),从2010年开始,高校第二课堂研究文献稳定增长,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学分制、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等。第四阶段为相对成熟期(2016-2019年),从2016年开始,高校第二课堂研究文献增长速度快,其中,2019年度预计达到发表196篇,究其原因:2018年,由共青团中央加快“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全国高校的推行[2]。故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协同育人、实践研究、培养路径等。
2. 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高校第二课堂研究作者生成研究作者分布图,其中圆点的大小代表发文量,连线粗细表示学者之间合作的次数。从作者分布来看,高产作者不太多,具体而言,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王丹(5篇)、李同果(5篇)、曾剑雄(4篇)等,96%的学者仅发过一篇文章,且呈现分散,说明学者之间合作很少。从发文机构分布看,南京工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累计8篇,长春,长春光华学院5篇、佳木斯大学5篇、乐山师范学院4篇等相对高产机构,剩下有966家机构只发表了一篇,可见研究力量分散,合作较少(如图2)。
(二)高校第二课堂内部特征分析
本文基于Citespace5.6.1R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视图以及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图等知识图谱,用来梳理国内高校第二课堂的研究内容、热点及发展脉络。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是为了显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高低,从而反映该研究领域中的关注点。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反之成立(如图3)。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作聚类,得到共词网络节点145个,336条连线,其中Q的值为0.4566,大于临界值0.3,表明共词聚类结构良好,S值0.5188,大于临界值0.5,表明聚类是合理的,选择LLR算法,生成18个聚类,图中显示的是前10个主要聚类,软件对聚类进行了编号,用符号“#”,标签数字和聚类规模成反比,共导出10个主要聚类。图4隐藏了离散或节点数少的聚类#7、#8。
聚类#0为实践,主要包含24个聚类成员,出现的平均年份为2012年,涉及的研究重点为学分制、实践路径、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等关键词,侧重于在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引入课程理念和学分制等实践路径,完善和建构第二课堂体系。关于将学分制引入第二课堂的理论,国内研究颇为丰富。李同果、陈明等学者在学分制实施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第二课堂”活动。[6]
聚类#1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包括21个聚类成员,出现的平均年份为2017年,其中,第二课堂成绩单、基层团组织、社团建设等为其研究重点。2016年,“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北京和江苏两个省份以及36个高校进行了为期2个学期的试点工作。[2]2018年,由于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及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内容。[2]吴疆鄂等学者对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32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来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调查显示在宣传、课程体系建构、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2]
聚类#2、#3、#4、#5分别为大学生、高校、新时代、建设,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等要求。陶好飞、陈玲等学者认为第二课堂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自我成长平台,同时增加了高校各类活动的教育黏性。[7,8]
聚类#6为创新人才,主要包含12个聚类成员,出现的平均年份为2016年,涉及的研究重点为创新型人才、第二课堂项目化、应用型人才等。应莉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对浙江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做了调查,肯定了该制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中可借鉴的地方,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均在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就。“第二课堂成绩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各大高校均能意识到该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同时都试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办学特色开展“第二课堂”。
四、结束语
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及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大高校都在统筹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育人体系,打造高校事件育人体系。尤其是在2018年共青团中央提出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响应政策。但是综观,目前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的研究虽然已经已有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研究主题未得到深入挖掘、各大高校第二课堂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近20年,核心期刊发表关于“第二课堂”的论文只有88篇。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研究视角多元化,在国家建设一流本科的浪潮中,如何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2018年6月,150所高校发布的《成都宣言》中提到“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立德树人”方面[9],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容小觑。
第二,研究内容特色化,各类高校都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了应对时代对教育的新挑战,陆续提出“新工科”、“新师范”等概念,“新”在哪里?如何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各类高校办学特色的要求,避免同质化。如何通过“第二课堂”打造学校特色这一研究内容值得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科学化。“大数据”、“5G”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为未来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学者应利用新技术更新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实施“拓展计划”,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2003,04:11-14.
[2]吴疆鄂,唐明毅,聂清.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91-93.
[3]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学报,2008,02:103-105.
[4]魏志渊.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04:73-75.
[5]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6:41-42.
[6]谢相勋,李同果,等.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7:123-125.
[7]陶好飞,陈玲,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关键结构及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37-144.
[8]陈玲,陶好飞.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23.
[9]郭月兰.学生眼中的好课堂——基于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质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04:33-38.
[10]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11]黄琴琴.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教育现代化,2017,16:8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