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2020-02-02 03:55李俊鹏
高教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

李俊鹏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对未来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被规划到重要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集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定位。通过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共识,本研究结合大湾区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致力于探讨有利于深化“五个认同”的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模式与路径,并重点围绕教育园区共建、校企实训交流、就业创业落户等内容展开,探索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形成高校集群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01-07

Abstra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Dawan District has established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innovation highland.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en planned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Dawan District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gather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reating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Highland will become the orientation of fu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consensu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Dawan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mode and path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which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five identities", focusing on the co-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ark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Daw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o form a new model, mechanism and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lusters.

Keywords: cultural identity; Dawan District,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innovation mechanism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等九市组成,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等。这一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湾区建设,必定需要创新高地做支撑(于海峰,2018),从全球成功的典型经济湾区发展经验看,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心的高水平大学集群建设的路径,成为首选(欧小军,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就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决定了其创新高地的人员组成囊括了国际社会各国各领域人才,在教育示范区同樣如此,在创新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是个人和群体通过界定自我、加强彼此同一感凝聚而成的具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性标志(孙英春,200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本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研究中,探索在文化视角下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集群城市发展代表。

综合上述的分析,本研究致力于从共建教育园区、拓宽实训渠道、便利就业创业等宏微观视角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设计和文化培育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文化融合,探讨广州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以及培育港澳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模式路径选择,从而在提升国家认同感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给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建议。

一、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教育园区共建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五大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育是关键也是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定位在于国际城市集群发展的典范,无论经济发展、创新水平,还是宜居指数均达到国际水准。而所有内容的建设均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规划和定位中,一方面需要适应湾区发展定位,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发展,所以在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中,文化认同的视角不容忽视。而将文化认同感培育与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从制度设计层面探索能够有效激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大学生思想共鸣和爱国情感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国际示范教育园区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境内外师资比例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应该成为建设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在以往高校外教管理的探索中,关于外交文化教育引导和宗教信仰传递的研究也并不少见,外籍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研究结果也一再被得到验证。

为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本研究对广东、香港、澳门共十所大学中有外教授课的专业中共计5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探索外教授课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共回收有效问卷485份,有效回收率为97%。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外籍教师授课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1. 学生获取西方文化价值观渠道分析

在对学生获取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调查中,影视媒体和教师授课或交流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了80.82%和84.12%(数据见图1分析的结果),这说明教师对于学生文化或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甚至超过了影视媒体和书籍报刊的影响。

2. 学生就业趋向调查

对于外教人数比较多的专业学生调查也发现,学生就业趋向也会与一般专业的学生存在差距,在调查中发现,将近85%的学生有出国的打算,其中9.48%的学生希望长期定居国外,12.16%的学生希望居住1-2年,感受差异(具体数据见图2),这些数据也说明了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文化认同。

3. 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分析

在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分析中,选择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对中外经济体制的认可度、对中西方文化价值的认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分析中,对西方个人至上、自由至上的观点,46.19%的学生表示持保留意见,但是也有35%以上的学生持认同态度(具体数据见图3分析),这说明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度实际是非常高的,在教育中需要引起重视。

在经济体制认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认同的经济体制分别是罗斯福时代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自由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分别占到38.97%和45.57%(具体数据分析见图4所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于外教较多的专业,学生文化认同感教育引导的不够到位。

在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分析中,64.74%的学生认为中西方文化起源不同,各有优劣,能客观认识,但也有13.61%的学生非常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否认中国文化(具体数据见图5),出现了文化认同的偏差,也应该成为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园区共建发展路径选择

粤港澳三地的大学中,外教较多的学院学生文化认同度调查分析的结果,对于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起到了指导意见,在文化認同背景下,探索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时也应该考虑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问题。综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路径选择中,引入多层次、多元化的海外高校群落,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国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引导建立境内外“联合学院”并试行“联席院长”制度,实现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共建共管共治;支持规范国际教育示范区内境内外师资的常态化互派挂职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1. 引入海外高校群落,打造国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在世界一流湾区高校群落的发展中,无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均在多层次、多元化的海外高校群落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国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中,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国家未来发展趋向,也符合大湾区的实际,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资源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现状下,引进高校资源或联合办学就成为首选。而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定位,要求在联合办学时选择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进而推进大湾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国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2. 建立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建共管共治机制

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高校群落、联合办学的建设仅仅是开始,是基础,要实现教育示范的目标,还应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共建、共管和共治机制。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教育管理的滞后,有可能产生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差,这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会存在差距,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教育示范园区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建共管共治机制。

首先,已引进人才再培训管理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飞地计划”等人才引进策略,引入的大量青壮年人才,据统计分析,这类人才占到人才引进总量的80%以上。这些人才要投入到生产创新、社会发展中,势必要经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定位、发展规划的学习,也就是说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这一任务在教育示范区进行,需要设定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培训管理机制,形成集群文化发展的统一认知,进而推动建设的有序进行。

其次,联合学院的“联席校长”管理机制

除了引入人才的专题培训之外,在教育示范区,最重要的群体还是高校集群和联合办学的机构,要达到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必须在文化上认同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定位,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机制。为避免联合办学和高校集群对于文化认同机制的忽视和流于形式,在教育示范区建设实施过程中,借鉴成功的“联席校长”管理机制,形成统一的认知,推进教育的共管共治,进而形成有利于文化认同感培育的制度环境。

3. 规范境内外师资交流,完善文化认同机制

引入国际社会一流的大学资源和特色学院,“联合办学”中师资的交流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为避免文化认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师资交流管理实施中,需要提前做好制度和预案,规范化境内外师资交流管理,并在管理制度中不断完善文化认同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师资交流,在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的同时,避免学生文化认同形成的偏差。

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文化认同机制的建设,倡导多种文明的交流共享,取长补短,推进文明建设;基于教育的目标,也需要对于参与交流教师的言行和授课内容予以审核,避免教育与宗教、教育与政治斗争的交叉,推进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审核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形成明确的审核标准,学术自由要倡导、文明共享要推进,但是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在实现快速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可靠接班人的培育,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建设机制。

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共育

在人才培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仅依靠政府和教育机构远远不够,需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模式,也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路径。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的技能,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里没教”的尴尬一直发生,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出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为满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校企合作共育的渠道应得到重视。

(一)校企合作共建综合性实训基地,优化运营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中,也应该探索新型的育人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标。

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已经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让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理实一体化的锻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实训基地,以基本技术的流水线共建基地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能满足学生最初实训的需求,但是这种合作共建对于学生未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依据技术、技能分层次建立校企合作实訓基地的需求成为未来高校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尝试从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优化运营模式两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参与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

原有校企合作中共建基础性生产线的模式,一方面是建设成本较低,能完成企业初级培训任务,企业乐于配合;另一方面,简单流水操作指导,校内师资能顺利完成指导,学生也乐于配合。但这种低投入的操作,使得人才培养的结果仍不能解决供需“两张皮”的问题。从校企合作共建的角度看,企业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学校学生提供高层次锻炼,学校本身的资源有限,也不能很好地改善高层次实训基地建设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推进政府参与的PPP项目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等多种形式校外实训基地投建运管,缓解校企合作的压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

其次,通过优化运营,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发挥。

原有的实训基地,以教学为主,仅仅满足学生技术锻炼需求,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影响力不高,而学生技能锻炼与企业发展是否保持一致,在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推进中,关注度并不高,这就可能造成校企合作在推进过程中难以发挥学生培养紧跟时代需求的初衷,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还需要重新上岗培训,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在实训基地锻炼的过程中,难以用社会产品生产和经营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很难起到激发创新和创业作用的目的。鉴于此,在下一步的实训基地共建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调整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让实训基地参与到部分社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社会的标准,来判定学习成果,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探索高等教育、产业经济与文化认同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目前均处于教育教学诊断、改革的重要时期,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诊断和改革实施中,不同高校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诊断和改革实施中,根据高校定位和特色发展、坚定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认可,并不断被推广。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定位,首先是满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高水平、高素质急需人才,同时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高校群,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高等教育、产业经济与文化认同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际教育示范区以人为本的教育定位,也满足了市场需求导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联合课程资源开发、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两个方面。

首先,摸索校企合作下的教材共编和联合培养模式。

原有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渠道和利用形式,主要依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种计划的制定主要完成的是从教育经验传递的角度设计的教学内容,这种教材编写和培养的模式有其优势,如经验积累丰富、流程清晰、目标明确、效率较高;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教学编写和培养模式,也使得当前教材内容落后于科学发展与产业实践,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现象更为突出,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中不能很好发展。在未来的改革中,摸索校企合作下的教材共编和联合培养模式应该成为重点。这种教材编写和联合培养不仅解决了教材编写过程中遭遇的编写人员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的尴尬,而且校企合作共编教材、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在未来发展中,这种模式也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新工科”,目前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人才的奇缺,也使得面向“新工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快速培育人才的有效路径,也成为避免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两张皮”现象的有效手段。在国际成功的城市集群湾区建设中,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助推力,“新工科”人才订单式培养,不仅仅是社会提供高新技术人才,实际更多的也是科技转化的必经阶段,是激活市场、推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对于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发展建设而言,无疑也是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有利策略。

三、优秀人才共享,提升教育影响力

对于教育示范区的建设而言,其最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要通过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来决定,因此,考虑示范区优秀人才的出路,也应该成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在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优秀人才共享计划已经在逐步实施,“飞地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等,为大湾区发展设计了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实现大湾区与国际社会的人才共享,另一方面,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域培养的人才,除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外,也需完成人才交流的使命,对于人才输出的方向也应有明确定位。

(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吸引力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牢记初心,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城市集群是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更多的是促进港澳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所以在人才引进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者通过港澳地区的相关教育机构,在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六所学校随机抽取600名大学生进行调研,分析港澳大学赴内地就业创业的意向,探索内地吸引港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因素,回收有效问卷589份。

在对589名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意向总体调查中,有将近50%的大学生表示对赴内地就业有意向,其中4.67%的大学生已经在着手准备或者已经在内地就业(具体数据见图6)。这说明伴随着内地开放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飞地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港澳大学生对于内地发展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对于在内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的行业选择中,学生对于创新或研发行业、新能源技术行业表现出了明显倾向,比例分别达到74.67%和62.67%,在其他项目的分析中,大学生也多偏向于高新技術产业发展(具体见图7所示)。这些与广东等内地省份的人才引进政策、“飞地计划”等对于人才需求的趋向相吻合,也说明内地的宣传在港澳地区获得了认同与发展。

港澳大学生在选择赴内地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考查,但是不同的大学生对于赴内地工作的需求并不相同,在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大学生认为,内地在就业过程中设定的工资待遇、技术培训提升能够有效吸引大量港澳大学生的关注(比例为75.33%和70.67%),其次职务晋升机制(比例为46%)也是很多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很多学生明确表示,良好的环境加较高的收入实际上最大限度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在创业需求因素分析中,对于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而言,内地对于创业项目实施的技术支持、政府政策支持和新企业保护机制等措施,对他们的吸引力最大,比例分别达到了66%、57.33%、55.33%(具体数据见图9分析所示)。初创企业在刚投入生产时,效益回收较慢,新企业的保护机制有效缓解了这种压力,使得大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缓冲时期,所以内地的这三项政策是目前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创业所考虑因素中,最为倾向的因素。

(二)人才共享计划实施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在筹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大批人才到大湾区,参与城市集群的发展与建设。前述以港澳大学生为例,分析政策的吸引力和效果,也说明了政策推行的有效性,在教育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在人才计划规划中,则不仅仅是招募人才,还有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任务。在教育示范区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实施人才共享计划,不仅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向社会输出高新技术人才,也提升了教育示范区的影响力,为一流集群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在人才共享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工作的推进和教育示范区培养人才输出工作的实施。

1. 推进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

在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意向的调研中,大学生对于到内地就业创业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是目前在内地就业创业的港澳大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诸多的顾忌和阻碍。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从优惠政策制定、政策推进路径设置、创业项目扶持三个方面助手,激发港澳大学生赴内地的兴趣和动力,提升赴内地就业创业的比例。

首先,优化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的政策措施。

以广东自贸区为载体与香港、澳门联合谋划“飞地经济”,旨在通过引入港澳高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吸引港澳青年大学生来内地就业。在下一步港澳大学生人才引进工作中,可针对港澳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定位,设定完善的港澳大学生人才引进政策,改善目前政策针对性不强和优惠政策不细不明的情况,设定大学生关注的创业与就业需求满足条件,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才引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舆论,减缓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因人际关系重建产生的压力,形成“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的有效激励政策,促进粤港澳文化互动交流。

其次,探索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的可行路径。

政策的推广为引进港澳大学生提供了氛围和环境的支持,但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政策的落实,也就是提供政策落地最可行的路径。就目前掌握的信息,由于内地社会保障设施建设的不够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的顾虑依然存在,为改变这一现实,研究者认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打消港澳大学生的顾虑,如考察现阶段香港、澳门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的行业、空间分布,探索拓宽港澳大学生在广东省的就业创业渠道并确保享受公平、便利的公共服务;检视目前港澳大学毕业生在内地就业所存在的歧视性待遇,采用针对性措施一一突破,打消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

再者,推进港澳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建设,推进创业计划的实施。

在引进港澳大学生赴内地创业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区和发展规划,鼓励港澳大学毕业生赴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区从事与现代服务业有关的创业项目,构建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梯次创业体系,在推进示范区双创工作的同时,针对粤港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需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和条件。

2. 培养人才的输出计划

作为国际的教育示范区,不仅仅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应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输出人才更容易提升教育示范区的影响力,推进高校集群跻身世界一流教育的行列。在人才输出工作中,需要考虑输出渠道和输出定位,有效推进人才的就业质量,同时起到带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首先,向城市转型发展输出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定位在于国际城市集群发展的典范,无论经济发展、创新水平,还是宜居指数均达到国际水准。而所有内容的建设均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这些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未来国家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培育的人才不仅仅能成为城市集群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先驱力量,在其他城市或城市集群的发展中都是紧缺人才,这种渠道的人才输出工作较容易实现,而且需求量较大,能够实现人才输出的目的,也能起到提升影响力的目标。

其次,向“新工科”的专业技术领域输出人才。

在人才共育定位中,大湾区教育示范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新工科”的订单式培养,通过高效联合办学的资源,培养高新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也是目前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有较好出路,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培育的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初,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在高新技术领域中也更容易出成果,教育示范区的影响力也在人才发展取得成效时,不断提升,达到人才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润芸.多元文化冲突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多向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47-50.

[2]李国良,周向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思想教育研究,2018(9):91-95.

[3]成洪波.粤港澳大湾区“产学融创”:内涵实质、需求背景与路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8(10):36-41.

[4]赵富春,倪亚红,Jason Lane,等.美国大学国际化教育发展钩沉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8(3):90-94.

[5]赵雷,陈红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6):61-67.

[6]李丹,高芳.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9(2):158-162.

[7]黄玉,蓉曾超.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59-65.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