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陈娜
〔摘要〕来访者A为高三男生,主要问题是考试焦虑,伴有与高度控制的母亲的亲子冲突和学习策略问题。心理咨询师及督导师均以认知行为取向为主,并将包括认知行为干预技术、催眠治疗技术等在内的综合心理咨询方法应用到学校心理咨询。最后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考试焦虑,提升了成绩。通过接受督导,咨询师逐渐发展其自主性,从而提高了独立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考试焦虑;心理咨询;个案督导;高三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42-04
一、个案督导背景介绍
案例来源:该案例来源于北京市的一所完全中学,该校为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校。来访者为高三年级学生,学生本人主动联系咨询师来访。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高三考试焦虑,伴有与高度控制的母亲的亲子冲突和学习策略问题。来访者及监护人书面同意,咨询师在修改部分细节以保证来访者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对个案进行报告。
督导师:李婕,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32年,从事心理咨询督导工作11年,同时为中国心理学会催眠治疗学组中小学负责人。
受督导者:陈娜,心理学专业,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海淀区中学一级教师,区级学科骨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5年。
二、案例报告
(一)基本情况
A,男,18岁,高三年级学生。身高超过180cm,瘦高体型。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过去无心理咨询经历。北京出生长大,一家三口一起生活。父亲是司局级领导,母亲是大学老师,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感情稳定。父亲工作较忙,在外应酬比较多。从小的成长学习主要由母亲负责,母亲对A期望比较高,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求严格,对A高度控制。父亲对A的养育参与较少,基本属于缺位状态。
A从进入高中到高三上学期,成绩一直处于中上,这个水平可以考上北京较好的理工科学校。A自我期待可以达到更好、更出众的成绩,对自己学业要求比较高,担心考试考不好,比较焦虑。一模时成绩刚过一本线,远不如预期水平和正常发挥的成绩。几次测验,原本数学预期可以达到90分(百分制)以上,实际只有60多分。考试后再看失分的题目,又都是会的,找不到提分的途径办法。各科都有类似的问题。A的考试焦虑由此加剧。伴随着考试焦虑,开始对母亲的高度控制感到烦躁甚至与母亲发生冲突。与班级某一位同学比较成绩,认为自己“ 必须考得比他好”,由此带来同伴关系问题,并出现躯体不适、难以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记忆力下降等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求助目标是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况,提升成绩。
对个案的初始印象:A体态端正,衣着整洁,很有礼貌,说话、走路都比较快,呼吸比较急促,可观察到面部和身体肌肉紧张。
(二)个案概念化
在行为的微观水平上,行为的刺激源即考试,经过其个人的信念规条——“我必须要考好,如果没考好我就完蛋了”,产生行为情绪反应,焦虑,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记忆力受到一定影响,结果成绩不理想,印证强化了个人的信念规条,加剧了考试焦虑。
在行为的宏观水平上,在家庭环境中,母亲的高期待和高控制,以及父亲在养育中的相对缺位,使来访者内化了“我必须要考好,如果没考好我就完蛋了”的规条系统,成为其个人的信念规条。灾难化的规条系统使其对考试形成焦虑反应,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难以正常发挥,影响考试成绩,进一步加剧了考试焦虑,还加剧了母子关系、同伴关系的冲突,形成恶性循环。
(三)评估
来访者主要问题是严重的考试焦虑,同时伴有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和学习策略问题,以及伴随考试焦虑的同伴关系、躯体症状等。
(四)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来访者明确提出咨询目标是改善考试焦虑问题,提升考试成绩。在咨询过程中,建立关系、评估、讨论确定目标与咨询干预同时进行。伴随着信息收集,咨询师和来访者讨论确定了短期咨询目标为放松,降低焦虑水平;在一模和高考之间时间已经比较紧,因此聚焦问题,确定核心咨询目标是改善考试焦虑,改进学习策略,改善与母亲的关系,提升考试成绩。
2.咨询方法
首先使用呼吸放松和身体扫描肌肉放松技术,指导来访者体验练习,逐渐放松身体肌肉。除了在咨询室练习放松技术,还指导学生自行练习,能够在紧张时有效放松下来。
建立良好安全的信任关系,在来访者紧张焦虑水平有所下降、能够放松一些之后,使用催眠治疗技术进行干预。催眠是建立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和家庭咨询等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技术。催眠过程根据来访者的特征设定,具有个体化、创造性,并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在催眠中创设放松的环境,例如引导来访者想象自己身处海边,感受身体的放松。在隐喻故事中加入积极暗示,包括自己成长得更加强大,更有自信,以及加入例如数学成绩稳中有升等具体支点。
同时,与来访者从学习策略入手,找试卷中相似、共同的错误,发现知识点的缺漏,并将查漏补缺的方法泛化到各个学科。
此外,咨询师还与来访者的母亲进行面谈,帮助其母亲更好地理解A当前的状况,尤其引导母亲认识到,她对A生活、学習全方位的高度控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A的考试焦虑问题,对其母亲在具体的教养行为、言语上给予指导。
(五)咨询过程
咨询共进行了8次,每次均对现状进行评估,在评估基础上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催眠治疗技术进行干预。前2次咨询在获得基本信息、建立关系和评估的同时,主要进行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的练习,指导来访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肌肉,伴随缓慢而深长的呼吸,从头皮开始,到眉心、面部、颈部、肩膀、手臂、手腕、手掌、手指,到后背、腰部、臀部,再到大腿、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等等,一寸一寸地从上到下扫描自己的身体肌肉,伴随指导语并逐渐加入少量催眠的积极暗示。并布置家庭作业,自主练习放松。
在第2次咨询后,另外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回家将自己的状态和对母亲的期待与母亲做沟通,并询问其母亲是否愿意来见咨询师。母亲认识到考试焦虑问题对来访者有较大的影响,立即约咨询师面谈。与母亲面谈时,主要诠释了来访者焦虑恶性循环形成的原因,其中也包括了高期待、高控制的母子关系,使其母亲认识到需要减少控制,给来访者一些自主调整的空间。母亲在这个面临高考的特殊阶段,应该主要在生活上为孩子做好保障。此后来访者反馈,母亲有较大的改变,母子关系明显改善。
在第2~8次咨询中,根据对来访者现状的评估,有针对性、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催眠治疗技术进行干预。前期催眠以深度放松为主,引导来访者想象自己身处海边,感受温暖和煦的阳光、轻柔舒适的海风,以及细腻的沙滩、柔和的海水带给身体和谐、放松的感受。在催眠中逐渐加入更多针对焦虑问题和提升自信的积极暗示,例如用“洗澡”的隐喻催眠故事,在引导想象和感受身体放松的同时,“洗掉”紧张、焦虑、担心,获得平和、宁静、信心和力量。在“小狮子”的隐喻催眠故事中,减少自我怀疑,增加信心。后期的催眠加入更多直接暗示,例如数学成绩的稳步提升,成绩改善带来焦虑减少、信心提升的良性循环等。
同时寻找针对性学习策略,第4次咨询时,请来访者将近三次的数学试卷带到咨询室。引导来访者从错题中找出共同点。一开始来访者难以发现,咨询师与其一同分析,发现仍存在知识点的缺漏。找到错题中的共同点,对来访者来说,就有了具体改进的路径方法。巩固知识点,而不再限于“明明都会一到考试就错”的无措和焦虑,因此也有效地降低了他的焦虑。从错题中找共性,以及知识点巩固熟练后提升成绩的方法,从数学学科迁移到其他学科,形成良性循环,焦虑降低带来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心态随之改变。之后焦虑再次降低,不断强化“以淡定从容的心态面对考试”。
最后一次咨询在高考前进行,以催眠暗示加强对应考的信心。来访者顺利完成高考,针对考试焦虑的个案咨询随即结束。
(六)咨詢师的反思
在咨询过程中,得益于稳定的督导,咨询师能够对咨询目标及时地进行计划和调整,并对具体咨询技术尤其是催眠治疗技术的有效使用进行反馈。A从一模到二模,成绩就有了明显提升,各科一共提升了60多分。高考发挥很好,略超过A自己的预期,进入北京前三的理工科院校。回顾咨询过程,由于咨询的时间点已经临近高考,咨询师对于咨询效果也有一些焦虑感,同时在催眠治疗技术的使用上,会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幸好得到及时督导。
三、督导内容
1.帮助受督导者缓解对个案的焦虑,建立对咨询的自信和效能感
本案例督导重点为认知行为取向下催眠综合技术的使用,督导模式更倾向于师徒关系模式,较少强调温暖和亲密的关系,而更重视真诚和同理[1],这与督导师与受督导者、咨询师(心理教师)与来访者(学生)的角色关系高度契合。
对于个案在一模后、临近高考的考试焦虑问题,受督导者也对咨询效果产生焦虑,担心在有限的时间和咨询次数中,难以尽最大可能帮助到来访者。督导师在认知行为取向的框架下,以倾听共情提供支持,并用产婆术式提问,帮助受督导者梳理感受,建立自信和效能感。
2.帮助受督导者确立咨询目标
关于咨询目标,一开始受督导者关注点集中在降低来访者考试焦虑、提升考试信心。信息收集过程中,又了解到母子关系对他的影响。在前期的督导过程中,受督导者与督导师对咨询目标进行调整和确认,同时督导师也提出,还需要关注来访者学习策略的问题。
3.指导咨询中催眠治疗技术和认知行为技术的使用
在督导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受督导者能够结合来访者的需要和咨询目标,有针对性地使用催眠治疗技术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在督导中,对催眠导入过程的有效性、隐喻故事的加工、积极暗示的植入、具体支点的加入等都进行详细的讨论反馈,并建议使用多种催眠技术如积极感受锚定、催眠故事等,帮助受督导者能够在咨询中更好地进行干预。
4.受督导者个人成长的议题
认知行为督导师的督导过程主要包括:建立信任关系,技能分析与评估,为受督导者设立目标,构建策略并实施以达成目标,后续跟踪评估和学习成果的泛化。在督导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受督导者明显的成长和发展。除了探讨直接应用于咨询个案的技术方法,受督导者对于个案和自身“尽最大可能帮助来访者”的焦虑水平逐渐降低,将重点放在来访者身上这一能力逐渐增强[2]。同时,在督导过程中,受督导者也提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困惑,督导师对受督导者充分共情,积极肯定赋能,并就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建议和支持。受督导者对专业工作和学习的投入明显提高,对个人职业身份的认同感和学习动机明显增强,对与来访者咨询的学习准备、投入、反思也更加充分。
四、督导总结与反思
1.督导时间的设置
本案例督导时间设置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受督导者具有良好的学术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经验,具有良好的专业成熟度;其次,由于学校工作兼顾职责较多,需在优先保证学生需要的情况下,协调督导时间;同时,督导以个案督导为主,也兼顾一部分受督导者个人专业成长的内容。基于以上考虑,本案例督导频率为每月一次,即咨询师见4次来访者后进行一次长达3~4小时的督导,集中对4次的咨询以及受督导者的个人成长进行督导。
2.督导对个案的支持
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师与受督导者充分讨论了个案的问题、需要收集的信息、评估情况、个案概念化、行为分析、咨询目标的确定,及咨询技术尤其是催眠治疗技术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和效果反馈[3]。这个高三考试焦虑的个案对于受督导者来说具有一定挑战,而督导能够帮助受督导者开展有效的咨询工作,从而为个案提供支持。
3.督导对咨访关系的支持
受督导者在督导过程中将自己展现给督导师,与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将自己展现给咨询师,形成了一个平行过程[4]。督导过程中受督导者的感受,有助于受督导者觉察在咨询中来访者面对咨询师的忐忑不安、渴望信任和依赖、希望被赞美和鼓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建立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
4.督导师与受督导者的关系
正如积极有效的关系对于成功的咨询起决定作用一样,积极和富有成效的关系对于成功的督导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案例中,督导师展现出其专业能力,建立清晰的督导框架,敏锐地识别受督导者的困难和关键问题并给予适切地回应和鼓励,及高认知复杂性、对多元观点的开放度和高度的情感支持,使受督导者充分信赖督导师[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督导关系和受督导者的成长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受督导者高度信任和倚赖督导师,将督导师视为权威。随着受督导者的逐渐成长,督导师需要有意识地在督导中鼓励受督导者发展其自主性,从而使受督导者逐渐具备独立实践的能力[6]。
5.催眠技术在督导中的应用
为了帮助受督导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催眠治疗技术,督导师在督导中与受督导者讨论催眠技术的使用,同时也在督导过程中示范催眠技术的使用。在对技术的探讨和示范体验中,受督导者也通过更准确地发现自己在做催眠时要注意的地方,更深切地理解和掌握了催眠各个阶段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徐西森、黄素云. 咨商督导:理论与研究[M]. 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
[2]科里.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 谭晨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严文华. 心理咨询个案督导入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Janine M. Bernard & Rodeny K. Goodyear. 临床心理督导纲要[M]. 王择青,刘稚颖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周蜜,贾晓明,赵嘉璐. 心理咨询督导关系中的权威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2):908-913.
[6]Ri hard Bryant-Jefferie. 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督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1.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1;2.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北京,100094)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