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和“道德人”的融合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意义

2020-01-30 02:24刘倩
今日财富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济人高校教师师德

刘倩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但却是其中的弱势边缘化群体,他们需要成长,需要得到认可,需要获得尊重,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从这份职业中获得经济层面的回报,本文从“经济人”和“道德人”角度出发,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重新审视高校青年教师,从两者融合的角度提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和力量,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促进青年教师的良好成长与发展不仅涉及专业学术方面的修养与建设,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方面修养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简称:师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议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准则及师德失范提出了细节化的内容,师德建设放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培训也被列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就此,笔者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将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道德人”假设出发,分析、探讨作为人,同时也作为教师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关有意义的意见。

一、“经济人”和“道德人”与高校青年教师

提到“经济人”和“道德人”,势必要提到亚当·斯密和他的两本著名论著,一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二是《道德情操论》。笔者在本部分,将重点从“经济人”和“道德人”的角度来审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同时,也将从高校青年教师的视角来审视“经济人”和“道德人”。

(一)从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经济人”角色

“经济人”假设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要内容,几乎整个西方经济学都是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来开展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经济人”的一切行为归根于利己心理,将人类的经济行为与人类自身的利己心理挂钩,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人从事或是开展某种经济行为的时候,诱导这种人类经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不是这个人想要为别人提供某种事物或是为这个社会创造出什么,而是出于自身的某种经济利益或是自利打算而产生并开始的。因此,“经济人”包含3层内涵:一是自利的,前面已就此部分进行了分析;二是“经济人”往往都是理性的,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三是如果构建一个具备完善法律制度的社会大环境,“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积极的带动社会利益。

故而,“经济人”并不是一定带有消极色彩的,“经济人”是人的其中一个属性、一个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在成为一名教师身份之前,首先是一个人,对于一个社会个人的人而言,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只是这份工作和职业承担有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关系到国家青年的教育,是一份更加光荣、神圣的职业。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不能因为这种光荣和神圣就忽略掉高校青年教师首先作为人的这一先决前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人而言,生理需求是最首要,最关键的。那么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为满足自己作为人的首要的生理需求,需要进行的必然只能是“经济人”的相关行为,高校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这样一种利于维持、保障自己生理需求的“经济人”行为来获得生存,更或者说是尊重。在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中也多次强调、并且正在付诸行动,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因此,“经济人”角色在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是必然存在的,并且应该是值得理解和认同的。

(二)从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道德人”角色

“道德人”假设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但亚当·斯密提出的“道德人”假设是从“经济人”角度出发来展开的,认为当人做出的一系列道德行为实际上是想要表现出自己的一種同情心,虽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一直强调,这是一种自爱,不是自私,但归根究底出发点仍旧是利己,因此这与我们本部分即将分析的“道德人”略微有些偏差。只要作为一名教师,那么对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那么对于作为教师群体中一员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师德同样也是最为重要的,并且被放在教师考核中的首要位置。师德一方面是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个首要准则,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还能从这一过程中获得较高的自我认同感以及来自社会的尊重,这也满足了作为人的高校青年教师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在前两部分,笔者分别就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经济人”角色和“道德人”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将综合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肯定无论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这两者都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属性,高校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薪水报酬,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就是利己的,属于“经济人”行为范畴的,“经济人”属性使得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人获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高校青年教师属于教师群体,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是知识,这一特殊性便给所有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像商人一样,绝不能以金钱为首位,又或是忽略出现违反师德的行为,可以进行“经济人”的利己经济行为,但是这一利己行为不得有损他人,更不得违背师德要求,这是一种道德伦理约束,也是国家政策法规约束,处理好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经济人”和“道德人”角色的关系,将有益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也有益于整个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同时具有“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属性,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经济人”属性反映了其作为个体人的需求;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道德人”属性反映了其作为教师应该遵从的教师职业道德。无论是“经济人”属性还是“道德人”属性都是同时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师这个身份当中的,这两种属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教育部于2018年先后发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教师按照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踩过底线,做一名真正的好教师;并且明确各高校作为师德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师德示范行为的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一方面从法律制度角度对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道德人”属性进行了要求,那么另一方面,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也需要去承认、认可并尊重其正常的、满足作为个体人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经济行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这种需求和欲望,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过,这两者之前仍旧应该以“道德人属性优先,兼顾经济人属性”为原则来进行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此进行和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将有助于建设一支有高水平师德素质、高水平师德行为规范的热情、富有活力、教学认真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人高校教师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处长政治的官僚制语境分析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