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易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宝库,也是当代人对古代文明和文化继承的馈赠。本文在解读《易经》内容的基础上,从研究其文化价值的角度,探析了《易经》对人类和社会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易经》也反映了在一定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牢牢深入人心的深刻影响,不知不觉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易经》;文化价值;思维方式;审美观念
作者简介:杨婉婷,女,汉,江西人,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1.《易经》的基本内容
《易经》含盖万物,上善若水任方圆,亦是中华的万善之源。其中包括文化额度,思维境界以及纲纪群伦,《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了解和把握世界,把自然万物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且互相割舍不断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它是以宇宙为学府,以自然为宗师。有的人认为《易经》是占卜,有的人则认为其是天文,有的人认为《易经》是教人做人。其实,《易经》的主要思想是引导人如何具体向自然学习的经典文化。《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是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不朽的名作;同时也是灌输整体思想理念的强大武器。其内容涉及文化、哲学、生活、文学、政治、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万书之源,群经之首,同时也是儒家、道家、法家共同的传颂经典。
1.1《易经》的卦爻辞
《易经》有64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有其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组合体,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符号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都蕴含着全卦的蕴意和象征。
2.《易经》文化价值的体现
《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依据长久丰富的历史形成的。其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提供人们的自然知识,又含有"关乎人文以为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思想。《易经》弘扬和谐统一的传统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基调。同时对古代詩歌的比兴创作方法影响巨大。意和象结合的思维模式,孕育了中国画的传统方法,八卦图的思想模式和创作模式已不知不觉存入美术家的脑海和创作中,美术家多以八卦图为创作书画的经典秘诀。
2.1《易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方式。早在西周时期,整体思维已经蕴入中国传统的思维当中,所谓整体思维,就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进步、万物合一的观点和想法去看待世间万物,整体思维的思考方式,是中国古代乃至现现今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性和整体发展性。在浩瀚宇宙中,天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他物即“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周易》的“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探究人与万物的合作方式和相处模式,进一步为人与自然和谐奠定了丰富基础,同时也打开了新的思维模式的大门。
2.1.1类比的思维方式
在《易经》中表现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它的整体原则,它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特征更是进一步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易经》中,最能体现类比的思维方式是它的“阴阳之渭道”。世间万物均有阴阳相对,有天必有地,有你必有他,有阳必有阴。再比如,“––”称为“阴爻”,“—”称为“阳爻”。也恰恰提现了类比的思维方式。因为“阴阳之谓道”的“道”,是在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的过程中。为了简单迅速地反映这阴阳的变化规律,古人探索出各式各样的表达方法。通过使用《爻》来描述《道》的变化的表达方法,以及表达阴阳之渭道。辞曰:“道有变动,故曰《爻》”,“天地变动,圣人效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八卦成列,在其中矣。既《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推而生变化。”说卦曰:“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力由此可见《周易》往往是通过刚柔《爻》之属性推断事物的变化规律的。同时,还可反映这些规律到底对我们生存有什么影响。“《爻》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就是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写照和反应。
2.1.2辩证的思维方式
世间都有万物归一的原则。有句古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恰好说明了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一件事的好坏不在于它的结果是好是坏,也不在于事情发生得是否顺利,这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在《易经》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和了解到辩证的思维方式。周易二字,周指的是周全和周流;易指的是更易、变化。易学是要在变化之中寻找其背后隐含的真相,看似好的一面藏着坏的一面,看似困难的情况却也隐藏着大机缘。以乾卦为例:卦辞为“元、亨、利、贞”,表示吉祥如意,利于长期发展。但是六爻中也有包含:潜龙勿用,或跃在渊以示警惕;潜龙勿用:暂时隐忍以待良机;或跃在渊:进退有度,不要贪功冒进;亢龙有悔:提防骄纵,功成身退。这正是人生际遇,不得志时需要耐心等待,成功后需要细思过失,前进过程中,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勇敢前行,谨慎行事。方可远久昌盛,立于不败。
2.2《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描绘景物的作品非常多,即使“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之类的音乐,模仿也只是片断性并且不深刻的。这些手法带有写意的性质,并且多着重于描写奇特的自然景观。一些特定的乐句,竟然可在几个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谱中找到,这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是象征。在“天人合一”中解脱了因为认识世界而感困惑的艺术家的心境,由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劝慰而由“空间恐惧”心理趋向宁静。神秘的“道”既是一切的主宰,它是艺术家针对诗文的不同表现,然而又是捉摸不到的。
“诗言志”三个字是最精炼的是关于《易经》的深刻含义,由于在中国画里历来提倡传神写意,所以“八卦”的思想会存在于每个中国人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当中。
2.2.1美术的审美
美术家把“太极图”作为书画的秘诀,把《易经》中的和谐统一思想适当运用于美术创作中。中华传统绘画所讲究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相”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实物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大地自然的像。画家以画面的空白清冷暗示它的无所不在。
2.2.2舞蹈的审美
中华传统绘画所讲究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易经》用“圆”来表示宇宙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故而无论是古典舞蹈还是现代舞蹈,都是由曲和圆的动作构成的。中国舞蹈常用动作的圆润来体现天道,用手划圆的动作模拟太极,用腰划圆的动作模拟两仪,用脚划圆的动作模拟八卦。
中国舞蹈以效法天地自然作为最美的标准,所以舞蹈动作也注重对百兽的模仿。尤其先秦时的舞蹈,都是以“率百兽舞”为主。相传,伏羲曾创作了《扶来》,就是在模仿凤的动作和形态;周代流行的“羽舞”,则是模仿飞鸟;祭祀先祖用的“十二兽舞”,则是在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和形态。这些都与《易经》的“观物取象”相通。到今天流行的舞狮、龙、凤等习俗,也是源于此。中国舞蹈的结构不少与八卦致。如“葛天氏之乐”就由八阕组成,由八人舞蹈;“蜡舞”是为了庆祝丰收的舞蹈,其酬谢的神灵共有八位;汉初的“灵星舞”“巴渝舞”也都是“歌九功,舞八佾”;班固在其《东京赋》中也记载了一种六十四人舞蹈的祭祀舞,這种舞蹈呈八卦排列;八卦舞则是舞蹈的人随着八音的节奏,踏着八卦的方位起舞。
3.总结
《易经》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融为一体,天地人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将商周时期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归纳成哲理,形诸于文字,巧妙地将其嫁接在其阴阳符号上。伏羲始作八卦至《易经》成书约三千多年历史,走过漫长和丰富的历程。赋予“无言符号”以生命,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犹如座富丽堂皇之思想圣殿。《易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之处,在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未知的可能。通过几个简单的卦象,可以让人们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并且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本文在阐述《易经》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从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上说明了《易经》对人类的影响。它奠基了美术,舞蹈的审美价值和中心理念,深入地了解易经之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吸收其有益之因素,排除其负面之影响,启迪我们自立自强、内隐不外露、厚积薄发之处世哲学;引导我们坚守正道、脚踏实地、执着专一之做人见解;教会我们临乱不惊的做事之道。易经与社会的关系如同同心之圆,或者说如同地球与银河系之间的关系,看上去很遥远,实际一切皆在其中,这种玄妙体现为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的进程,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的文化与文明之上,表现在个人之上可称之为命运。易经强调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关系,讲求遵从自然的规律,不断认识自我,于所行之事中突破自身的障碍,从而利己利他。
《易经》与社会的关系如同同心之圆,或者说如同地球与银河系之间的关系,看上去很遥远。从《易经》而言,社会的前景由大众的整体思想境界决定,从个人而言,个人的命运由个人的思想水平决定。易经的性质实质是思想的付出形式于存在中的体现,易经与社会的根本关系无外乎社会与个人的无私性与自私性。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J].自然,,2005(1).
[2]沈致远.抽象继承——兼论关于 易经 的争辩[J].科技文萃 2005 年(2).
[3]许外芳.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 的影响[J].学术探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