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鹭
摘 要:“以形索义”是训话学中解释词义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引进“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既能追溯到词的本义,又能探求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形训;文言文教学;训诂方法
一、结合形训之必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训诂的过程需要从字如何“存在”、为什么“存在”的本身出发,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曰:“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形训又为“以形索义”,起源于先秦时代。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它的形体结构往往可以直接与某种现实现象相联系,所以我们可以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并推求本意。“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都是很好的运用形训的例子。字义的解释是通过对字符形状的描述来实现的,用形训的形式来展示汉字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含义。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探讨不同汉字的不同或相似的起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文言文教学从层层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二、“即”与“既”辨析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和“即”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若结合形训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辨析二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差别。二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表示器皿中盛放着可食之物,另一偏旁不一样,“卩”表示一个人正向器皿靠近以就食,而“旡”则表示一个人刚吃完东西转身将要离开。因此,“即”本义为“就食”,有走向、靠近之义,所以就有“即位”“即席”等说法,“就是”的意义是后来虚化所得的。而“既”的本义为“食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里有“契文象人食己,顧左右而将去也”,由此发展出“完毕”“已经”等意义。“既然”一词开始就是“已经这样”的意思,后来才语法化成为连词。
对于“即”和“既”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讲解给学生听。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就可以厘清这二字之间的差异,对于字形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运用时也不至混淆,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可释为“靠近”“往就”;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既”释为“不久,然后”,“即”释为“就是”;苏教版高二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拜为上卿”,“既”即“……之后”。再看“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这里的“即”就是靠近、接触的意思。
三、“卑鄙”的古今义
在词义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一些词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发展出了新的含义,从而扩大了词义的范围;有些词已经失去了部分词义,只保留剩下一部分的意义;也有些词的本义完全消失,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但在某些构词成分中仍保留了其古义,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古义就被称为词的化石义。人们常常用自己所熟知的今义来阐释词的化石义,因此,准确把握词的古义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诸葛亮《出师表》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学生初次接触时可能会发笑,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卑鄙”为贬义词,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多有轻蔑之味。实际上,古代汉语中的“卑鄙”与现代汉语的“卑鄙”二字的意思截然不同,“卑鄙”为双音词,古意指地位卑微,见识浅陋(分别是“卑”和“鄙”的意思)或指这样的人;现代渐有低下粗俗、低级恶劣之意。在原文里的“卑鄙”是两个词:“卑”是就地位而言的,地位卑贱,“鄙”是就学问而说的,学识鄙陋,皆是诸葛亮的谦词。《说文》:“卑,贱也。执事也。”金文“卑”的写法是在“甲”字下面加个“左”字。“甲”,是天干的第一位,这里表示地位高,“左”的本义为左手,引申为地位低下的,而又置于“甲”下,更显示低贱之义。徐鍇曰:“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再看“鄙”字,《说文》:“五酇为鄙。从邑啚声。兵美切。”郑玄在《礼记月令》里注“鄙”为“界上邑”。杨树达先生认为“鄙”左半边的“啚”字,其上方的“口”表示城邑的外围,同“邑”字的上半部和“国”字的外形,而下边那个形体是“廩”的最初字形,该字形加上“广”(房屋)和“禾”(粮食)为“廩”。因此,“鄙”是仓廩之所在的“边邑”(边界上的城邑),边邑闭塞,从而引申为眼界狭窄,学识浅陋。
四、结语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是极为常见的。一个词的许多含义有时似乎在表面上是分散的和不系统的。老师一一讲,学生一一记住,通常会增加大多数学生的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结构型的词义系统。一个多义词由词条名及若干义项组成,相同词条名下每一个不同概念意义事物的描述内容被称为义项。分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要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某一词语的义项总和构成了它的词义系统。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复杂的,但亦是有其内部规律的,运用形训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词的本义,了解字形的衍变及其变化原因,把握其中的内部规律,将一词的多个意象串联成有系统的义列,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与运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形训的运用丰富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探索古代文化遗产的兴趣和渴望,促进文化遗产在积极向上的传承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展示与发展。语文固然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文化本位教学法也并不否认这一点。字词句不是孤立地被解释的,它们应该与文本意义和文化语境紧密结合起来,以探求文本的原初意义为目标,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最终实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蒙骄杨.例谈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9(07):18-19.
[2]余丽华.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影响探微[J].汉字文化,2019(07):110-111.
[3]刘茜.训诂学原理在初中文言实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4]尹馨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训释理念研究[D].渤海大学,2015.
[5]马宗亚.《说文解字》形训研究[D].云南大学,2014.
[6]冯玉涛,郭常娟.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09-117.
[7]叶斌.《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J].古汉语研究,2000(03):23-28.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