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对话,思想撞击

2020-01-27 13:21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京口琵琶行用典

文题呈现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本题考查“文学短评”写作,评论对象为诗歌。高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文章。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理解,胸有成竹。对评论对象的整体理解、了如指掌是获得评论权的基础。对诗歌的整体理解,除了把握文本自身外,还应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力求对文本进行客观、全面的把握。同时,建议学生拓展阅读本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诗人的同题材作品,从而站在更高的时空维度上理解评论对象。例如在评析杜甫《登高》时,可以拓展阅读杜甫其他相似题材的作品,如《登岳阳楼》《登楼》等,甚至还可以把早期诗作如《望岳》等拿来比较,从而深刻地理解国运衰颓、命途坎坷带给诗人的影响。

2.精研专思,定“点”鉴赏。对诗歌的鉴赏与评价主要包括赏析形象、情感、语言、表达及构思技巧等。在进行文学评论时,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往往代表着浅尝辄止,真知灼见常产生于精研专思。所以,同学们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重要部分,对自己感兴趣、可以驾驭的“点”,一定要反复读,仔细读,发现特色,分析研究,形成观点。如赏析《琵琶行》,我们可就诗歌中“音乐描写的妙处”进行品评;赏析《声声慢》,我们可就其中的意象探究“婉约派”意象选择的特点等。

3.叙议结合,论证有序。在文学短评中,“叙”是对评论对象内容的介绍、引用;“议”则指分析和评价。文学短评的写作以“议”为主,“叙”时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但一定要简明扼要,“议”的部分分析要讲究逻辑,评价要中肯客观。此外,作为议论文的一种,文学短评同样要注意围绕中心论点有序展开,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结构形式。

雄心不与人同老,满腔精诚借典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浅议

◎吕新哲

稼轩词素好典故,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见一斑。诗词创作中用典过多常有堆砌之嫌,李商隐的诗作《泪》便因典故过多而被一些评论家诟病,但辛弃疾却不仅以用典将整首词写得豪放且自然,更让这首词因用典而传唱千古。

上阕用典,缅怀英雄,谈梦想。典故以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物为核心,孙权始置京口镇,刘裕生长于京口,更发兵北伐于京口。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亭中,看着脚下的京口,是繁华的城市;望着身前的北方,是失陷的故乡;想起从小长大的地方,想起祖父辛赞的话,他心中怎能不充满北伐的豪情壮志,又怎能不联想到那年少有为、英勇北伐的仲谋和寄奴呢?词人向往孙权率兵北伐,更歆羡刘裕北伐成功。此二人胸中大志恰与词人相同,功绩恰为词人所向往,留名之地又恰在京口,将两人的典故运用于词作中,可谓自情而感,由心而發,恰到好处。更是借着这两人的豪迈劲儿,词人将心中建功立业之梦与壮志难酬之苦一口气喷薄而出:我多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下阕用典,即事抒怀,叹现实。公元1203年,韩侂胄急功立威,积极筹备北伐,心心念念北伐的辛弃疾终于被重新启用,但在词中,他却吟出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诗句。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仓皇落败。词人欲借此典讽刺张浚兵败,但更多的是对韩侂胄的劝谏。北伐,他当然支持,但应慎重,忌冒进。在词人眼中,北伐抗金不是巩固权位的手段,而是报国归乡的志向。词人一语成谶,这句话成功预测了一年后北伐的结果。“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待北伐的谨慎当然不代表无为,若贪恋江南繁华,继续偏安一隅,待到民众忘却仇恨,便再无机会。66岁的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中,又一次坚定了自己心中志向:纵然年近古稀,老去的廉颇尚能一饭斗米、肉十斤,他又有何不可?但转念一想,廉颇尚有赵王慰问,自己呢?是啊,无人相问,英雄已暮年,壮志再难酬。

通读整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之下,是词人的雄心壮志,是词人的良苦用心,是词人的悲叹哀婉。典故的运用,无丝毫堆砌累赘之感。于抒情,抒得完整;于劝谏,劝得深刻;于言志,言得动人。每个典故,似随心而得,但仔细品味,又个个饱含深意,与背景结合,则更为感人。这一则则典故之下,是“美芹悲黍”的家国情怀,是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已的精诚之心。

(作者系陕西省合阳县合阳中学学生)

点评

有人评价辛词“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善用事”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具特色之所在。这篇文学短评,从用典入手,分析了词中各个典故的内涵及其蕴含的词人情志,表达了精诚所至、典当言宜的观点。文章披文入情,条理清晰,语言典雅。

悲秋哀曲下的天涯歌女

——谈《琵琶行》中琵琶女形象的塑造

◎张悦园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在叙事长诗《琵琶行》中,琵琶女是与白居易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天涯沦落人”,是诗人的一面镜子。诗歌中,诗人倾注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有血有肉的琵琶女形象。

萧萧秋景烘托寂寞出场。诗的开篇从送客写起,“枫叶荻花秋瑟瑟”勾画出了一幅悲戚萧瑟的秋景图,“举酒欲饮无管弦”更增添了送别的悲伤和抑郁。当诗人与朋友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分别之时,正如荒凉大漠开出花朵,死静的潭水映起波纹,悠扬的琵琶声滑进这凄愁的月夜,正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寥落的秋景,悲伤的氛围,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出一种寂寞而又典雅的氛围,恰如她的人一般。

举手投足尽显风流气度。做足了铺垫,接下来,以“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写女子面对陌生男性的询问和热情邀请的迟疑犹豫,表现了她矛盾纠结的心理。这是她矜持内敛的性格使然,也体现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妇女的束缚。“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动作描写似带着几分女子的娇羞,将那种独特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然后“转轴拨弦”,“拢”“捻”“抹”“挑”等动作,表现了女子弹奏的娴熟自如。一曲罢了,她“沉吟”的神态似在平复心情,“整顿衣裳”“敛容”一系列动作端庄从容,表现了她克服矛盾,想要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琵琶漫语似诉平生境遇。诗歌中,诗人不厌其烦,运用大量比喻,浓墨重彩描摹音乐,乐曲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流畅,时而冷涩凝绝,它的起伏变化,似乎代表着琵琶女不同的人生阶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句,乐音清脆悦耳,如鸟鸣莺啼,正是琵琶女青春年少,志得意满之时。从“幽咽泉流冰下难”开始,音乐逐渐变得凝滞压抑,我们似乎看到了琵琶女人生的逐渐荒凉与沉寂,“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时音乐的戛然而止,又何尝不是琵琶女沉寂之后爆发的悲愤?在对琵琶声的描摹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人物的感情,琵琶乐声也是人的心声。

环境与音乐的烘托、举手投足间的展现,加之琵琶女自述半生的悲惨遭遇,谱成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至此,琵琶女形象塑造完成,她真实生动,使读者如睹其人,如见其态。

(作者系陕西省合阳县合阳中学学生)

点评

这篇短评从环境描写、人物言行、音乐烘托三个方面评点了《琵琶行》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选择从“形象塑造”方面点评诗歌,选题新颖,切点较小,便于充分论证;行文过程中,注意了引用与评析相结合,说服力强。

猜你喜欢
京口琵琶行用典
吕楠作品
京口驿的回忆
朋友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