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华 李建勋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对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师资培养、师资培训、科研引领、获取社会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等方面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0-0033-03
近年来,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劳动教育,关键在教师。在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新形态、新路径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根本出发点,是推动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实施劳动教育关键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此,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综合育人、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以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仅应停留在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上,也不应局限于校内单一的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教育方针的引领之下,劳动教育体现了综合、实践、全面的育人价值,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和共同努力,并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适时适当地开展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同主题、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开发和设计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和研学实践活动中,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传统文化、科技体验、创新创造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体验项目,打造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需求,为学生开辟劳动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
三、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新要求
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德智体美劳的辩证关系、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及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区别和联系等内容。综合这些因素,就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型、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稳步发展。
四、多措并举,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
第一,鼓励师范类高等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养一支专业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效果,需要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师范类高等院校,特别是有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部属师范院校,率先一步做出示范,将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加强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人才需求,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切实把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抓实、抓好,为中小学校和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输送专业人才,进而带动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在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方面,首先要加强使命感、责任感教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劳动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应明确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与定位,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教育原则,使师生清醒认识到自身未来所担负的教育使命与重任,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要厘清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劳动教育本质的理解,不能被窄化为劳动技能。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注重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劳动文化、劳动情感等,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类院校在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中要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培养贯穿全过程,并且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及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师资需求的了解和调查,切实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再次要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通过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目标是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使命。勞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将来要从事劳动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加强其师德教育,这是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和导向,强化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使劳动教育师资得以专业化、规范化,将来在劳动教育教师岗位任教时,才会达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效果。
第二,加强全员培训,打造一支复合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首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中,开展全员培训。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加强教师专项培训,以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其次,广搭平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教学技能竞赛、阅读活动、教师大讲堂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再次,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基础上,鼓励教师向复合型教师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一到几项学科外的技能和本领,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第三,加强科研引领,形成一支专家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科研兴师,科研兴教。加强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增强教师教育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動教师向教研员、专家学者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实现劳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通过开展教科研工作,深化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加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第四,获取社会支持,凝聚一支技能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开展劳动教育,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导,此外还需要获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只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一致的格局,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中,首先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发挥家委会的作用,邀请具有专业特长且能弥补教师短板的家长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志愿者,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保障育人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社会精英人士,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老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技能人才加入劳动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中,让其成为劳动教育的传道者,通过他们讲述劳模故事、传承劳动文化、分享工匠情怀,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再次要通过展示精湛技艺,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切实增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感染力。
第五,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劳动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依法治教,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劳动教育实施机构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主体与实施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就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建立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任务。其次要建立考核督导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实施机构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范围,引发各实施机构的重视,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再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评优评先范围,设立“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先进集体”“劳动教育模范教师”“劳动教育优秀教师”“ 劳动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系列奖项,对劳动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予以表彰。
第六,政府加大投入,维护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政府应加大对劳动教育特色校和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完善劳动教育软硬件配置,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并着力保障教师待遇,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