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背景下当代插画创作的新趋势

2020-01-25 11:17贾如丽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插画创作互联网

摘  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自身的丰富和延伸,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绘画艺术活动。当今,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终端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发展,应用于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深刻改变着当代插画艺术的创作、传播、评价和市场。插画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多元化、创作内容多样化、创作模式数字化的新趋势。

关键词:新科技;互联网;插画;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53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多元的创作主体

插画家原本是插画创作的主力军,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插画创作已不仅仅是职业插画家的事,广大插画爱好者、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虚拟人纷纷开始尝试插画创作。插画艺术创作走向大众化和科技化,插画创作主体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一)大众创作

从读者、观赏者的角度看,插画是大众的艺术。若从创作的主体看,从鲁迅提倡的木刻版画到建国后的名家连环画,传统出版物插画创作基本上还是专业画家的事情。随着信息应用技术的普及,除了传统纸质出版物外,多媒体电子读物对插画的需求激增。对个性化、碎片化,不强调“高大上”艺术珍品的海量需求,以及便捷的互联网上流动和展示,促使广大青年学生、艺术爱好者,都加入互联网多媒体的插画创作中,业余插画创作人员激增,插画创作的大众性得以充分展示。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由深圳市插画协会承办的第一届插画双年展,参赛作品仅有1629件;到2019年的第七届双年展已有6055名插画师参与,征集各类插画作品共计56,217幅。早在2007年,除深圳插画双年展外,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的插画展极少,而到2019年,这类插画展已多如牛毛。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插画创作人群的爆炸式增长。

(二)机器人创作

信息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传感器等多种软硬件技术,这些新科技与工业机械相结合产生了早期机器人雏形。早期绘图机器人,从图像模仿开始,不断向海量计算、智能判断、智能创作发展。英国伦敦大学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教授研制了一款名叫保罗(Paul)机器人,按照设定的风格,在极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对人脸的速写,这是早期插画创作机器人的代表之一。

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近年来在研究人工智能(AI)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该公司成功研制了会画画的人工智能虚拟人小冰。小冰目前的绘画能力来自对几百幅著名绘画作品的多角度量化分析和学习。通过对名家名画构图、技法、用色、风格等因素的精细化研究以及智能组合模拟,使小冰可以按照人类下达的任务指令综合判断创作意图,确定创作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技法风格自主创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小冰理论上可以精致地学习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绘画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逐步拥有超过绝大部分插画师的艺术与人文修养。只要我们把一篇故事告诉小冰,小冰通过调用跨行业大师级的文学艺术知识和经验、通过最优化的智能组合,绘制出贴切的插画。

當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将催生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以大型计算机为中心的新科技设备已经创造出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世界,这个场景里有现实世界的生物人,也有虚拟世界的数字人。在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世界里,机器人或虚拟人的观察发现以及创造表达能力,可能会超出现实世界很多画家,插画艺术创作将出现更加科技化、专业化的探索。

二、丰富的创作内容

早期的插画多为命题作画,有很强的实用性,附从于文字、说明深化文字的内容以及发表、传播途径的中心化,使得插画的创作内容受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平板、VR、3D投影等艺术媒介呈现多元化,表现形态、表现空间、视觉诉求、学科交叉的多样化,使插画艺术表现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插画的创作内容摆脱了以往文字的束缚,出现去中心化和科技化的特点。

(一)去中心化

中国插画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建国初期两次发展高潮。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插画(宣传画)宣传教化群众,内容主要是反对封建制度;建国初期的插画(宣传画、连环画)宣传社会主义建设。这两个时期的插画主题内容相对集中统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大众从生存困苦的枷锁解放出来,互联网科技产品的普遍使用,让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世界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发布、展示自己的插画作品,无论是社交软件的表情包还是展赛作品创作,人人可以参与。人们自主选择喜爱的作品主题和内容,决定和形成流行的趋势,创作内容更为个性化、多样化,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

当今最流行的网络社交服务基本上是去中心化的,例如微博、微信、bbs论坛、Twitter、Facebook的任何参与者均可发布内容,每个作者的发布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所有作者之间是开放的、平等的。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打破了迷信和权威,张扬了个性。面向普罗大众、反叛传统艺术、展示幽默诙谐的波普艺术备受青睐,调侃甚至嘲笑高雅、神秘、严肃和正确的艺术,这成了互联网上当代插画较为常见的内容。2015年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佳士得拍卖会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护士》,以近亿美元成交,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插画内容去中心化的时代特征。

(二)科技化

大量的互联网网页、电子杂志、APP程序、电子游戏场景等都要使用插画,插画已不局限于纸本上使用。插画载体的电子化,使数码化和虚拟化拓展了插画的视野,其内容更加科技化。

互联网线上的插画比比皆是,GIF格式的动态插图无处不在。受互联网科技的熏陶和提示,很多插画创意、形式和内容围绕科技展开。造型突变、色彩渐变、光影旋转、虚拟场景……通过对手绘图形的数码化或计算机绘制的数码图形的再编辑和创作,产生有别于传统的新奇视觉内容和效果。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幻作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计算机网络为我们参与和创作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虚拟社交、网络游戏、VR穿戴设备、3D全息投影以及现实人和虚拟人的互动,使虚拟的场景融入现实生活,这拓展了人类感官感知的世界,丰富了插画创作的内容。

3D全息投影可以展现物体逼真的立体图像,实现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叠加组合,制造出如梦如幻的视觉世界。西班牙伊比沙岛硬石酒店高科技感官餐厅便使用了全息投影来营造用餐环境。

绘制类似这种场景的广告插画显然需要3D投影技术的成熟应用,没有3D投影技术的应用,这种场景的创意仅凭想象是做不出来的。创意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时代局限的,超越时代的创意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种创意对观众来说是全新的视觉体验,这些体验感受是插画内容改变的前提。世界变了,插画创作的内容也跟着改变。

插画创意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已有感受、经验、认知的重新组合,来源于带有变化的模仿,来源于技术本身(技术赋予的自由度和技术之美)的提示。实物耳机组成苍蝇蚊子的形状与绘画组合,把鞋子通过工业切割机切片成夹心三明治的肉片景象展现,深邃的人类探索外太空场面构造,即插画家的主观创意更是科技发展的成就。

三、多样的数字化创作模式

从数量上看,当代插画除了纸本上的展现外,更多的是呈现在电子屏幕上。广告推送、APP程序的界面插画或小动画、通信软件中的各种表情符号,插画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每当我们点亮一次手机的屏幕,我们都会看到手机网络插画。电子屏幕对插画的巨量需求催生了适应电子屏幕的创作。无论是把手绘的纸上插画数码化,还是用计算机辅助创作插画,都产生了新的创作模式和技法。

除了机器人、人工智能插画创作外,以人为主体的插画创作目前常见的有三种模式:传统架上模式、半数码模式和完全数码模式。传统模式是在架上(纸、布等材料)完成插画创作,然后通过扫描或拍照进行数码化。半数码模式是架上创作和数码创作结合,在纸上绘制后再进一步的数码绘制,完成创作。完全数码创作模式则是直接使用数码绘图笔、绘图板或绘图屏连接计算机进行创作。

目前使用完全数码创作模式进行插画创作的越来越多,数码平板电脑替代纸张颜料,创作更加方便,作品也便于储存传播,极大提高了创作效率。这种完全数码模式的创作也产生了一些新画法。

(一)试验式创作

很多绘画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涂来抹去、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直到找到画家最满意的表达效果。这是绘画的过程,也是深化思考、捕捉灵感的过程。法国工程师帕斯卡·科特认为,达·芬奇为了更好地表现蒙娜丽莎的微笑,涂抹了几十层超薄油彩,反复试验。由于油彩风干需要时间,达芬奇试验式的创作可能持续了数年时间。而今,使用计算机绘制插画,绘制后的撤销随时可以完成,有的软件还设置了预览效果,反复调试的创作模式没有了时间上的障碍,试验式创作成为数码创作的重要模式。

数码插画绘制过程是双向的、可调整的。这种调整不仅包括同一图层的线性绘制过程,也包括模块化的多图层绘制。创作者稍微构思后便可以开展绘制,从一个局部的造型或色彩开始,边绘制边思考边修改,通常不是用观念而是用视觉去引导创作,在多次尝试中寻找灵感和最佳表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工厂式创作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不少动画的填色工作是在深圳完成的,插画师根据主创人员确定的线稿填色,这是插画工厂式创作的早期案例。工厂式的插画创作包括流水线式的创作和模块化的创作。流水线式的创作一般是单向流程,不同的团队负责链条上的不同环节。比如,创作一个3D插画人物形象,平面插画师先画线稿,建模设计师再负责建模渲染成图。模块化的创作是并行创作的。若干个模块,无先后顺序,组合即可成画。创作时,各个创作只负责自己的模块,甚至可以错开时空各自创作,不需要同步。百名画家共同创作一幅国画就是一种简单的模块化创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插画的模块化创作模式运用越来越多。类似大型游戏wow的超大地图制作就可以是模块化的。插画师、场景设计师通过互联网相连,每人负责一块(或多块)区域地图制作,通过服务器组合成完整作品,如同很多游戏玩家登录同一个服务器一起玩游戏。

(三)系统式创作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传统手绘创作离不开计算机后期处理,完全的数码创作模式更是计算机和绘画软件系统综合运用的结果,实际上是系统式的创作。

一方面,除了瞄准艺术展览、强调原作的属性外,大部分传统手绘作品并不用于个人或展览馆艺术收藏,而是转化成印刷品或网上电子读物,因而传统手绘作品的数码化是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使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系统扫描、调色、调光、修饰、剪裁都是让传统手绘插画最终成为成品的关键。另一方面,采用计算机系统辅助创作插画,除数码绘图板、绘图屏绘图外出现了更多的模式。例如创作连环画或数码动画的三维人物形象,可以使用真人穿戴采用传感器,直接表演分解动作,信号传递到大型计算机中,合成三维动作模型,渲染出人物形象。一些插画的大型场景,则直接拍摄或航拍实景,然后在计算机系统中转化为场景模型,再根据需要进行对场景物体取舍,增减调整光色。

(四)图层式创作

现在常用的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等计算机绘图软件都有“图层”概念,它是数码图像的重要组成。一个图层类似于一张透明的玻璃画纸,一幅数码插画可以有多张这样的画纸,每张画纸上都可以绘制图画,多张画纸可以叠加。各层图形的相对位置、相对比例、叠放次序都可以方便调整,某一个图形元素的修改可以在对应的图层进行,不会影响其他图层的内容。这极大提高了创作修改的便利,最大可能地避免重复劳动,特别适合创作复杂、多层次的画面效果。数码插画中图层的叠放顺序、透明度以及在圖层上使用滤镜、渐变效果等独特的图像构成方式,催生了数码插画创作新的语言、技巧、方法以及风格。

当代插画艺术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多元化、创作内容多样化、创作模式数字化的新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将越来越明显。科技是技术,科技也是人类自身的丰富和延伸,科技和人类共同创造着艺术。实际上,在新科技背景下,插画艺术发展已经形成了又一次的浪潮,它将深刻影响了当代绘画艺术的走向,极大丰富了当代绘画艺术。

注:本文中数码化是指模拟形式变成数字形式的过程。数字化是指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围绕数字通信和媒体基础设施进行重组的方式。

作者简介:贾如丽,硕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插画艺术、设计史。

猜你喜欢
插画创作互联网
Jazz
插画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何籽❘插画
预防感冒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