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同步共学”工作坊的设计及实践路径

2020-01-25 16:21杨葛莉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设计思路实践路径

杨葛莉

摘   要:“同步共学”工作坊是“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在线教学的一种创新实践;具有改变网课教学生态、深度体验大单元学习、共建教育公平的实践价值,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与学的新形式。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坊的主体设计与学习设计基于教材重点、围绕单元任务而设定。与此同时,工作坊学习流程与教研模型同步展开,互为表里,不仅有利于实现课程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而且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同步共学”;设计思路;实践路径;课程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0-0004-03

2020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被推到线上教学的前沿,成为网课“主播”。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网课教学,教师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一时成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师面临的难题。

在上网课的初期,许多学校及教师迷失在校外教育平台推送的一些不甚合理的教学资源中,使得教师仓促准备的微课以及按线下教学思路组织的网课内容渐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形势之下,开设基于校情学情的个性化网课学习势在必行。因此,笔者带领工作室的教師,携手河北省部分地市的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在线“同步共学”工作坊活动,用以探索教与学的新方式,并为后疫情时代引领教师在线教学转型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网络的“同步共学”工作坊的特征及实践价值

(一)“同步共学”工作坊的特征

首先,作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精神的一种创新实践,基于网络的“同步共学”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与学的新形式,它主要是以主题方式指导跨地域教师解决线上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式。

其次,“同步共学”主要指教师教学与教研同步,学生网课学习与教材同步。同时,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共教同一内容,学生共学同一内容。网课结束以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学习成果,反思学习问题,从而提高居家学习的质量。

再次,工作坊学习主题和课程设计由导师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地域学情确定,学习资源及学习成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幽燕读书人”进行推送。如有河北省内自愿申报进入工作坊的教师,经审核通过后就能带领本校学生进入工作坊学习,并遵守学习流程,按计划设计相关网课、提交学生作业,同时还需主动参与工作坊网络教学研讨,分享、交流教学经验。

最后,每期“同步共学”工作坊的学习时间根据学习主题需要而定,一般2~3周,师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即可结束。

(二)“同步共学”工作坊的实践价值

首先,“同步共学”工作坊改变了师生上课的教学常态,激发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兴趣。同时,网课的学习形式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

其次,师生的深度体验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大单元、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取代以往课文分析、知识理解、课后练习的学习流程。

最后,通过不同区域教师协作对话与经验分享,可以共同解决教材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分享优质学习资源,可促进疫情下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及时流动,并助力教育公平发展,辐射、惠及更多学校。

二、“同步共学”工作坊的主题设计及学习设计

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虽不同于以往的线下常态教学,但线上线下教学都要求把相关内容设计得有趣、有效和有意义,从而提高线上或线下学习的“粘度”。“同步共学”工作坊的主题设计主要是依据语文教材单元目标提炼而成,同时,围绕主题的学习内容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进行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基于教材单元重点,适当打通与学段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单元、项目化的学习设计。此外,工作坊平台的学习资源由“学生阅读学案”“学生作业集锦”“教师专题回响”三部分组成;工作坊设计的核心是每个学习单元的阅读学案,由“导语”“阅读与思考”“单元学习任务”组成。以上所有学习资源依托“幽燕读书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师生可重复观看,各取所需。

例如,我们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有机整合,设计“激荡千年家国情”的大单元学习。本单元由“家国情怀的文化密码”“爱国诗词的士人风骨”“抗战文学的爱国意象”“同心抗‘疫的中华脊梁”四个结构化、情境化的板块组成。每一板块的学习资源分别按“导语”“阅读与思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比如“家国情怀的文化密码”的“阅读与思考”材料有7个,分别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人有恒言,天下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习近平谈家国情怀”“‘打出来的和‘谈出来的”。“单元学习任务”有:

1.阅读材料①~③,根据文中所述中国历史初期的社会文化特点,画一幅天下、国、家的关系图。

2.阅读材料④~⑥,分别列举一个担当家和国责任的事例。

3.阅读材料⑦,根据你的理解,画出美国国与家的关系图。

师生进入工作坊,通过3周学习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学作品中表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能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涵泳品味,并作出有特点的批注。

3.体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会利用这种方式抒情。

4.理解、体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中华儿女的家国情,学做有情怀、有担当的爱国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坊的推进过程中,导师应依据师生反馈,适时组织网络研讨、答疑。同时,教师依据工作坊学案及本校学情,设计网课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课及教师线下指导完成学习。

三、“同步共学”工作坊的实践路径

“同步共学”工作坊是疫情之下语文学科在线教学的一种实践探索。据调查结果显示,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项目化的学习,赢得了93%的家长及全体实验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同时,有85%的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有93%的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充满期待。

首先,工作坊的学习流程是:导师推送网络阅读学案——师生研读学案——教师确定指导方案——师生网课答疑互动——学生提交作业——平台展示优秀作业——学习评价反思。

其次,工作坊的教研模型是:

上述四个层级的内容中,“情境设置”的目的是聚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如何设计单元目标,如何整合单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如何评价单元学习质量。“教学实践”包括教师研读单元设计学案,分析学情,设计网课,分享作业,进行平台展示与交流。“深度交流”是教师基于自身教学问题参与在线交流、答疑,寻求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经过四个层级的教学实践后,工作坊导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发布学情调研与总结成果,从而使教师对整个教学流程形成新的认识,对相关单元的教学形成结构化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在工作坊中完成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知识的重组和教学策略的完善。

最后,学习流程与教研模型同步展开,互为表里。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完成大单元学习任务中实现专业成长。

综上,基于网络的“同步共学”带给师生最大的改变是共同走向学习。大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通过微信平台前置,使教师的网课内容不再是单纯呈现单篇学习内容,而是面对学生前置学习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并以指导学生完成大单元任务为重点,形成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生态。与此同时,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而是带着线下前置学习的问题走进网课课堂,与教师和同学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新的认知,从而使高阶思维发展获得习得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学案作为师生在线学习的主要资源对課程设计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它既需要设计者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已有的教学经验,又需要关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殊性,虽然其开发与使用为破解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网络时代,语文课程的组织形式将逐步走向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度个性化的课程也正在开启。“同步共学”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启示我们,传统语文课堂只是上好语文课的一种形式,而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新课程,将会重新定义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这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

猜你喜欢
设计思路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水利工程建筑的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税收课程设计研究 
基于人本管理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思路探索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