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德模式下英语新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

2020-01-25 16:17孙晓云窦莹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课程思政

孙晓云 窦莹

摘要:基德模式为新闻的解读提供了有效的伦理体系,通过基德模式的九大逻辑思路,新闻的伦理框架被逐渐搭建起来。本文将基德模式运用到大学新闻英语的学习中,利用基德方式来解读新闻中的伦理观念和世界观,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关键词:基德模式;新闻英语;人类命运共同体;课程思政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课程思政”概念,该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各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专业学科的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教书立人、立德树人的理念形成体系化的有机融合。根据这一思想,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还应该把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针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建设,提高思政建设的水平,各门课程与思政协同进步的理念。

由此可见,高校的专业性教育跟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近几年,大学英语跟思政相结合的学术文章层出不穷。有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中探讨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设置。例如刘晓阳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中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包括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中国文化素养、完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等。还有研究者从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如何亚卿则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研究和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批判性思维教学应该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大学英语的阅读课程的三个步骤“读前引入,创设问题;读中引导,分析问题;读后引发,行动实践,以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行动实践能力”。

针对疫情期间的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建设,刘丽楠在《疫情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究》一文中指出疫情期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加入文关怀并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不仅是语言的输入更是大学生了解世界的媒介,四级考试中把新闻作为听力练习题目,但新闻的学习不仅仅是作为听力材料,它更是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思想体系中分析和理解新闻的导向,在新闻的接触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分辨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在英语新闻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伦理道德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思维、思辨能力,使其能在信息浩繁的今天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至于迷失自己。

一、基德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新闻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增加了英语拓展学习部分,其中就包括了新闻报道的学习。本文将在疫情期间英语新闻的学习过程中引入基德模式,体系化地学习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中的体现不仅是简单的翻译和阅读,更需要在学术思维方面加强对思政提出理念的理解,通过逻辑化的分析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在英语新闻学习中的重要性,从情感和理性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基德模式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道德模式,包含了伦理道德的模式和九大推理步骤,以及价值维度和原则维度,为学生理解、辨别和抉择伦理道德观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基德模式比较独特的循环推理步骤可以使思考随着不断的道德抉择过程深入,从而强化了对伦理问题的认识高度。基德模式内在地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可以强化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闻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政治和伦理的敏感性和敏锐度,使英语新闻的学习不仅是单词和词组的输入,更是价值观塑造的过程。

本文将基德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新闻英语的学习中,把思政与大学英语的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课题将分为六部分:1.绪论;2.理论研究;3.运用理论体系研究英语新闻的必要性;4.基德模式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5.具体文本分析和实践;6.学习效果的检验。

唐佳梅在《基德伦理抉择模式及融入中国价值理念的探讨》一文中把基德模式融入中国的命运共同体中“四共”(共生,共在,共赢以及共享)的伦理思想,构成如下:

应用伦理原则

底线伦理(end-based)原则

规则伦理(rule-based)原则

关怀伦理(care-based)原则

命运共同体原则

天下为公的共生精神

爱众亲仁的共在精神

太平和合的共赢精神

利义相兼的共享精神

根据以上的基德模式,在解读英语新闻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九大推理的过程,对新闻的伦理道德进行解读。例如,《纽约时报》在报道疫情期间的封城时,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的封城采取了不同的报道措辞。在报道中国疫情时,《纽约时报》报道:“为了抗击新冠病毒,中国对近6000万人实施了封锁,并对数亿人实施了严格的检疫和旅行限制。这些措施给人民的生活和个人自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对意大利的封城,则是:“意大利正在封锁米兰、威尼斯以及其北部大部分地区,冒着经济风险试图遏制欧洲最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把《纽约时报》的新闻带入基德模式下,可以看到在真实性方面,《纽约时报》歪曲了中国的封城政策,带有贬义地报道了中国的封城事件,却赞扬了意大利同样的封城政策,违背真实性的原则。而在命运共同体原则中,在全球疫情下,全世界的人们都遭受了疫情的影响,新闻报道应该本着“共生”“共在”“共赢”以及“共享”的伦理思想,对不同国家的疫情报道应该报以公平公正的报道,而不是歪曲事实。

二、结语

基德模式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模式和推理步骤,按照基德模式提供的推理步骤,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理解英语新闻所涉及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伦理抉择和认知上的重要性。

课题将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保持思辨的能力,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四共”的伦理思想,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既能客观地看到外媒中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为他者报道造成的伦理冲突和争议提供理论分析,同时又能公平客观地看待发生在其他國家的新闻事件,平等地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清楚抗击疫情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为,真正培养出胸怀天下、共生共赢的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基础部)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