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师也需要深入地开展探索与实践,努力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姿态转变,在美术课程中既注重美学的传授,又注重德育的融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程;德育;教学实践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教育话题。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如何实践和实现?笔者以为,从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出发,将培养学生美好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贯穿到学校一切活动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根本策略。
在人们的传统目光中,美术教学只需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照着书本范例作画,画好了也就达到教学目的了。从培育核心素养的高度看,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美术教学应该注重渗透道德教育,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从“美术学科教学”向“美术学科教育”转变,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联系自己的实践探索,笔者觉得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融入美术课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美术教材存有大篇幅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画面、传承深厚民族文化的内容,因而美术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用好、用足这些素材,来涵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在上二年级“好朋友”一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力所能及参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经典曲目,在学生听完后提出:“能不能给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在刚才的歌声里是否知道了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大家在课前了解过哪些民族呢?”学生们都很踊跃地举手回答。欣赏环节,在给学生欣赏各个民族小朋友图片的过程中,我穿插着展开对各民族朋友相貌特征、服饰装扮和风俗民情的描述,通过图形的比较,色彩的讲述,让学生更为细致地了解到我们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创作环节,尽管学生们对各民族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全面,有些甚至懵懵幢幢,但他们纷纷通过自己的画笔,表达出了对各民族朋友的喜爱,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相信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种子,通过类似课程的持续推进,已经在他们内心生发嫩芽,这也是我们开展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将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融入美术课程
当下的学生生活条件优渥,又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便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严重。细细揣摩,美术教学中也有不少内容可以进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执教二年级“贺卡”时,在作业环节,我将学生按前后座划分若干组,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张贺卡的制作。第一步,方案商讨。要求小组各成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共同制定贺卡制作初步方案:包括贺卡内容、表现样式、制作方法等,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氛围很热烈。第二步,结果确定。由小组长面向全班,公布他们小组集体讨论的结果,讲述小组将要共同实施的方案。这位小组长并非事先指定,而是完全由小组民选推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有着充分的自由。第三步,分工布置。在制作内容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再次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本轮目标是,怎样合理安排好任务分工,即由谁负责挑选颜色、谁负责制作底版、谁负责设计字体……过程中不乏因某方面较为专长,而毛遂自荐勇担重任者。其间,我在课桌间巡视,听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给出善意提示:留意对剩余时间的把握。这样,学生始终围绕同一目标在学习,每位成员在明确自己角色的基础上进行密切协作,最终驶向目的地。在最后贺卡制作环节,有了前期的充分讨论、集体决定、分工布置层层递进,对集体安排的任务严格予以执行,各小组都较出色地完成了贺卡制作,同时也收获了融洽的同学关系。
三、将绿色环保理念的培养融入美术课程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大自然的索求也日益失去节制,把绿色环保的理念带入课堂,让学生们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已成必然需求。美术教学融入环保主题同样具有天然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直观、形象地接收到环境保护的信息,也能够在环境保护重要性上产生共鸣。
上“花儿朵朵”一课时,我从教材中关于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切入,寻找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的契合点,让学生从中得到环保理念的熏陶。导入环节,我以预设答案的提问形式展开,与学生初步建立思维趋同。“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回答:“因为树叶绿了。”“燕子回来了。”“桃花开了,学校的山茶花也开了。”学生眼中大自然是如此美好!这是对于美最本真的体验。接着,我借助各式花卉图片的欣赏和创作表现,让学生与大自然直接对话,感受这份独特的美。最后,我在延伸环节指出:“看见美丽的花朵就随意把它摘下来,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对。花是大家的,我们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花是给人们看的,不能随意摘。”……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心生愉悦,这是美自带的魔法属性。类似的美术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想法,改变着学生行为,提升着学生们对绿色环保的认知。
四、将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融入美术课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无论何时何地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都不为过。在教学中融入勤俭节约的理念,引导学生以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替代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气,美术课程也有着其独特的方式。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动物朋友(二)”这一课时,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废旧材料按照动物形态二次创作,变废为宝,从而融入勤俭节约的德育主题。范作分析环节,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纸工瓦猫、易拉罐狗和塑料瓶刺猬等手工作品,并提出:“大家能够认得出它们是哪些动物吗?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呢?”这些手工作品虽然取材于废弃的纸张、瓶罐、箱盒,但经过精心地剪裁、拼接、着色等后期加工,仍然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他们纷纷举手回答,并知晓了这些精美作品是从废旧材料中被创作出来的。学生们惊奇之余,也初步感受到变废为宝的乐趣。最后的整理环节,正当学生们完成了手工制作,准备收拾桌面时,我却喊停道:“桌上的这些材料大家准备都丢进垃圾桶了吗?有没有哪些我们下次还可以再利用的呢?”只是稍加提醒,学生们很快就意识到刚才的疏忽,并积极回应,开始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整理分类,为下次手工课收集素材。我再及時辅以补充总结,在看似平常的手工课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俭节约变为时刻注意的行动自觉、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将真诚友善品质的培养融入美术课程
真诚友善作为一项个人美德,强调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目的上真挚无私、态度上心怀善意、行为上待人友好。在美术教学中落实好友善品质的培养,也是对美术教师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我在上三年级“亲昵”这一课时,尝试着在课程中增加真诚友善的元素。首先我让同桌同学相互做握握手、点点头、问声好、拍拍掌等动作,提出:“刚才这些动作都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些动作作为社交礼仪被频繁使用,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都能基本准确地表达出各个动作的含义。之后我着重开始启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在日常行为中,可以通过类似简单的肢体语言来向他人表达正面情绪,传递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信号。图片欣赏环节,我给学生欣赏了部分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亲昵的图片,并建议同桌挑选出最打动双方的画面,进行动作模仿,体会爱与友善的真诚表达。视频体验环节,我播放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视频,提出:“能得到动物的信任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但他们做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学生们都积极回应。最后,我将一段期许与祝愿作为本堂课程教学的结束语:“你们想要和他人建立真诚互信、和睦共处的关系,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诚友善的人。只有懂得替别人考虑,尊重并关爱他人,才能赢得真挚的朋友。”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先生曾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孩子走上社会之前,比拼的是学习成绩;走上社会以后,比拼的是道德品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当以总书记提出的“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质的‘大先生”为己任,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美育与德育,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好美术的学科特色,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接触、体验、享受美的过程中,多维度接受美好品德的陶冶,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